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蓮花清溫
-
2 # 京寧話說歷史
“元旦”含義是:元是“初”或“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古代的“元旦”與今天的“元旦”是完全不一樣的。今天的“元旦”是指公曆的1月1日,而古代的“元旦”則是農曆正月初一。
古時春節最初與現在的春節大相徑庭。現在春節又稱為“過年”,“年”其本義是何意?追根溯源,“年”其本意是指穀物生長週期,由於穀子一年一熟,所以春節一年一次,蘊含有慶豐收之寓意。古時春節初專指二十四節氣中被視為一年開始的立春,後來才將農曆正月初一的“元旦”作為新年的開始。在不同時代,“元旦”其名稱也有所不同。在先秦時“元旦”叫“上日”、“元日”、“改歲”和“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和“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和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和“新元”等;而清代,則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當然,將古代的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現在的春節)稱為“元旦” 作為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曆史變遷與演化的。據記載,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雖然沿用秦歷,但到漢武帝時,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於是降旨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也就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是在漢武帝時定下的以孟春正月為一年之首的歷法基礎上逐步完善而成的)。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兩千餘年。
由此,以“元旦”作為古代重要節日的“春節”其日期是不固定的,不同時代其名稱也是不同的(大家最熟知的例子就是我們今天的春節在宋代稱呼為“元旦”,“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的這句詩描寫的就是宋代的“元旦”節日)。作為古代新年開始的“元旦”與今天的“元旦”是不一樣的。古代的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現在的春節)在清代以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稱,而今天的元旦和春節幾乎是兩個時間概念。今天的元旦是公曆的一歲之首,它是在中國使用公曆以後出現的。
中國古代使用天干地支紀年法和皇帝年號紀年法等,但沒有現行的公元紀年法。中國正式的公元紀年法始於中華民國建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建立,為了與清朝劃清界線與世界各國接軌,孫中山下令廢除陰曆,採用西曆也即西方的公曆紀年,公元紀年法開始在中國正式出現(同時使用與公元紀年法並存的民國紀年法,以公曆1912年為民國元年),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則實行公曆,以公曆的1月1日為元旦新年。就這樣,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的歷史結束了。
然而,儘管孫中山代表的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了這一規定,但民國肇始,傳統的慣性力量依舊使然,延用二千餘年的農曆紀年已經根深蒂固,面對公元紀年法,百姓多有怨言而不滿,加之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存在的時間很短暫,當時北方還存在以宣統帝溥儀為象徵的清政府,因而那時候頒佈實行的公曆紀年法對元旦新年的新規定,其效果不太理想,這種情況直到隨後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正式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才得以進一步改變。當時北洋政府為區分農、陽兩節並徹底與古代長期使用的農曆正月初一的“元旦”相區別,1914年,經內務總長朱啟鈐提議,袁世凱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正式將元旦定義為西曆(公曆)1月1日,將農曆(陰曆或夏曆)新年歲首(古代的元旦)立春前後的正月初一正式改名為“春節”,並將“春節”作為全國性節日於1914年開始實施,自此,古代延續了兩千餘年的農曆正月初一的“過年”不稱“元旦”而稱呼為“春節”了,就是如今我們所過的“春節”了。
這種情況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出現過多次反覆,實施效果各地也不一樣。那就是雖然民國時期已定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當時只有機關和學校等才放假1天,而民間並不認可,老百姓仍延承舊習以農曆初一為新年,因此即使在當時的大城市裡1月1日也少有歡慶活動,更不要說廣大的鄉村了。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前夕,在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決定廢除公元紀年與民國紀年並存局面,完全採用世界各國使用公曆紀年法,明確將公曆的每年1月1日繼續定為元旦【按公曆(陽曆)計算,俗稱陽曆年,也就是公曆的新年】,而把農曆正月初一繼續定為“春節”【農曆(陰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俗稱陰曆年】,且兩者均為法定節假日,如今我們的元旦和春節作為節假日最終才毫無爭議的完全定型而在中國大地紮根了。
綜上所述,古代的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現在的春節)在清代以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稱,辛亥革命以後才改稱為“春節”的。中國古代相當長時間農曆正月初一的“元旦”新年,它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公曆1月1日的“元旦”新年是不同的,我們現在過得“元旦”新年是1911年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於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後的民國初期出現的,也就是把公曆1月1日作為元旦新年和將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以後發生的事情,從中華民國建立開始,中國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才開始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新年的,為與古代農曆正月初一的“元旦”相區別,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才正式改古代農曆正月初一的“元旦”稱謂為 “春節”稱謂的,新中國建立後,繼承這一歷史遺產,明確將公曆1月1日的元旦新年和農曆大年初一開始的春節都作為法定節假日推行全國,最終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說的定型的沒有歧義的被普遍接受的元旦和春節。
文化是歷史的靈魂,是國家的軟實力。正是基於春節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公曆(陽曆)進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曾經長期把正月初一稱呼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才將元旦定為公曆的1月1號,後來又將農曆的正月初一定位“春節”,新中國建立後進一步明確實施,元旦和春節兩者概念明確都為法定節假日毫無爭議】,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這一中國古老的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陽曆曆法在進入中國之前,中國曾經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後來辛亥革命勝利後,袁世凱才將元旦定為陽曆1月1號。後來又將農曆的正月初一命名為春節。
回覆列表
前不久在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推特說: 再過10多天,中國就將陷入悲觀經濟學家預測的那樣:工廠停工,商店關門,政府停頓,股市無法交易,有錢人拖家帶口奔向老家,老百姓急於把貨幣兌換成食物,許多家庭更是在門口張貼標語表達訴求,街上充滿著爆炸物殘留的火藥味,人們大都無所事事,成天酗酒,打牌,兒童成群結隊去討錢……
中國強勢迴應:
——那叫過年!
年年花開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春節是近現代華人最隆重的節日,每年都要來一次人類活動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遷移。
1914年民國政府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正月初一任然稱為春節。
春節有非常多的講究,比如,祭祖,貼門神,打掃房間,寫對聯,給長輩拜年,給小孩兒壓歲錢,說吉祥話,吃餃子等等。
過年,對聯是個必需品,家家戶戶都在貼對聯。對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精華之所在。“天地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據考證最早的對聯。
2006年5月20日,春節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春節被國家列為法定假日。
春節從古至今,一路走來,都是團圓,喜慶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