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詩人

    我們都知道最穩定的圖形就是三角形。對於,三國時期的劉備,魏蜀吳這三個國家也是一種平衡,它們相互制衡著,誰也形成不了一家獨大的局面。然後,隨著劉備的去世,諸葛亮的力不從心等諸多原因,倒是讓懂得隱忍的司馬懿撿了漏。那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明知道打不過曹操,諸葛亮為什麼還要進行五次勞民傷財的北伐呢?難道只是遵從先帝的遺願?下面,筆者就來從這三個方面,分析一下諸葛亮進行五次北伐的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地形原因。蜀漢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勢都比較險峻,屬於易守難攻的型別。自古,守城容易,攻打難。在《水滸傳》中,梁山泊一群人多麼厲害,又是三十六天罡,又是七十二地煞的,在攻打方臘的時候,還不是損失慘重。地理位置,在兵家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蜀漢的軍人,想要長期躲在蜀地之中,認為“自己”易守難攻,長期以往,難免會懈怠,導致軍隊素質集體下降。

    再加上,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原因,蜀漢的門戶已經被破了。如果再長期處於封鎖的狀態下的話,等待諸葛亮等人的,只有早一些死亡,和晚一些死亡罷了。所以,諸葛亮進行北伐,就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戰爭可以讓閒散的蜀漢人凝聚在一起,共同衝出蜀地,甚至,贏得整個天下。

    第二個原因:曹魏已經元氣大傷了。經過魏蜀吳三國的大戰,中國的整體人口已經銳減很多了。社會經濟也遭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壞。戰爭就是如此,好好的一座城市,經過戰爭的洗禮,很快就就成了鳥不拉屎的彈丸之地。在魏國,就曾有一位大臣做出過這樣的論述,他認為魏國當時的人口,還沒有漢朝繁榮時期的一個郡的人口多呢。

    諸葛亮想要擊敗曹操,斷然是不能等他恢復元氣的。正所謂,“趁他病,要他命”,諸葛亮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如果等曹魏緩過勁來,恐怕曹魏想要滅了蜀漢恐怕只是時間問題罷了。所以,諸葛亮即便是面對勞民傷財,出力不討好的情況,也是要對曹魏進行北伐的。所以,從這方面看的話,諸葛亮北伐,並不是侵略,而是出於自衛。

    第三個原因:民心難掌控。華人做事,講究名正言順。而劉備之所以能打下整個天下的三分之一,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恐怕和他的“皇叔”身份離不開關係。劉備扛著恢復漢室的大旗,對老百姓來說也是一種希望和慰藉。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好像劉備並不能以摧枯拉朽的速度,幫助人們填飽肚子,過上安穩的日子。說到底,老百姓只圖一個穩定,至於誰做皇帝都是一樣的。如果曹操一家獨大,滅了東吳和蜀漢,那也是沒啥關係的,只要不在飽經戰亂之苦就好了。

  • 2 # 明月缺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明明知道做起來會很辛苦,而且還不會成功,但是我們還是得去做。因為這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或者是當時當下最優的一種選擇。軍人知道一旦上了戰場,就意味著馬革裹屍,儘管他不想死,但他還是得上,因為這就是軍人責任和擔當。我們上學時,知道自己再怎麼努力勤奮也考不上好大學,但我們依然選擇努力堅持,因為這是當時當下最優的選擇。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當時的諸葛亮,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就失去了逐鹿中原,爭奪天下的資本了。後來再經歷夷陵之敗,進一步削弱了蜀漢的勢力。等諸葛亮接手時,第一輩的文官武將都消亡殆盡。再加上劉備入川是喧賓奪主,幾股勢力集團扭在一起,你爭我鬥水火難容,可謂是內外交困的局面。但諸葛亮依然堅持北伐,一連六次直到最後把自己累死在五丈原。作為智慧的象徵,聰明絕頂的諸葛亮怎麼會不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呢?但他依然要北伐,個人覺得主要是兩點原因:

    1.責任和擔當。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就像他在出師表中提到的:臣本布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可見諸葛亮對劉備的感激之情。另外像諸葛亮這樣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中興漢室也是他的人生目標,所以為了報答先主和遵從內心的使命召喚,必須北伐。

    2.北伐是當時當下最優的選擇。前面說過,劉備的蜀漢政權,根基不穩,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大勢力集團交融在一起,矛盾重重,誰也不服誰,很難調和。另外當時雖然是三分天下,但是蜀漢勢力最弱,人口一共還不到一百萬,還地處中原邊陲,曹魏人口最多四百多萬,地處中原,經濟文化發達,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都發展,人家發展一年頂你發現五六年,這樣一來,用不了多少年,你不去找人家,人家也會上門來找你,所以偏安一隅就等於坐以待斃。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放手一搏,這樣還可以轉移內部矛盾。

    處於這些考慮,諸葛亮選擇了不死不休的北伐。這既是責任的擔當,也是當時當下最優的選擇,儘管不會成功,但不得不去做,這就是悲情的英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3 # 胡侃解密三國

    首先說下,諸葛亮此時打的已經不是曹操了,因為曹操在劉備之前死的。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劉備在223年四月病死,但是劉備死後諸葛亮忙於鎮壓叛亂和南平孟獲,也沒有北伐,直到226年曹操的兒子曹丕也死了,感覺時機到了的諸葛亮才開始北伐,此時曹魏的皇帝是魏明帝曹叡。

    首先來看,諸葛亮是否是明知道打不過?

    當時雖然魏國的實力很強大,單單隻有一個蜀或者一個吳是都不能撼動曹魏的,但是蜀吳聯合也有跟曹魏一戰的實力,而且諸葛亮挑的時機也很好,就是曹丕去世,年少沒有政治經驗的曹叡剛剛登基,國內不穩,人心浮躁之時,在此時,如果你是諸葛亮,你難道也認為自己一定打不過曹魏?非也,恰恰相反,此時諸葛亮一定認為自己必然可以戰勝!而且事實證明曹魏並非難以打敗,諸葛亮一出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馬上投降,形勢一片大好,所以諸葛亮可能有點飄了,這時候竟然拿馬謖出來練手升級,事實證明驕兵必敗官渡、赤壁尚且如此,街亭之戰也是大敗,葬送了大好機會。

    第二次,是同一年,因為看到曹丕去世,魏國不穩的機會的還有東吳,所以東吳也從荊州北伐了,孫權北伐一路攻江夏,被文聘阻擋不得已撤退,諸葛瑾一路攻襄陽被司馬懿和曹真大敗而退。但在此之前諸葛亮策應東吳第二次北伐,發生了著名的陳倉之戰,打的相當悲慘,幾萬人被郝昭1000多人所阻,因為軍糧跟不上撤退。只能感嘆魏國多人才啊!

    估計也就是從這時,諸葛亮才感覺到實力的差距讓自己舉步維艱,真正開始感到曹魏難以戰勝,所以後面的第三次、第四次基本算是騷擾,規模不大。

    第五次,諸葛亮攢足了勁,因為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一直在惡化,想畢其功於一役,直接與曹魏決戰,勝則能得到關中,讓蜀漢立於不敗之地,敗就放棄北伐,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看諸葛亮死後的安排可以發現,把主戰的魏延殺掉,讓溫和派蔣琬主政,基本算是放棄了北伐,直到蔣琬、費禕相繼去世後,姜維放棄這個政策,才繼續開始北伐。

    綜上來看,最先開始北伐的時候,諸葛亮並不感覺曹魏不可戰勝,反而覺得有很大機會,事實也是如此,可是一次失誤,後來再碰了一次壁諸葛亮就基本絕望了,感嘆曹魏的確難以戰勝,直到最後諸葛亮想再努力一次,依然沒有成功!所以諸葛亮留下的正常就是放棄北伐,休養生息!正應了劉備那句話:不可與命相爭也!

  • 4 # 劉坤忠120

    原則與信念驅駛諸葛亮北伐。失荊州和彝陵之戰打亂了隆中策略,先帝在白帝城臨終託孤於諸葛亮。復興漢室的重任完全落在諸葛亮肩上,他內加治理,外加防禦,聯吳抗曹。經四年治理,蜀中大定,農業經濟恢復。南部蠻夷騷亂,諸葛亮領兵前往平定,南王孟獲誠服。二二六年曹丕去世,曹叡繼位,諸葛亮認為政權過渡是最不穩定之際,於二二七年興兵伐魏。首戰奪取隴西三郡,隨著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流產。第二次陳倉受阻,糧草不繼,無功而返。從二二七年到二三四年諸葛亮逝世,共五次北伐,諸葛亮統籌謀劃,親自指揮,事無大小親理親為。為完成先帝恢復漢室之願望,自己出山成伊霍之信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一生奮鬥,清正廉明,開拓進取,把人生髮揮到極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有陸登這麼一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