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普通男人
-
2 # 偽裝的觀點
唐代隋,禍亂天下,死的人太多了,傾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也恢復不過來,這是天下重新洗牌的代價。
所以,天然上,貞觀之治就不可能達到大隋的頂峰國力,不過卻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敵人太多,打不過來。
打完了統一戰,打草原,打完了草原,打高句麗,打西域,打吐蕃,每一個敵人都不是好相與的,李世民沒把剛建立的大唐打成漢武帝時期的樣子,還能出現貞觀之治,不容易了。
至於賄賂頡利,割讓土地,那都在後面找回來了,嫁女吐蕃,錯不在嫁女,而在送了太多的戰略級資源出去,工匠和書籍都是應該限制的,多送奢侈品和佛經,吐蕃人絕對會喜歡,結果送了工匠和書籍,結果資敵。。。
總起來說,李世民做皇帝不算差,當爹當的很垃圾,跟他爹李淵不相上下。
-
3 # 雨亦飄零666
首先是社會環境的不同,隋文帝結束了南北朝幾百年的分裂局面之後實行的是輕徭薄賦,修養民力的政策,而且他在位期間,隋對外戰事非常有限,雖然也與高句麗爆發過戰爭,但隋朝屬於守備方,很輕易的就獲勝了,給國家和百姓並沒有造成太多額外的負擔,反觀在他之後,煬帝太宗高宗三代皇帝對外那是戰事不斷的,古代國家發動一場戰爭對百姓的負擔是不言而喻的,僅從這一點上來說,開皇之治時期老百姓的負擔就遠比後來要小的多,至少,要比貞觀之治時小,唐太宗一生,可沒少打仗,人到晚年還和高句麗在遼東干了一場,雖然勝利奪取了遼東,卻是場慘勝,對國力的損耗當時是不小的,畢竟高句麗作為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古東亞強國,實力相當可觀,歷史上丫一連對抗了中原三代皇帝,到高宗時代才被唐所滅。
其次,文帝在位時,南朝士族已經衰落甚至消亡,世家的勢力有限,對底層民眾利益的掠奪還沒有後世嚴重,皇室的政策推行阻力較小,均田制的順利推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科舉制更是為寒門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而李唐是世家立國,世家在唐朝的勢力非常之大,事實上科舉制雖是隋朝所創,但真正大興的時候已經是宋代了,中間隔了幾百年,這固然和教育的底蘊有關,但也可見唐代世家勢力的龐大,當世家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就要讓位於前者,百姓在這其中是什麼地位,可想而知。
第三,貞觀之治其本身就有點水份,太宗固然是個出色的皇帝,但不可否認的是,貞觀之治的出現,與前隋打下的底子不無關係,文帝有開皇之治,煬帝的貢獻也不小,他西征吐谷渾,為唐朝進入中亞打開了門戶,三徵高句麗,為太宗順利奪取遼東打下了基礎,修建大運河,更惠及後人至今,貞觀之治的經濟發展,大運河的存在是功不可沒的,特別是隋雖二代而亡,但終唐一朝,經濟水平卻始終未能恢復到隋代最興盛時的水平,這裡面就包括了開皇之治時期。
綜上所述,都可以看出,從各個方面來說,貞觀之治其實是不如開皇之治的,也許有人會說,我說的都是經濟方面的,貞觀之治武功更盛,這點倒是確實,但文帝時期的國際環境卻與太宗時期不同,比如突厥與中原的關係,唐太宗對突厥是反擊之戰,不得不打,而文帝時期,突厥是向隋朝稱臣的,根本沒必要打,這是其中一個差別,就軍事而言,開皇之治時期的隋朝,其實也是相當強大的,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份強大並沒有建立在對百姓造成沉重負擔的前提上。
-
4 # 有歷史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隋朝的頂峰是經歷多少年才達到的。
其次,更要明白,隋朝攀上頂峰的代價是什麼。
第一,隋朝到達頂峰的時間。隋朝建國於581年,在開皇末年即600年,大概20年左右就到達了頂峰。但實際上隋朝的底子打的很早。從535年西魏建國就開始了。西魏、北周到隋朝,政治格局基本沒變,是一步步擴張形成的。隋文帝固然改變了一些政策,但他的基礎非常好,人才團隊,政策方向,以及民心,社會資源,都非常充足。581年隋朝起步的時候,底子就很強。他接手的是一支可以滅亡北齊的強大軍隊,各州縣的地方官也是北周給培養好了的。所以說,隋朝開皇之治的局面,是花了大概55年才完成。這符合歷代強盛王朝發展的慣例。而唐太宗自618年開國,到貞觀末,剛剛30年出頭。隋末喪亂又很嚴重,社會生產被遍及全國的農民起義戰爭嚴重毀壞,要從頭撿起來,確實很難。
第二,隋朝盛世的代價是什麼。隋文帝對民間的搜刮很厲害,像義倉制度,基本上把民間財富榨取的差不多了,農民被迫向政府繳納義倉糧,名義上是備荒,但全被國家管了起來,何時動用義倉,權力在朝廷,民間不能自主。這樣的狀態,從官方看起來,固然很富有,財力充足,但實際上是竭澤而漁,把社會自我調適的能力榨乾了。一旦遇到危機,很容易激發問題。唐太宗很注意吸取隋朝的教訓,奉行的是輕徭薄賦的政策,以自然經濟發展的速度,很難在二三十年內就達到多麼富有的狀態。
-
5 # 悠悠華夏五千載
隋朝是一個上承南北朝下啟大唐、統一而又短暫的朝代,是五胡亂華之後由漢人建立的大統一王朝,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幾百年的分裂局面。因為隋與唐在經濟、文化、體制各方面都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兩個朝代也被史家稱為隋唐。
至於說唐朝李世民在位執政時,究竟能不能與鼎盛時期的隋朝相比,這個問題也不應該以偏概全,至少要從兩個方面分析。
首先,隋朝最鼎盛的時期就是隋文帝開創的“開皇盛世”,而之後大唐李世民也開創了“貞觀之治”,平心而論,“開皇盛世”比“貞觀之治”更有含金量!因為隋文帝接手的是一個已經分裂了幾百年的爛攤子,他能夠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讓隋朝進入盛世,確實了得!而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在一定程度上是沾了“開皇盛世”的光,因為前者已經為之後的李唐王朝打下了基礎。
其次,如果從兩個朝代的第一個盛世看,李世民當然不如鼎盛時的隋朝。如果從長遠看,因為隋朝太短暫了,從581年楊堅繼位,到619年王世充廢隋哀帝,隋朝亡,前後不過38年,即使是創造了“開皇盛世”,也終究抵不過王朝短命的命運,而李世民“貞觀之治”,雖稍遜一籌,但奠定了大唐幾百年基業,從這方面看,隋鼎盛時又不如李世民。
如果拿隋朝最鼎盛的時期與唐朝李世民相比,雖然兩個朝代在時間上承上啟下,但是因為背景不同,朝代不同,所以很難做出一個統一的回答。
-
6 # 達文有話說
確實,唐太宗李世民是個非常勤奮的皇帝。但李世民治下的大唐,和前朝大隋比,國力差的很遠。光這麼說你可能不信,李世民的“貞觀之治”那可是史書記載的白紙黑字,怎麼就不如前朝了呢?
那我們不妨做一個對比。隋煬帝時期,大業五年,統計在薄戶民戶達八百九十萬,人口約四千多萬。而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統計在薄的民戶你知道有多少嗎?三百萬,約隋朝大業五年的三分之一。
戶民多少關係著中央財政稅收。這說明,每年兩朝中央財政收入要相差三倍之多。所以楊廣才有底氣折騰,修洛陽都城、修運河、徵高句麗。這些事情,李世民恐怕也就敢想想罷了。高句麗到是打了一回,打了敗仗後李世民馬上就偃旗息鼓了。
為何初唐人口比隋煬帝時期少了那麼多?唐朝初期,唐朝全國統計戶數二百萬戶。十年時間,戰亂導致人口損失百分之七十多,這樣太恐怖了吧,真的是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嗎?
不是,戰亂人口有一定的減少,但不會減少那麼多人。唐朝在籍人口遠遠少於隋朝的真正原因,是唐初的行政效率低下。因為改朝換代,行政體系還不完備,導致人口統計比較粗略,很多人為了不納稅沒有報戶口。
當然,這也不是壞事。唐太宗時期,國家從戰亂剛剛恢復,想馬上恢復隋朝時期那種行政效率很難。國家稅收少了,民間反因稅賦減輕能夠休養生息,從戰亂後迅速恢復。這也為唐朝後來的強盛,打下了基礎。
回覆列表
歷史真的很難說的清,就像現在人的思想還沒有2000年前人的思想開放。像春秋戰國那些思想家哲學家…,現在都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