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之所以出逃,原因很簡單,是因為時間太緊迫,所以沒能所有人都顧上。
孫子兵法上說:“兵貴速,不貴久。”引領這場吳師入郢之戰的人,就是兵聖孫武。這件事情發生在公元前506年,這一年,吳王闔閭率領三萬大軍,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今湖北江陵)。
這場戰事的起因是公元前507年,蔡國、唐國背叛楚國,與晉、吳結盟。於是楚國發兵圍攻蔡國。吳國君臣,主要是吳王闔閭、大將孫武、謀士伍子胥,決定以救蔡為名,對楚國發動一場大戰。
吳、蔡、唐三國組成聯軍,浩浩蕩蕩,溯淮水西進。進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說今安徽鳳台)後,孫武突然決定舍舟登陸,由向西改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問孫武:“吳軍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孫武答道:“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敵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吳軍優勢難以發揮,而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就這樣,孫武挑選3千5百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迅速地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數日,挺進到漢水東岸,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
楚國左司馬沈尹戍向令尹子常建議:由子常率楚軍主力沿漢水西岸正面設防。而他本人則率部分兵力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迴吳軍的側背。子常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議。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後,子常變卦,擅自率軍渡過漢水攻擊吳軍。吳軍以逸待勞,三戰三捷。
吳楚在柏舉與楚軍對陣。吳軍先鋒夫概認為應先發制人,他對吳王闔閭說:“子常這個人不仁不義,楚軍沒有幾個願為他賣命。我們主動出擊,楚軍必然潰逃,我軍主力隨後追擊,必獲全勝。”闔閭不同意夫概意見。夫概回營後,對部將說:“既然事有可為,為臣子的就應見機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現在我要發動進攻,拼死也要打敗楚軍,攻入郢都。”於是率領自己的5千前鋒部隊,直闖楚營。果然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見夫概部突擊得手,乘機以主力投入戰鬥,楚軍很快便土崩瓦解。此後,楚軍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縣境),正埋鍋造飯,吳軍先鋒夫概部追至,楚軍倉惶逃走。吳軍吃了楚軍做的飯,繼續追擊。沈尹戍英勇戰死,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楚王。
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不顧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對,帶領親信逃走。柏舉之戰後十一天,吳軍攻入楚國都城郢都。
所以,問題中的主人公,也就是楚昭王的母親出現了。以下是劉向《列女傳》中對伯嬴的記載:
大概的意思是伯嬴是古代有名的一位貞潔女性。她舉著刀,寧死也不願意侍奉敵人。所以大概三十天後,秦國的援兵到了。其實這功勞得記在伯嬴女士身上,因為當初她就是奉著秦楚和親的目的來到郢都的。楚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國求援,不肯進食,哭了七天七夜之久,秦哀公終於答應出兵了。
楚昭王離開郢都,一家連同其妹季羋畀我,歷經艱難逃往鄖國。鄖公為辛,因為華人要殺楚昭王,所以護送昭王去了隨國。十八歲的楚昭王經此大難,成長為一位優秀的國君。而吳軍攻佔郢都後的行為,引起了楚人的仇恨。昭王庶兄子西建樹王旗,安定人心,招集散兵,組織抗戰。秦國出兵五百輛戰車,出武關,過申縣,敗吳軍於沂邑。與此同時,散而復聚的楚師敗吳師于軍祥(今湖北隨州市西南)。
雖然打進郢都很快,但楚國不愧是春秋五霸之一,居然十個月沒有投降。這說明楚昭王雖然年青,但頗能經得住事,絕不肯投降,不能不肯定,他是有眼光的,而且能吃苦,為人賢能。就說令尹子西、子期等人,個個都是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始終都聚集在楚昭王周圍,從沒背棄過。秦國和楚國合作無間,慢慢積蓄力量,消耗了吳軍計程車氣。然而更重要的是,後來楚國屢次又被吳國擊敗,公元前504年四月十五日,吳國的太子終累打敗楚國的水軍,接著子期又帶著陸軍在繁揚被吳軍打敗。所以連同之前的戰敗,楚昭王居然被吳華人打敗了十餘次。
然而,他誓不低頭,絕不肯屈從。仍用令尹子西,郢都經吳師蹂躪,殘破不堪。子西高興地說:“現在可以治理了。”意思是從現在開始,一切從頭來過。於是把郢都遷到鄀地,改革政治,來安定楚國 。遷都後新都仍稱之為郢,以示不忘其舊。 這時候,楚昭王才二十歲。
班固評論楚昭王說:“楚昭王遭闔廬之禍,國滅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無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賢也!’相與從之。”可見楚昭王在楚國百姓中的地位。經過數年的治理,楚華人都覺得昭王不愧是仁義之君,有了錢糧做後盾,楚昭王開始出擊四方。
公元前496年,楚國滅亡了頓國。前495年二月,楚國滅亡胡國,俘虜了國君鬍子豹 。
前494年春天,楚昭王聯合陳、隨、許發兵包圍蔡國國都。離城一里建築堡壘,寬一丈,高二丈。役夫屯駐九晝夜,和子西的預定計劃一樣。蔡華人把男女奴隸分別排列捆綁作為禮物出降。楚昭王讓蔡國遷移到長江、汝水之間就回去了。前491年夏季,楚國攻下夷虎,開始策劃向北方擴張 。
可惜,這樣有作為的楚昭王,在兩年後和吳軍對壘時,得了重病。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的春天,吳國攻打陳國,楚昭王救助陳國,駐軍在城父。十月,昭王病倒在軍中。天空有紅色雲霞象鳥一樣,圍繞太陽飛翔。昭王向周太史詢問吉凶,太史說:“這對楚王有害,可是能夠把災禍移到將相身上。”將相聽到這句話,就請求向神禱告,自己代替昭王,昭王說:“將相如同我的手足,今天把災禍移到手足上,難道能夠免除我的病嗎?”昭王不同意 。
臨終之際,楚昭王要子西、子期、子閭為王,都不同意。子閭連辭了五次。後來子閭見事態如此,為了安慰昭王,假意受命。七月,楚昭王離開了人世。死後,子閭與子西、子期議決,封鎖訊息,阻絕路口,秘密派精幹的使者回郢都,迎昭王子熊章到城父,立之為王。楚惠王即立,楚師才回國。隨後下葬昭王。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又曰:‘允出茲在茲。’由己率常,可矣。”
在孔子看來,遵循常理行事,不亂紀綱,不為私心迷惑自己,不為困難而退縮,始終堅持堅定自己的原則,而不要考慮結果,會不會為自己帶來什麼好處,這就是懂得大道的人。
從統治方法上來說,楚昭王的成功之處在於,對臣下視若手足,令行禁止。君臣配合無間,如同輻輳。所以才能率楚國轉弱為強,實現中興。
參考引用:[1]吳閒雲的部落格:孔子為何稱讚楚昭王是懂大道的人
[2]古籍導航(https://www.2345daohang.com).劉向《列女傳》:楚平伯嬴
楚昭王之所以出逃,原因很簡單,是因為時間太緊迫,所以沒能所有人都顧上。
孫子兵法上說:“兵貴速,不貴久。”引領這場吳師入郢之戰的人,就是兵聖孫武。這件事情發生在公元前506年,這一年,吳王闔閭率領三萬大軍,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今湖北江陵)。
這場戰事的起因是公元前507年,蔡國、唐國背叛楚國,與晉、吳結盟。於是楚國發兵圍攻蔡國。吳國君臣,主要是吳王闔閭、大將孫武、謀士伍子胥,決定以救蔡為名,對楚國發動一場大戰。
吳、蔡、唐三國組成聯軍,浩浩蕩蕩,溯淮水西進。進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說今安徽鳳台)後,孫武突然決定舍舟登陸,由向西改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問孫武:“吳軍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孫武答道:“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敵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吳軍優勢難以發揮,而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就這樣,孫武挑選3千5百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迅速地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數日,挺進到漢水東岸,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
楚國左司馬沈尹戍向令尹子常建議:由子常率楚軍主力沿漢水西岸正面設防。而他本人則率部分兵力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迴吳軍的側背。子常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議。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後,子常變卦,擅自率軍渡過漢水攻擊吳軍。吳軍以逸待勞,三戰三捷。
吳楚在柏舉與楚軍對陣。吳軍先鋒夫概認為應先發制人,他對吳王闔閭說:“子常這個人不仁不義,楚軍沒有幾個願為他賣命。我們主動出擊,楚軍必然潰逃,我軍主力隨後追擊,必獲全勝。”闔閭不同意夫概意見。夫概回營後,對部將說:“既然事有可為,為臣子的就應見機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現在我要發動進攻,拼死也要打敗楚軍,攻入郢都。”於是率領自己的5千前鋒部隊,直闖楚營。果然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見夫概部突擊得手,乘機以主力投入戰鬥,楚軍很快便土崩瓦解。此後,楚軍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縣境),正埋鍋造飯,吳軍先鋒夫概部追至,楚軍倉惶逃走。吳軍吃了楚軍做的飯,繼續追擊。沈尹戍英勇戰死,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楚王。
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不顧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對,帶領親信逃走。柏舉之戰後十一天,吳軍攻入楚國都城郢都。
所以,問題中的主人公,也就是楚昭王的母親出現了。以下是劉向《列女傳》中對伯嬴的記載:
伯嬴者,秦穆公之女,楚平王之夫人,昭王之母也。當昭王時,楚與吳為伯莒之戰。吳勝楚,遂入至郢。昭王亡,吳王闔閭盡妻其後宮。次至伯嬴,伯嬴持刃曰:“妾聞:天子者,天下之表也。公侯者,一國之儀也。天子失制則天下亂,諸侯失節則其國危。夫婦之道,固人倫之始,王教之端。是以明王之制,使男女不親授,坐不同席,食不共器,殊椸枷,異巾櫛,所以施之也。若諸侯外淫者絕,卿大夫外淫者放,士庶人外淫者宮割。夫然者,以為仁失可復以義,義失可復以禮。男女之喪,亂亡興焉。夫造亂亡之端,公侯之所絕,天子之所誅也。今君王棄儀表之行,縱亂亡之慾,犯誅絕之事,何以行令訓民!且妾聞,生而辱,不若死而榮。若使君王棄其儀表,則無以臨國。妾有淫端,則無以生世。壹舉而兩辱,妾以死守之,不敢承命。且凡所欲妾者,為樂也。近妾而死,何樂之有?如先殺妾,又何益於君王?”於是吳王慚,遂退舍。伯嬴與其保阿閉永巷之門,皆不釋兵。三旬,秦救至,昭王乃復矣。君子謂伯嬴勇而精壹。詩曰:“莫莫葛累,施於條枚,豈弟君子,求福不回。”此之謂也。大概的意思是伯嬴是古代有名的一位貞潔女性。她舉著刀,寧死也不願意侍奉敵人。所以大概三十天後,秦國的援兵到了。其實這功勞得記在伯嬴女士身上,因為當初她就是奉著秦楚和親的目的來到郢都的。楚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國求援,不肯進食,哭了七天七夜之久,秦哀公終於答應出兵了。
楚昭王離開郢都,一家連同其妹季羋畀我,歷經艱難逃往鄖國。鄖公為辛,因為華人要殺楚昭王,所以護送昭王去了隨國。十八歲的楚昭王經此大難,成長為一位優秀的國君。而吳軍攻佔郢都後的行為,引起了楚人的仇恨。昭王庶兄子西建樹王旗,安定人心,招集散兵,組織抗戰。秦國出兵五百輛戰車,出武關,過申縣,敗吳軍於沂邑。與此同時,散而復聚的楚師敗吳師于軍祥(今湖北隨州市西南)。
雖然打進郢都很快,但楚國不愧是春秋五霸之一,居然十個月沒有投降。這說明楚昭王雖然年青,但頗能經得住事,絕不肯投降,不能不肯定,他是有眼光的,而且能吃苦,為人賢能。就說令尹子西、子期等人,個個都是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始終都聚集在楚昭王周圍,從沒背棄過。秦國和楚國合作無間,慢慢積蓄力量,消耗了吳軍計程車氣。然而更重要的是,後來楚國屢次又被吳國擊敗,公元前504年四月十五日,吳國的太子終累打敗楚國的水軍,接著子期又帶著陸軍在繁揚被吳軍打敗。所以連同之前的戰敗,楚昭王居然被吳華人打敗了十餘次。
然而,他誓不低頭,絕不肯屈從。仍用令尹子西,郢都經吳師蹂躪,殘破不堪。子西高興地說:“現在可以治理了。”意思是從現在開始,一切從頭來過。於是把郢都遷到鄀地,改革政治,來安定楚國 。遷都後新都仍稱之為郢,以示不忘其舊。 這時候,楚昭王才二十歲。
班固評論楚昭王說:“楚昭王遭闔廬之禍,國滅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無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賢也!’相與從之。”可見楚昭王在楚國百姓中的地位。經過數年的治理,楚華人都覺得昭王不愧是仁義之君,有了錢糧做後盾,楚昭王開始出擊四方。
公元前496年,楚國滅亡了頓國。前495年二月,楚國滅亡胡國,俘虜了國君鬍子豹 。
前494年春天,楚昭王聯合陳、隨、許發兵包圍蔡國國都。離城一里建築堡壘,寬一丈,高二丈。役夫屯駐九晝夜,和子西的預定計劃一樣。蔡華人把男女奴隸分別排列捆綁作為禮物出降。楚昭王讓蔡國遷移到長江、汝水之間就回去了。前491年夏季,楚國攻下夷虎,開始策劃向北方擴張 。
可惜,這樣有作為的楚昭王,在兩年後和吳軍對壘時,得了重病。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的春天,吳國攻打陳國,楚昭王救助陳國,駐軍在城父。十月,昭王病倒在軍中。天空有紅色雲霞象鳥一樣,圍繞太陽飛翔。昭王向周太史詢問吉凶,太史說:“這對楚王有害,可是能夠把災禍移到將相身上。”將相聽到這句話,就請求向神禱告,自己代替昭王,昭王說:“將相如同我的手足,今天把災禍移到手足上,難道能夠免除我的病嗎?”昭王不同意 。
臨終之際,楚昭王要子西、子期、子閭為王,都不同意。子閭連辭了五次。後來子閭見事態如此,為了安慰昭王,假意受命。七月,楚昭王離開了人世。死後,子閭與子西、子期議決,封鎖訊息,阻絕路口,秘密派精幹的使者回郢都,迎昭王子熊章到城父,立之為王。楚惠王即立,楚師才回國。隨後下葬昭王。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又曰:‘允出茲在茲。’由己率常,可矣。”
在孔子看來,遵循常理行事,不亂紀綱,不為私心迷惑自己,不為困難而退縮,始終堅持堅定自己的原則,而不要考慮結果,會不會為自己帶來什麼好處,這就是懂得大道的人。
從統治方法上來說,楚昭王的成功之處在於,對臣下視若手足,令行禁止。君臣配合無間,如同輻輳。所以才能率楚國轉弱為強,實現中興。
參考引用:[1]吳閒雲的部落格:孔子為何稱讚楚昭王是懂大道的人
[2]古籍導航(https://www.2345daohang.com).劉向《列女傳》:楚平伯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