-
1 # 風雨滄桑的歷史
-
2 # 國學小陳
原來 “綠林好漢”中綠林一詞竟如此悠久,早在漢朝就存在了
綠林好漢,這一稱呼在古裝劇中經常存在,用來描述那些聚在一起,以劫富濟貧為目的的人員。然而綠林這一詞彙,最早可追溯到西漢與東漢之間的一段時期。
綠林軍其實最早是一支起義部隊,是為了反抗由西漢外戚王莽篡權建立的新朝政權。天鳳四年也就是公元17年,當時的新市,即今天湖北京山縣發生了大範圍的饑荒,當地民眾生活沒有著落,食不果腹,當時的王莽政權又沒有賑濟災民,於是當地災民在王匡和王鳳的帶領下發動了起義,以綠林山為根據地,很短時間便發展到幾千人的規模。公元21年,王莽見綠林軍發展迅猛,派了2萬大軍征伐,卻被打敗了。此戰過後,綠林軍聲勢更旺,一瞬間發展到數萬人的規模。而這些人,為日後東漢的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
綠林軍
綠林軍的壯大,便開始向全國發展。一部分向西發展,進入南群;一部分由王匡和王鳳率領北上,又稱新市兵,在他們北上攻打到宛地時,這時候當地漢室宗親,東漢王朝的締造者也起兵相應了,他就是劉秀。
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全國各地的綠林軍會師,推舉西漢宗室劉玄為皇帝,綠林軍的首領王匡和王鳳被封為為上公,劉秀被封為太長偏將軍與王莽爭奪天下。不久便大破王莽主力,進入長安,建立了更始政權。
後來由於更始政權內部的分裂,劉秀也與更始政權決裂了,其中一大部分綠林軍加入到了劉秀的隊伍中,成為了重要的力量。經過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而綠林軍這一詞語自此之後,便成為了一些組織的代名詞。
-
3 # 它說我的名字重複了
“綠林”具體是指綠林山
首先“綠林好漢”的出現和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軍“綠林軍”有關。西漢末年,皇帝不好好幹事,讓外戚權臣王莽鑽了空子,竊取大權,建立新朝。
王莽的新朝持續時間比較短,從公元8年到公元23年,只有15年時間。王莽的位子來得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太過超前的革新搞得社會大亂,老百姓困苦不堪,因此在新朝末年,天下已然大亂。各地英雄豪傑揭竿而起,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軍就是其中一支相當有實力的勢力。綠林軍誕生在新市,這支義軍駐紮在綠林山,號稱“綠林軍”。
綠林山在湖北省中北部,有個方圓約350平方公里的山脈---大洪山。大洪山地處中國中央造山帶南側、秦嶺山帶。大洪山山連山山山相連,山峰多在800米以上,萬山重疊、溝壑縱橫、山高林密。大洪山屏障江漢,雄鎮荊襄,地形複雜,便於藏身,進可攻退可守,因此得到綠林好漢(綠林軍)的青睞。
-
4 # Simon3182616
“綠林”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漢末年,新市人王匡、王鳳聚集在綠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組建綠林軍,反抗王莽政權,後稱除暴安良的英雄為綠林好漢。
《後漢書·劉玄傳》中有言:
“王莽未;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新市人王匡、王鳳為平理諍訟;遂推為渠帥;眾數百人。於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往從之;共攻離鄉;聚減於綠林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 -
5 # 知曉一二三
綠林(lù lín ),西漢末,新市人王匡、王鳳等聚集在綠林山中,至七八千人,王莽天鳳四年起事,號下江兵。綠林位於湖北當陽東北。見《漢書》卷九九下《王莽傳》,《後漢書》二一劉玄傳。
《後漢書·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芘而食之,更相侵奪。……於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往從之;共攻離鄉聚,臧於綠林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
後來以綠林泛指結夥聚集山林之間反抗政府或搶劫財物的有組織集團。詞義同“綠林好漢”,“綠林豪客”。
-
6 # 雪在天上游
綠林者,多數人腦海會充斥著遊移山野,劫富濟貧的草莽英雄。首先,就觀念而言,綠林往往配置有俠義之心,更兼備仇富扶弱之能。在現在,很多人說到,會不覺嗤之以鼻,然其念想和修為,卻高乎常人。雖行徑和手段有時令人髮指,然其刀下之人多為邪惡害民之徒。
二者,湖北一山,換為綠林。南宋范曄所著《後漢書》,所述王莽政權末,天下混亂,餓殍遍野,以江南為甚。故馬武,王常等亡命之流,聚于山野,攻離鄉,響應者八千有餘。
而湖北,屬江南,就漢統治而言,為偏遠。
因此,綠林更應該是朝廷邊緣化的地方,聚于山林,反抗邪惡殘暴,歸求祥和太平,常懷救世濟人或只為活命的一群人。
後者,各人認為更為合理,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回覆列表
”綠林“出現在西漢,當時為了反抗由西漢外戚王莽篡權建立的新朝政權。有一個叫王匡的人組建了一支起義軍”綠林軍“,與之對應的還有赤眉軍。
王莽新朝的混亂王莽是一個意識超前的人,他思想遠大,理想崇高,但是能力非常有限。他篡位後所實施的一系列改革,原本是想緩解當時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企圖透過這些改革改變農民奴隸化的發展,使封建關係得到調整,進而起到鞏固新朝政權的效果。但由於他大刀闊斧的改制觸及了地主和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一致反對,導致王莽只能中途放棄。同時,由於用人不當,貪官汙吏趁機利用改革剝削百姓。再加上這些制度本身存在一些不足,造成了政治、經濟秩序的混亂,破壞了與周邊各族的友好關係,加重了國內人民的負擔,進一步激發了西漢後期日益嚴峻的社會矛盾。西漢王朝自漢宣帝之後一直在走下坡路,本就積壓了很多問題,王莽的新政權不僅沒有為漢朝帶來新氣象,反而使局面越發混亂。
百姓自相殘殺在這種民不聊生的情況下,王莽所建立的新王朝非常不走運地遭遇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大旱災,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甚至鬧出了“野菜戰役”。公元17年,南方荊州地區鬧饑荒,老百姓們沒有糧食,無法填飽肚子,就開始漫山遍野挖野菜吃,結果野菜很快也被挖光了,於是老百姓們為了野菜自相殘殺起來。
綠林山上的王匡荊州附近有一座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這裡一個叫王匡的人看到村民們為了野菜時常大打出手,就自發地組織了一幫人去調解,漸漸地受到了農民的擁護,大家就提議乾脆讓他當首領,一起造反。為首的王匡、王鳳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想要做出一番大成就,只是覺得與其被餓死,不如拼一把,於是就把這批饑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幾百人,還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王匡帶領這幫饑民佔領了綠林山作為根據地,攻佔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隊伍壯大到了七八千人。王莽接到綠林軍造反的訊息後,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卻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周圍的幾個縣城,他們每攻佔一個地方,就開啟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裡的糧食分一些給當地窮人,留一些搬到綠林山。
放出來的囚犯和饑民發現跟著綠林軍有飯吃,於是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沒多久綠林軍的人數增加到五萬多。這時的王匡開始有想法了,當年陳勝吳廣起義也才不過幾千人,可是他運氣不太好,第二年準備殺到長安拿下王莽自己當皇帝的時候,綠林山爆發了瘟疫,死了一半多士兵,剩下的人有一半不敢留在山上,只好下山做了流寇。後來綠林山的這撥起義軍分成了三部分,這三路人馬各自佔領一塊地盤,流竄到各個城市附近燒殺搶掠,把整個南方攪得天翻地覆。
當綠林軍在南方造反的時候,東邊也有一支起義軍逐漸壯大,號稱“赤眉軍”,為首的是一個財產俱豐的富戶呂氏。她是新莽時期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的女領袖。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分別打敗了王莽的政府軍的訊息一傳開,推翻王莽的起義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黃河兩岸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有幾十路。一些沒落的貴族和地主也乘機起兵,其中就有劉縯和劉秀兄弟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