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年華教育
-
2 # 小王子愛上狐狸
五歲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穿衣吃飯這些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應該是一早就開始引導了。而到了這個階段還完全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私以為家長應該反思自己的育兒方式。溺愛,其實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好習慣和自理能力,都是家長循序漸進正確引導的結果。
家長學會放手,給孩子機會進步有些家長總是把這樣的話作為口頭禪:“孩子還小啊,長大了自然就會了。”初聽不以為意,貌似很有道理的樣子,實際上這才是孩子動手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幼兒園老師也會三令五申地要求家長多培養孩子的自我動手能力。正是因為孩子小,才需要家長一步步去教會孩子成長和進步。哪怕剛開始他會顯得有點笨拙,有點急躁,甚至有點不情願,這也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試著給孩子機會去鍛鍊,這就是家長的失職。五歲正是可愛的黃金期,絕不能成為溺愛黃金期。
多鼓勵,不比較,有耐心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有所不同,所以會存在一定的偏差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的小朋友比較,而應該多多鼓勵,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肯定和適當表揚。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知道有父母親的支援,充滿安全感的同時,也更利於自理能力的提升。比方說,孩子願意自己穿衣服了,雖然他今天扣錯了紐扣,動作還有點慢,不過沒關係,給他一個充滿愛與鼓勵的擁抱。千萬別動不動就罵哭孩子,這隻會適得其反,愛的另一個代名詞叫做有耐心。
寓教於樂,引導中多一些有趣的互動家庭教育絕不是發號施令,而是家長陪伴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不會穿衣服,我們不妨把穿衣服當作一個小小的親子游戲:和孩子比賽扣紐扣、疊衣服等等。透過這些有趣的互動,讓孩子充分體會到自己動手的樂趣,從而逐步學會主動出擊。
總體來說,家長應該從此刻就拿出實際行動來,配合幼兒園老師的教學工作,幫助孩子去改變,去提升自理能力,這才是最好的愛與教育。
-
3 # 睿爸育兒記
首先要確定一下是否是有身體缺陷,需要就醫讓醫生來判斷。
如果不是身體缺陷,可能是從小鍛鍊不夠或者孩子先天發育比較慢。
如果鍛鍊不夠就簡單了,多給些孩子鍛鍊。
如果是孩子發育慢,只能靜等花開,我認識的人裡面,有12歲才開始說話的。
所以,綜合判斷一下是哪方面原因,對症下藥即可!
-
4 # 小晗晗愛閱讀
在幼兒園期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基本的自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兒。我兒子從三歲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就開始讓他自己刷牙洗臉吃飯,慢慢的再到自己穿衣服,自己獨立睡覺,自己整理屋子,很多他可以自己做的事情都是讓他自己去做,剛開始因為不熟練經常出現很搞笑的場景,但我們總是給他鼓勵,慢慢的孩子就會自己掌握方法,做的越來越好。在5歲的時候已經比較獨立了。分享幾點心得:
示範正確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練習幾次剛開始我們可以透過分解動作,把方法變的讓孩子很容易學習,示範給孩子看,比如說穿衣服,首先要教孩子分前後,既可以看標籤,帶標籤的那一面是後,沒標籤的是前。再比如穿褲子,分好前後,就把褲子擺好,先伸進去一隻腳,再升另外一隻腳,或者同時伸進去,拉一拉把腳露出來,然後站起來把褲子往上拉。示範兩次,再看著孩子自己練習幾次,可以從旁指導一下。
比如說拿筷子,可以買個可愛的訓練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在網上選上,我們給他買。
示範練習後,告訴孩子以後這就是他自己的事兒了我們可以教孩子怎麼做,但不要代替孩子去做。讓孩子知道這是他自己的事,他會學的很快。其實這很容易理解,我們大人也是,當知道自己沒有依靠的時候,就會更努力。我兒子幼兒園中班學校開始要求小朋友們用筷子吃飯,讓家長提前在家教一教,可是開學以後仍然有些孩子不會用,結果學校直接不發勺子了,那些小朋友居然沒幾天就會用了。家裡為什麼不容易學會,因為他們還有勺子。
很多技能就是在不斷的練習中掌握提高的,大人是這樣,孩子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總是忍不住插手,就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也會讓他覺得自己老是做不好,信心受挫。
及時給孩子鼓勵鼓勵很重要,特別是在生活習慣培養方面。當孩子取得進步時或者開始自己去做時,這都是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當然是肯定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具體的行為。當某種行為得到認同,孩子就會更樂意堅持下去。我們也可以在網上買一張記錄表,用貼小紅花的方式,給孩子鼓勵。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吃飯穿衣這些小事,小時候不做也沒事,長大了自己就會了。殊不知在培養生活習慣的過程中,我們教會孩子的是獨立自主,是自我管理,是透過練習掌握技能後的喜悅和自信。這些很重要。
-
5 # 普華育兒三部曲
讓孩子練習自己穿衣服,就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開始。所以,家長們可以採用以下方法,引導孩子練習自己穿脫衣物
1.教給方法,引導孩子正確穿衣服
要教給孩子掌握基本的穿衣方法,例如,要教會孩子認識衣服的前後,包括衣服的前面有哪些標誌,而後面沒有;有的褲子前面有口袋後面沒有,有的褲子前後口袋不同。要教給孩子認清衣服的正反。圖案清晰、表面平滑的一面是正面,圖案不清晰、表面粗糙、有明顯縫合的一面是反面。
2.利用兒歌,引導孩子自己穿衣服
朗朗上口的兒歌深受孩子們青睞,家長可以找一些簡短有趣的、能訓練孩子穿脫衣服的兒歌和孩子一起念,兒歌可以進一步激發孩子學習穿脫衣服、整理衣服的興趣。當孩子一邊念著兒歌一邊學習時,這項生活自理能力就已經學會一大半了。
3.循序漸進,培養孩子自己穿脫衣服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對孩子來說,最初引導孩子穿脫衣服的過程就像遊戲一樣,不要有太強的目的性。家長不要著急,可以像做遊戲一樣引導孩子反覆練習和嘗試,或者從旁協助,最後讓孩子享受學習穿脫衣服的過程,獲得快樂和成就感。
4.計時比賽,加快穿脫衣服的速度,提高做事效率
當孩子已經基本掌握穿脫衣服的技能後,家長可以用每次計時的方式培養孩子做事的效率。如果孩子第二次穿脫衣服所用的時間比第一次短,家長就可以適時地肯定孩子的進步或者予以獎勵。
對於孩子來說,穿脫衣服的過程是培養孩子對比觀察能力的過程,是瞭解自己身體與衣服的特徵、把衣服和身體部位有序對應的過程,是培養孩子空間想象力、身體和四肢協調能力的非常好的活動。
-
6 # 我心之彼岸2018
這個應該從大人身上找原因,我家老大一歲半開始自己吃飯,兩歲半自己穿衣服,每個孩子到了某個階段就自然而然想自己做某些事情,當他一歲多自己試著用手抓飯或者用勺子吃的時候千萬不要制止,但很多家長都是怕麻煩,也為了省事,寧願自己餵飯,自己給孩子穿衣服,這就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能力,也養成了孩子不喜歡主動做事的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
7 # 小公主變形計
孩子五歲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拿筷子,要我說,這責任絕對不在孩子,而是在於家長。作為家長,應該要問問自己:
第一,平常有沒有關注孩子的技能培養?
小朋友需要家長慢慢給予這方面的指導和培訓,一點一點教會他如何穿衣,如何拿筷子,而且這個訓練最好從兩三歲就開始。否則,小孩子入托和入園幼兒園都會有困難。
第二,有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場景和機會,讓他練習?
家長的教是一方面,孩子的練習是另一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家長應該多給孩子機會,尤其是要提醒和囑咐老人,不要事事都代勞。
第三,有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耐心,當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是直接幫他做,還是陪伴他,鼓勵他慢慢完成?
有些家長性子比較急,教過一兩次,見孩子穿衣服穿不好拿筷子老是把筷子掉到地上,家長自己就沒有耐心了。一批評孩子,孩子也受挫,學習的動力就沒有了,練習的長進也有限。孩子越這樣,家長越著急,越不給孩子機會練習,就成了一個惡性迴圈。孩子想學也學不會了。
家長先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然後,多給孩子機會,給孩子創造練習的場景,及時給孩子鼓勵,相信五歲的孩子很快就可以掌握這些生活技能的!
-
8 # 花姐故事匯
1.首先,家長要懶一些,不要事事都不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事事包辦,給孩子斷奶,首先要家長自己先要給自己斷奶.
2.在生活中鍛鍊孩子,在注意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地讓孩子去嘗試.自己去穿衣,拿筷子.
3.學會一些獎懲的辦法,不斷地去強化孩子的一些意識,自己做的好了要獎勵,做的不好,要減少獎勵等.
回覆列表
很多家長的育兒的道路上遇到了這麼一個難題,孩子已經四歲、五歲了,卻遲遲學不會拿筷子,自己穿衣服也是一直穿不好,導致家長非常困惑,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幫孩子,在這裡提醒各位家長,孩子五歲還學不會拿筷子、穿衣服當心是感統失調在作祟!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之一,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預防感統失調的小方法:
一、針對1-2歲的寶寶:
1、跨越障礙物。在地上擺放一些毛絨玩具等,教孩子跨越過去,鍛鍊孩子肢體動作。
2、抓泡泡。吹出肥皂泡,鼓勵孩子抓泡泡。鍛鍊孩子協調性,觀察能力。
3、搬運玩具。讓寶寶練習拿玩具給你,學習聽指示做動作。
二、針對2-3歲的寶寶:
1、鍛鍊孩子自理能力。讓孩子多練習完成一些日常活動,如戴帽子,洗手,穿鞋子、扔垃圾等簡單的活動。
2、與孩子多做一些情景遊戲。給孩子設定一些簡單的情景題目,比如開車,踢球等,讓孩子做出一些相應的動作,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