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邪記憶
-
2 # 講史啟智
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時間不長:特別是大一統的時間不長,如果說到太平的大一統時間,大概只有晉武帝統一後在位的十年(公元280至290年)。之後的十年(290---300)表表面雖勉強太平,實際卻危機四伏。再之後就是八王之亂,嚴重擾亂社會,造成西晉滅亡。整個西晉,雖已一統,時間不過三四十年,之後便是偏安一隅的東晉,勉強維持100年左右。
第二、朝政紊亂:整個晉朝,整體上朝政紊亂,晉武帝統一天下後,便開始沉迷女色,朝廷奢靡成風;之後便是賈后亂政,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以致西晉滅亡。之後的東晉,不但偏安一隅,而且始亂紛繁,給後人以極亂的印象。
第三、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很少令後人懷念之處。帝王中,較有作為的有晉武帝司馬炎,但統一天下後,便沉迷於女色,由任朝政奢靡成風。晉元帝司馬睿,雖是創立東晉,但皇帝當得實在憋屈;其子晉明帝司馬紹,年少有為,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平定王郭之亂,對國家安定及維護皇室權威做出極大貢獻,但英年早逝。經濟方面,戰亂不斷,百姓難以安息,相關大的事蹟,大概只有淝水之戰令後人津津樂道了。
第四、得位不正。晉朝的天下,是從曹魏政權中,以臣子的身份篡奪過來的。這種開局使得整個朝代缺乏一種正能量。晉明帝在聽說祖輩的史記後就羞愧得掩面而哭。其實北宋也是得位不正的。然而北宋開國之主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以其完美的人格,給社會及後人留下極好的印象,之後的宋太宗,雖非文聖武德之主,但守成還是綽綽有餘的,使得社會局面繼續安定繁榮的發展。第四位君主宋仁宗,在位四十餘年,後人評價:寬仁恭儉,出於自然,忠恕誠愨,始終如一,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至今令人嚮往。反觀晉朝,正如第三條所說。
第五、對歷史貢獻較少,特別是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朝政的紊亂衰敗使得五胡亂華,中原大地四分五裂,中華民族遭受極大的危機困境。時間較短的秦朝、隋朝。秦朝透過轟轟烈烈的統一戰爭結束了春秋戰國戰亂分離的局面,在文化制度方面給後人留下寶貴遺產,毛主席就說——百代猶行秦法證政。同樣得位不正的隋朝,也給中華歷史貢獻卓著——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創造了一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極強的是代我,極大的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其開創的科舉制度以及修築的京杭大運河更是惠澤後世。當然,隋朝的名聲也並不很高,但給人留下的印象好得多。
我個人認為,這五個因素是晉朝名聲不大的主要原因。
-
3 # 溫和的長者
那是多數人因為漢人主流文化思想的干擾,沒能好好通讀研究魏晉南北朝的史冊,所以,似乎不被之後的人們所重視。其實,那個時代司馬王族內部的腐朽兇殘令人不恥,而世家名仕的魏晉風流卻千古流傳,那是一個文化藝術與宗教信仰別具一格的大發展時期,同時也是民族大融合,時局變化詭異,漢民族孱弱,諸方少數民族對中原領土大侵襲大殺戮的五胡亂華的血腥時代,不用多說,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各路豪強粉墨登場的歷史大舞臺。兩晉歷史不容抹殺,先進發達的漢文化和儒家思想一直貫穿主導著那個時代,華夏文明根本沒有因為異族數百年的踐踏與破壞而消亡,重建是一點一滴慢慢融入到異族與華族的血脈之中,最後,換髮出全新的盎然生機。後來完全統一超級強大的隋唐兩代就是從兩晉的基礎上冉冉升起的。
-
4 # 逍遙貞觀
晉朝之所以沒有什麼名氣,我覺得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晉朝是三國繼代,分為西晉還有東晉,存在了一百九十四年。而且在現有的史書記載上,其朝代來歷有些令人不恥。
其次,這是一個不思進取的時代,我們能接觸到的關於晉朝的歷史。都是關於文學的,比如說建安七子等,而歷史上大規模吸毒的,也是這個朝代。
第三,五胡亂華,這是所有漢人都不願提及的一個歷史,而晉朝則開啟了這個時代。再加上晉朝的皇帝並沒有特別出眾的,因此不被關注也就很正常了。
-
5 # 獨秀文苑
短命王朝存在感一直不強。
還有一點,晉代得位不正,造成皇室內有人有樣學樣。
還有選繼承人大失誤。主要是沒幹出什麼政治經濟方面的大事,秦統一六國就不說了,隋也短命,但幹出了科舉,修出了大運河,徹底打殘了高句麗。
晉朝雖然建國雖然有155年(265年-420年),但嚴格意義上說晉朝的大一統時代只有37年,因為司馬炎雖然在公元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晉朝,但當時三國之一的東吳還留存於世上,直到公元280年,東吳末帝孫皓率眾投降西晉,紛亂幾十年的三國時期才算結束,所以西晉一統天下的時間是在公元280年。
提起開國帝王的文治武功,秦始皇、隋文帝、忽必烈自不必言那都是出類拔萃的存在,而晉朝的開國帝王司馬炎他的名氣不說和他的祖父司馬懿相比了,甚至連他的父親司馬昭都不如,可以說他得到的天下完全是靠自己父輩的打拼,他自己並沒有多大的建樹,這一點他就遜色一籌。
還有在大一統時期的天下治理,另外三個朝代都是穩定向前的推進,而西晉卻從公元290年到公元306年來了個16年動亂的八王之亂,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國家統治力量在這場內耗中被消耗殆盡,結果在八王之亂後,邊疆異族趁著西晉薄弱之際又發動了五胡亂華,因此縱觀整個晉朝可以用一句話形容即怎一個亂字了得!
最後一點一般大動亂之後,建立的王朝都會一統並且促進社會各方面的進步,比如秦之後的漢,隋之後的唐,元之後的明,但西晉卻是動亂之後又是動亂,三國亂,西晉亂,之後的南北朝還是亂,相當於整整幾百年整個中國歷史就一直處於動亂之中,各方面文明基本處於停滯之中,這麼多差強人意史書對西晉的評價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史書評價低又沒有可以拿出炫耀的的功績,所以西晉雖然是大一統的王朝,但我們在瞭解中國歷史時選擇性的把它忽略了,自然它的存在感、知名度就很低很低了。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雖然朝代繁多,但其實稱得上是“大一統”的朝代卻只有秦、漢、晉、隋、唐、宋、元、明和清九個。幾乎每個都被人,有著數不盡的歷史故事。但是有一個朝代,同樣完成了統一的重任,卻經常被人忽略。相對於其他朝代,人們對這個朝代的瞭解很少,甚至有時連這個朝代的姓什麼都想不起來,它就是晉朝。晉朝之所以沒什麼存在感,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晉朝知名人物數量很有限,真的和晉朝有關的名人,像是司馬懿,司馬師,這些晉朝的締造者們,都是時期的人物。真正到了當皇帝時,早就水到渠成了,根本不需要發生多麼轟轟烈烈的奪權政變了。晉朝的皇帝也都不是很出名,可能那個“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知名度稍微高一些= =很多人也不是不知道,可具體哪“八王”?能說上來的人就沒幾個了。
其次,晉朝政權實在是太恥辱了,內有八王之亂,外有五胡亂華,都是負能量爆棚的壞事,前者是內亂,據記載,當時的參與者遠遠不止八個王,這場持續16年之久的大動亂極度削弱了晉朝的國力,北方的胡人部落匈奴、鮮卑、羯、羌、氐趁機向南擴張,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中原淪陷,西晉的大一統只堅持了三十餘年,中國北方進入了有史以來最黑暗,最恐怖的時期。單單從人口上看,北方漢人從2000萬下降到了400萬,可見五胡亂華的影響有多麼巨大。這段歷史的主流無非就是權力的爭鬥和外族的入侵,所以後世一般不願意提及這一段除了黑暗就是恥辱的歷史。評書沒人講,小說沒人寫,知道的人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了。後來的雖然著名而且以晉朝的勝利告終,但那個時候,晉王朝早已沒有大一統王朝的風光,而是南下偏安一隅,管轄範圍和三國時期的東吳,雖然組織了幾次北伐,但總是無疾而終。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於晉朝和北方胡人的矛盾過於激化,歷代統治者都明白,如果詳細地講五胡亂華,必然會造成民族之間的仇視,說不定還會打起來,統治者都會盡力避免造成不同民族之間的衝突,所以晉朝這段歷史,是不會被鼓勵大書特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