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刀山高

    不請自來!一孔淺見!個人認為,陳橋兵變趙匡胤不是被動捲入的。理由如下:一、龍套變男主 說起“黃袍加身”,大家都會說那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典故,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黃袍加身有兩次,而趙匡胤則是兩次黃袍加身的親歷者。只不過第一次只是個小小的龍套,而第二次他是男一號,最後加冕稱帝。郭威就是第一次黃袍加身的男一號,也就是上文說的後漢樞密使。郭威(904年-954年),即後周太祖(951年—954年在位),字文仲,別名郭雀兒。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五代時期後周建立者(951年—954年在位)。郭威曾為後漢的鄴都留守,後漢隱帝劉承祐“厭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鄴都去謀殺郭威,從而激起了郭威反叛。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發兵南向,攻入開封,推翻後漢。廣順元年(951年)2月13日,郭威即位建元,國號周,史稱後周。當時,趙匡胤才23歲,但是他因為屢立戰功,進入了郭威的核心圈,做了他的禁衛軍的軍官。所以當時,郭威黃袍加身的場景,就如同劉邦見到秦始皇時候一樣:大丈夫當如此!他的內心開始有了自己的野望;若有一朝,我也可以玩玩!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郭威南征北戰,打江山很忙,結果沒有把身體搞好39歲就死了。當年的小龍套,已經升到了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京城保衛部隊的總司令),這讓趙匡胤的黃袍加身的砝碼越來越重,也開始遙遙在望了。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宰相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二,大軍才到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趙匡胤不走了,他玩起了兵變——陳橋兵變。他的得力干將趙普、石守信等人在軍中到處製造輿論:今天小皇帝沒有什麼用,我們跟著他玩,不如跟著趙點檢,立他為帝,然後北上抗敵。第二天,趙匡胤的弟弟也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和趙普、石守信把一件黃色的龍袍披在假裝醉酒的趙匡胤身上,並推到閱兵臺前,擁立他為皇帝。其他的人云集響應。於是,當年的小龍套成功逆襲成了男一號,走上了人生巔峰。 總而言之,趙匡胤捲入陳橋兵變是積極主動,是有預謀的。

  • 2 # 歷史留影機

    “黃袍加身、陳橋兵變”,是宋初三大疑案之一。

    其餘兩大疑案分別是,“太祖之死,燭影斧聲”和“繼位之憂,金匱之盟”。

    在宋代的官方文獻中,都把陳橋兵變說成趙匡胤事前並不知情,這當然是不足為信的。

    事實上是,正是趙匡胤製造了遼國與北漢合兵南下的假情報,後周決策當局才匆忙派他率領禁軍前往抵禦,而他就趁機兵變奪權了。

    其實趙匡胤策劃的此次黃袍加身並非首創,在他之前就有後周太祖郭威導演的兵變,只是當時披在郭威身上“龍袍”的是臨時扯下的一面黃旗。可以說,郭威的黃袍加身是趙匡胤陳橋兵變的一次完美彩排,對趙匡胤來說,這也算是前車之鑑、輕車熟路。

    趙匡胤同司馬懿父子等人一樣,君權都是靠篡位得來的,自然缺乏執政的合法性,他自己對此十分清楚,所以為了防止大宋出現第二個趙匡胤,上演第二次陳橋兵變,在他即位以後,他就導演了另一齣戲“杯酒釋兵權”。

  • 3 # 白馬嘯長安

    從史料分析這次兵變並不單純,絕不是將士們走到半路臨時起意這麼簡單,而是有預案的、內外有勾結的。趙匡胤,一個堂堂都點檢,又不是陳勝、吳廣過不下去了,給下面人一鼓動就造反了?不知道造反多大罪?如果不是主動參與,有了計劃,怎會甘願砍頭做這個事。

    說是被動捲入,那不是當全天下是傻子。不過給自己留足好名聲吧。歷史何其相似。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去世。兒子柴宗訓繼位,年方七歲。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便傳來契丹與北漢聯軍進犯的訊息。周廷詢問掛帥人選,都說只有趙匡胤能統兵禦敵。而趙本人拒絕,說兵將太少,難以取勝。朝廷就給予其調動天下兵馬的權力。

    正月初三,大軍出東京。在不遠的陳橋驛夜宿。軍營有人宣揚,皇帝如此年幼,不知道體恤出身入死的將士們,如果今後要有富貴,要有前程,不如擁立趙匡胤。一時整個軍營內譁然,敢情那時軍隊裡沒有執行軍紀的。不少人找到趙匡義和趙普,要求傳達意見。

    趙匡義、趙普帶著將士們來見趙匡胤。統帥給人的印象是睡得迷迷糊糊的,叫醒還不知狀況呢。趙匡義和趙普互相補充,把事情講完。不由分說,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趙匡胤大驚,只能提出幾條要求,將士們都同意了。

    正月初四,大軍回東京。大將石守信、王審琦馬上開城迎接。城內只有韓通想回營組織抵抗,路上被人尾追殺了。整個東京城竟能無抵抗,這工作做的。趙匡胤順利登基,優待前皇室,大小官員一律不動。

    轉到公元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那是真的起義。清廷能動用的有戰鬥力的唯有北洋軍。蔭昌有頭銜,但指揮不動。無奈只能複用袁世凱為帥,去打起義軍。可革命軍和袁不久就達成協議,其實也是暗示的結果,擁袁為總統天下共和。袁就逼清帝遜位,自己上去了。

    感覺有類似吧。都是有真或假的名頭,要抵抗或鎮壓。只有某人有能力帶兵。出去了就回來變天了。

    當時的陳橋兵變,沒有從上到下軍官的默許怎麼影響整個軍營,沒有城內響應不可能直接進東京。沒有深思熟慮的計劃與佈置是辦不成的。要有這樣的計劃,必須是以趙為首的集團高層運作的結果。繞開趙是不可能的。只有趙一個人也是不可能的。這個集團能量很大,柴榮壓得住,其他人難壓。柴榮死前,未做安排,是很大的錯誤。

    而契丹(遼)的史書上根本沒有960年南寇的記錄。人家好歹是個政權,大軍行動了會沒有記錄?又不是沒有文字的部落。這契丹來犯的訊息哪來的?幸虧契丹的記錄輪不到宋朝整理收藏。

    趙匡胤上了臺,吸取經驗教訓。弱化了武將集團,形成的機制使北宋不再有武將能造反。卻也有反作用,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平常不磨合,打仗一團糟。後人要做的,既要吸取後周滅亡的教訓,也要吸收北宋滅亡的教訓。軍事將領不應該有政治和經濟的權力,要大範圍地輪換,要把全部工作放在備戰上。

    趙匡胤實是篡位之人。事實再怎麼包裝,也不能改變事實。

  • 4 # 聽雨喜雨

    當然是主動的,至於趙匡胤為什麼黃袍加身,無非有二。

    其一,慣性決定後周主少國疑必然被代替。

    郭威不但殺了漢隱帝,立無辜的劉贇為帝,在劉贇還沒有走到京都,自己黃袍加身,殺無辜的劉贇,自立為王。 後周自己是靠殺戮起家。 主少國疑,7歲的皇帝,20歲的太后,怎麼可能立足亂世,必然君臣互相懷疑,皇帝無法駕馭大將,也無法駕馭託孤大臣。屆時主少國疑,趙匡胤等也容易因為主少沒有自己的主見而朝政為沒有大局觀的多個大臣控制,他們隨時有被誤判風險,隨時有生命有危險。

    同時即使趙匡胤不黃袍加身,大亂或其他大將黃袍加身也是必然,到時皇室只能滅亡,後周以後仍然是不斷分裂,國家統一無望。

    其二,柴榮自己並不信任誰。柴榮狐性多疑,因為沒有任何根據的懷疑,將罷免張榮德。他任用之人,並不是託孤給趙匡胤,而是託孤給自己的岳父,同時又不相信岳父,他最害怕符彥卿黃袍加身,所以符彥卿一直在外帶兵,不讓符彥卿呆在京城,他是託孤給以符彥卿為首,三個宰相及趙匡胤、韓通,他們互相牽制。互相牽制註定沒有人能有效控制局面,盡心盡力輔佐少帝。

    不是沒人聽,是柴榮嚴刑峻法,他將面正耳大的有皇帝之相的大將或殺,或調離,他沒有可用之將,他懷疑的格局註定走不長。

    他的早逝也跟他懷疑、焦慮有關,無法很好休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私和利他,哪種更讓人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