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國有四季

    不修長城,阿房以及驪山,大秦的統治就會長治久安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秦統治週期的長短,與建築無關,充其量華麗的建築加大了民眾的負擔,但是,歷史上並非所有的建築都能導致一個王朝的更替,大唐的未央宮大明宮,大明的紫金城,大清的頤和園,這些建築的存在,不僅沒有讓其滅亡,反而成了一個時期一個朝代的標誌。那麼,秦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時確的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意思是說,大一統之後的秦,對天下沒有施以仁政,所以,喪失了江山穩固,長久發展的基礎。但是,仔細認真研讀過秦的歷史,我們會發現,秦的滅亡,其實有著更深層的社會原因。

    究其根由,主要有五點:

    一;以弱御強 以奸馭良:即以小人管理地方,地方官的選擇將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排除在外。

    二;壹教:表面上的意思是一種教育方法,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統一思想認識,但放在秦朝,這種思想就演化為一個國家只能有一種思想,民眾要絕對的服從官吏。

    四;辱民 弱民及平民:民眾在一個國家的構成裡,是次要因素,且不能過於強大,否則民便歁主,最終後導致王權的危險。

    五;殺力:透過戰爭削弱民眾的力量,當所有戰爭結束的時候,又加以刑法來控制民眾的數量,以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

    基於上述理由,秦可以說是較早提出以法治國的理念。法家治國,以嚴苟著稱,注意,以法治國,沒有疑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正是在法家的規矩之下,秦國做為偏居一隅的小國寡民,經過贏氏五代的勵精圖治,一躍在戰國時期成了霸主,最終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 但是,但是當這種法過於苛求且不公平時,這就導致了民眾的憎恨,加之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還處在一個較低階的階段,老百性為了活命,只能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爭取,這也是秦二世時,各地起義層出不窮的最根本原因。而起義,也最終導致強大的秦王朝,只歷經兩世即亡。

  • 2 # 德全不畏

    秦朝滅亡,原因有二:

    一。是秦統一後仍在推行商鞅制定的法律;商鞅之法的本質是戰爭法,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管理過於嚴苛,不適應和平時期的經濟建設。二。秦始皇過於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各種徭役、兵役、賦稅,嚴重超出了人們的承受能力。

    先說秦法的問題。

    秦國原本在戰國七雄當中,實力是墊底的存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才崛起並統一天下。商鞅變法的實質,是把秦國所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來,投入到戰爭中去,把整個國家打造成了一臺精密的戰爭機器。

    戰爭爆發時,秦華人要麼間接服務於戰爭,要麼直接拿兵器上戰場,睡都與戰爭脫離不了關係。戰爭間隙,秦華人忙著囤積糧草、兵器,發展人口,為下此戰爭做準備。

    統一天下後,本該進入和平建設時期。應該把嚴苛的秦法改得寬鬆一些,與民休息才對。秦國朝堂內部也有人認識到了秦法過於嚴苛的問題,公子扶蘇就曾上書秦始皇,要求修改秦法,以減輕人們的負擔。

    可是,秦朝是靠商鞅之法起家的,對其充滿迷信般的信任,一直未對秦法做出修改。主張修改秦法的公子扶蘇也被暗算而死,秦法的修改成為遙不可期的事情,人們要擺脫秦法只有推翻秦朝。

    再來說說秦始皇的個人問題。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明顯得個人小宇宙過分的爆發了。他太沉醉於做千古一帝的情懷,處處急功近利了。

    南北邊境同時進行大戰、修建工程,北方修長城、南方修運河。國內的陵墓、馳道等工程也在同時進行。

    邊境戰爭投入一百多萬大軍,糧草、器械全靠國內供給,還要長途運輸才能到達前線。作戰部隊吃穿住用,路上的運輸消耗,這得消耗多少物資,部隊、後勤人員得需要多少人力。再加上陵墓、馳道、運河等工程,又得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的投入。這遠遠超出了人們的負擔能力,據說當時連婦女都被徵發起來運兵糧。人們被剝削壓迫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自然會反抗。

    其實,當時只要秦始皇放鬆一些嚴苛秦法,放棄或者放慢徭役和兵役的徵發,人們就不會推翻秦朝的統治。

    比如秦始皇當時只要不是太急功近利,就可以減少很多對民間的徵發。

    打匈奴與打百越可以分開進行,完全可以北攻南守,等北方邊境安定下來再打南方的百越。北方的匈奴可以集結大軍南侵,所以打匈奴、修長城都是對的,耗費資源也無可厚非。

    南方的百越湖澤密佈,無法集結起大軍侵略中原。在天下初定的情況下,出動數十萬大軍南下遠征是沒必要的,意義也不大。要打下百越,完全可以等到國內穩定以後再打。

    北方長城的修建,可以放慢工程進度,沒必要把工期趕得那麼緊。為了趕工期,只有從國內各地徵調人力參加工程建設。如果工期放慢一些,只用長城附近的人力、物力就夠了,可以減少大量不必要的損失。當初,燕、趙修建那麼長的長城,也沒有鬧得民怨沸騰。至於陵墓工程,秦始皇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擴大了陵墓的規模,過度的消耗了民力。

  • 3 # 叫聲先生你敢應嗎

    修築長城在後世看來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但在當時確實乃勞民傷財之舉。長城之下,累累白骨,不計其數。

    至於修阿房宮和驪山墓純粹就是為了個人享受,只不過是一生前一死後罷了。工程期間光是徵調的刑徒就多達七十萬,可以說是傾盡全國之力。

    這三件事情大大超出了當時社會的承受能力,弄的天怒人怨、民不聊生,為大秦的覆滅埋下了伏筆。那麼如果沒有這三件事,秦朝的結局又將如何?答案肯定要比歷史中的大秦帝國要好。但是隻要始皇在位一天,好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為什麼這麼說?原因如下:

    以嬴政為首的統治階級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實行是商鞅變法時期就確立的霸王之道。這確實是強國強軍之計,但絕非長久的治國安邦之策。法家講究鐵面無私,不徇私情。在這一思想影響下,官員們只認領袖、漠視同僚,往往淪為酷吏;而帝王則雷厲風行、殺伐果斷,容易被稱為暴君。秦始皇更是一個將法家思想武裝到牙齒的人。

    秦法苛嚴、殘忍,不近人情。陳勝吳廣一行人因為天氣原因無法趕到目的地,依法幾百號人都得人頭落地。在恐懼和無奈之下,不得已才起義抗秦。可見在法家思想統治下的秦朝,底層百姓的生活也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好在中國的老百姓善於忍耐,只要不威脅到生存都能過的去。秦始皇不幹那些勞民傷財,天怒人怨的事,單單只是統治恐怖苛嚴了一點倒也不會引起大亂。

    秦始皇不修長城的話,大將蒙恬和公子扶蘇都不會被派出去監督了。始皇駕崩之時,這兩人在邊上的話,哪裡還輪得到李斯、趙高之流來篡詔改立?扶蘇勢必會繼位登基,秦二世就不會是胡亥了。而公子扶蘇深受儒家教化,賢明仁義,“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再加上蒙恬、蒙毅等文臣良將的輔佐,秦朝自二世而大興也不是不可能。

    至於漢高祖劉邦。。。呵呵,就哪涼快哪待著去吧!

  • 4 # 落日鶩飛

    北修長城:

    以一分為二的方法分

    積極作用:如果不北修長城的話,秦國可能比現實的還要混亂,因為在當時的北方,是對中原王朝構成最大威脅的-----匈奴,當時,匈奴進犯嚴重,秦始皇也是迫不得已修建長城。

    消極作用:為了修建長城,秦始皇命令身體強壯的以及一些奴隸來修建。這點也是秦國滅亡的一大原因。

    西修阿房宮:

    原因:秦始皇在多次忍受思想不同的問題,和刺殺所帶來的恐懼後,終於忍無可忍,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後又命令強壯的以及奴隸建造了阿房宮,阿房宮勞民傷財也是帝國滅亡的禍根之一

    東築驪山陵:

    秦始皇的陵墓有70多個故宮怎麼大,司馬遷《史記》記載秦始皇陵穿三泉,那麼就可想而知秦始皇陵有多大又有多麼的勞民傷財,此行為也是帝國滅亡的禍根。

    綜合來說這三點,出來長城的積極作用,其他的兩點全是秦始皇暴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暈,噁心,兩腿發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