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葉城

    《呂氏春秋·安死》有記載“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抇之墓也”,此外《莊子·外物》亦有儒者捫珠的盜墓記載;《漢書·劉向傳》又有吳王闔閭陵墓“十有餘年,吳人發之”的記載,可見盜墓之陋,也是源遠流長了。我們在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到盜墓行為的累累遺蹟。唐人顏胄詩所謂“群盜多蚊虻”,“白骨下縱橫”,“田豎鞭骷髏,村童掃精靈”,“試讀碑上文,乃是昔時英”等,是盜墓現象的寫真。透過考古工作的實踐可以得知,大量古代墓早已經在考古之前就被開挖,這不能不說造成了國家社會的巨大損失。

    最早的有意的墓葬破壞,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可能屬於”挫骨揚灰“性質。而以盜竊墓中隨葬品的行為定義為盜墓的話,最早《呂氏春秋·安死》就有記載“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抇之墓也”,此外《莊子·外物》亦有儒者捫珠的盜墓記載;《漢書·劉向傳》又有吳王闔閭陵墓“十有餘年,吳人發之”的記載,可見盜墓之陋,也是源遠流長了。

  • 2 # 爍一國學

    在中國,幾乎從有墓葬的那一天起,就有了盜墓者。

    以帝王陵墓為例,商代王陵的多座墓葬,最晚在周代就已經被盜。著名的婦好墓則是唯一一座未經盜掘,儲存完好的商代王室貴族墓。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出現了國家還在,國君的墓卻被盜掘了的情況:據《呂氏春秋》,宋文公墓和齊莊公墓分別在宋國和齊國還未滅亡時就已經被盜。先秦時期的盜墓風氣,已經到了“大墓無不抇(抇,即發掘)”的程度。

    古人死後,他生前最珍貴的物品也一起隨葬。葬禮往往極盡奢華,厚葬逐漸成為當時一種炫富的方式。厚葬與其說是為了死者,不如說是為了生者的面子,葬事的規模也以奢靡為榮,以節儉為恥。

    由於厚葬風俗可能招致盜墓者的覬覦,於是許多古人紛紛對厚葬予以譴責,並且推崇薄葬。孔子、齊桓公都曾有過反對厚葬的言論,齊桓公甚至下令“棺槨過度者戮其屍,罪夫當喪者”,懲罰厚葬的行為。然而到了西晉永嘉末年,齊桓公的墓被盜掘,隨葬品中“金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可以說是大型打臉現場了。

  • 3 # 鹿鹿哥

    《呂氏春秋》中盜墓真實嗎?當時盜墓盛行嗎?

    《呂氏春秋·安死》雲:“魯季孫有喪,孔子往吊之,入門而左,從客也。主人以貓省收,孔子徑庭而趨,歷級而上,曰:“以‘寶玉收,譬之猶暴屍原也.’徑庭歷級,非禮也。”

    這樣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盜墓之風已經盛行。

    千百年來,盜墓之風風猶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時隱時現,興風作浪,經常死而復生,捲土重來,對於普通人驚世駭俗,驚心動魄,對於盜墓人傷天害理,罪惡滔天!上世紀二十年代,軍閥孫殿英派部下盜掘清慈禧太后之陵,百姓張大了嘴,朝野嚇破了膽,謠言飛上了天!

    前些年大火的盜墓小說《鬼吹燈》《盜墓筆記》又給這個行當蒙上了文學的面紗!電視劇的拍攝又給百姓更多了一些神秘和話題!

  • 4 # 桃源天馬行空

    中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顆玉印,上刻十字,當時沒有人認得。

    厚葬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於秦漢時期達到全盛。盜墓現象的猖獗與中國傳統的厚葬習俗密不可分。在階級社會中,厚葬蔚然成風。《呂氏春秋·節喪》記載,當時人們往往用一些能顯示身份、地位的專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資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隨葬,其後人也以此為榮。正所謂"欲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 5 # 大豐205065954

    應該是真實的。

    那時的"盜墓"是官方允許的,相當於"正大光明"的,所以不必謹慎。

    那時戰亂頻發,國家儲備不足,給養供應不及時。為了填充部隊急需,部隊就專門組織一夥特種兵,又名"摸金校尉",專業"盜墓"。

    挖掘出的金銀財寶換取部隊所需裝備糧草。

    當時幾乎是把有規模的大墓盜竊一空,小規模的也不放過,可謂是猖獗多時。

  • 6 # 圖文繪歷史

    在很長一段時間,盜墓是個活兒,不是個職業,可能從曹操給這個活兒定了個官職後,正式成為一行業,起源於何時何地,無從可考,盜墓的目的無非兩點,一是取財,二是報仇,所以在古代,什麼時候有了墓,什麼時候就有了盜墓的人。

    戰國時期,呂不韋的門客們撰寫了一本書《呂氏春秋》,記載“今有人於此,為石銘置之壟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財物寶器甚多,不可不抇,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人必相與笑之,以為大惑,世之厚葬也有似於此,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抇之墓也,以耳目所聞見,齊、荊、燕嘗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趙、魏、韓皆亡矣,其皆故國矣,自此以上者,亡國不可勝數,是故大墓無不抇也”。

    這裡面就很清楚的交待了盜墓這一行徑,自古及今,可見從春秋開始,大墓無不抇也,墓都被盜了,為什麼被盜,珠玉好玩財物寶器甚多,盜墓者過什麼樣的生活,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世代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戰國末期,呂不韋的門客們在寫書時,當時的盜墓就已經很猖獗。

    秦滅亡後,項羽先是帶人盜掘秦王陵,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到了漢朝時,民間一些膽大妄為的人,不惜冒著殺身的風險去盜墓;更有甚者,漢武帝死後僅4年,陵墓的玉杖、玉箱就已在市面上交易,宗室貴族為了錢財也加入盜墓的行列,廣川王劉去疾糾集惡霸,把魏襄王、哀王、晉靈公、幽王等墓翻了個遍,不僅是民間,上層人也為財而盜墓。

  • 7 # 漩渦鳴人yy

    從道理上來講,當時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盜墓是十分嚴重的,為什麼秦始皇的歷山大墓裡面存在著很多殺人的機關?這些殺人機關就是專門為了應對盜墓賊得兒,秦始皇的設想裡面自己的秦國可以延續千秋萬載,可就在這種設想的情況之下,秦始皇仍然給自己的陵墓設定了很多殺人機關。由此就可以證明,即便你的王朝仍然存在這些盜墓賊的鼻子,人跟的狗鼻子一樣會選擇過去將來的墓給盜了。

    《呂氏春秋》上面所記錄的這個盜墓嚴重的現象,應該不是格力,而是一種風氣,其實春秋早期的時候一共有3000個諸侯國兒打到戰國後期,大家都知道只剩下來七個,甚至最後只剩下一個秦國,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原先小諸侯的那些墓葬就成為了那些盜墓賊觀光的一個物件。

    孔子在形容到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曾經說過這一段歷史叫做禮崩樂壞,也就是說本身大家都是遵從周禮的,可是後來周禮被人給踐踏了,大家都不信這個東西了,那原先被周禮保護的那些小諸侯,他們就自然成為了第一受害者。

    這些受害的人最終體現就是原本受到國家保護的墓葬,由於周禮的崩壞,再加上自己國家的滅亡,所以成為了一個無人保護的物件,這個無人保護的一個物件,那完全就成為了這些盜墓賊們歡喜的樂園。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貪心有的時候真的是沒有辦法方法,所以古代的帝王在修建自己的陵墓的時候,會考慮一個防盜措施。

    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正經歷一次社會轉型,由神權社會轉變成為君權社會,在這個時候神的權利變成了君王的權力,而此時原先的那一批神就被淘汰掉了。

    有人說這和盜墓有什麼關係,大家想想一開始的時候,這些小諸侯根本就不屑於隱藏自己的墓葬,自己在哪兒下葬的,甚至還要求自己的子孫在這個地方豎了一塊指示牌,方便以後有什麼事情還可以過來拜訪拜訪我這個人,再想想這些建立起來的祠堂,這些建立起來的陵墓不就跟埃及的那些金字塔一樣嗎?簡直就是告訴其他人我這兒很有錢,我原先是一個諸侯趕緊過來到我的陵墓,而失去了國家的保護之後,這些林木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那些人下手的物件,而且不需要任何的負擔。

    所以《呂氏春秋》裡面所記錄這個盜墓成風的問題,應該就是一個正常現象,完全可以理解,就當時那個情況,你要不出現這種問題,我都覺得當時的人是不是太傻了點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市級內,高中轉學,學籍可以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