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吃字的演變過程帶圖片。
5
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漢字“吃”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吃,本意是吃東西。按:“吃”在古代一般不當“吃東西”講。“吃東西”的意義古代寫作“吃”。漢字簡化後“吃”寫作“吃”。

    關於漢字“吃”的演變過程,篆書是這樣寫的:

    這個篆書“吃”字,是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查閱到的。當時“吃”字的寫法已不是“吃”字的寫法了。

    上圖中的隸書“吃”字,不是從漢碑上查詢到的,我專門查閱了《漢碑書法字典》,遺憾的是,漢碑上沒有一個隸書“吃”(吃)字的寫法。

    上圖中的草書“吃”字,就是沿襲了篆書中“吃”字的寫法。

    上圖為行書“吃”字,其中蘇軾和黃庭堅二位書法家用的是“吃”字,而敬世江用的則是“吃”。

    上圖為楷書“吃”字,是唐人顏真卿和柳公權寫的。

    透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漢字“吃”的根在篆書,而在草書、行書和楷書的書寫中,只有蘇軾和黃庭堅書寫時用了“吃”字,其他書家用的都是漢字“吃”。

  • 2 # 小漢字見大歷史

    1、漢字「吃」的字形演變。

    漢字「吃」字始見於先秦戰國的古陶文,不過是上下結構:

    字形引自:高明. (1990). 古陶文彙編. 中華書局.頁286

    古今文字的演變過程:

    引自:李學勤. (2012). 字源. 天津古籍出版社.,頁89

    可以看出,古文字「吃」從「氣」,今文字從「乞」。

    其實,「氣、乞」本一字分化,「氣」是母字,「乞」是分化字,承擔假借義。這個演變跟「毋、母」和「刀、刁」的演變是一樣,用作表音的音符可以通用不分。

    這種現象在在文字學中稱為:「改變母字字形,承擔母字的部分職務」。

    「吃」為形聲字,從「口」,「氣」聲,「口」是意符,其實,「吃」的古文字還有從「氣」從「欠」的字形:

    引自:《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冊上,頁117

    這個字隸定為「㰟」,是「吃」的異體字:

    《玉篇·欠部》:㰟,口不便也。亦作吃。

    宋本《集韻》有收錄二字:

    引自:《異體字大字典》,電子版

    「欠」的古文字像「人張口哈氣」之形,所以經常用作表示表示「人類的發音」的意符,如:「歌、吹」

    「欠」的的甲骨文

    ----------------------------------------------

    2、漢字「吃」的本義

    漢字「吃」的本義其實「口吃」,也就是「結巴」的意思。東漢許慎《說文》的解釋和文獻用法:

    標準篆體「吃」---------------------------《說文》:「言蹇難也。從口,氣聲。」《管子‧樞言》:「行年六十而(如)老吃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  

    我們知道。先秦時代最有名的結巴恐怕就是韓非子了,司馬遷在《史記》說他「為人口吃」:

    《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

    宋代曾慥的《類說·嘲口吃》引《東軒筆錄》記載歷史上幾個有名的「結巴」:王汾、周昌、韓非、揚雄、鄧艾。

    《東軒筆錄·卷十一》:王汾口吃,劉攽嘗嘲之曰:“恐是昌家,又疑非類。不見雄名,惟聞艾氣。”蓋以周昌、韓非、揚雄、鄧艾皆吃也。又嘗同趨朝,聞叫班聲,汾謂曰:“紫宸殿下頻呼汝。”

    從「口吃、結巴」的說話困難,引申出「行動的困難、遲緩」,也就是「吃力」的意思。如:

    孟郊。〈冬日〉:「凍馬四蹄吃,陟卓難自收」。

    古代有《吃語詩》,這個「吃語」就是用的「吃」的本義,「吃語詩」相當於今天的繞口令。

    宋蘇軾寫的《吃語詩》,大家可以讀一下,看你口吃不口吃:

    「吃」還有一個意義是形容「笑聲」的:

    漢·伶玄·趙飛燕外傳:「帝昏夜擁昭儀居七成帳,笑吃吃不止。」3、「吃」與「吃」

    《故訓彙纂》所收集的古人文獻註解中,「吃」從未表示「進食」的意思,「吃:口吃」和「吃:進食」的職務非常明確:

    宗福邦等主. (2003). 故訓彙纂. 商務印書館.頁323、364

    既然「吃」的本義是「口吃、結巴」,那為什麼可以表示「吞嚥食物、進食」呢?

    很簡單,這都是古人為了偷懶,表示「進食」的「吃」太複雜,古人借用一個字形較為簡單的同音字表示。

    《說文新附》:吃,食也。從口,契聲。《玉篇》:吃,啖也。

    所以,「吃」表示「吞嚥食物」就是同音借用,以達到簡化的目的。如同借「鬥」表「鬥」,借「醜」表「醜」。

    那「吃」是什麼時候表示「吞嚥食物」的呢?從我查閱到的文獻來看,借「吃」表「吃」最早見於宋代寫本《茶酒論》。

    敦煌抄本《茶酒論》寫於開寶三年(BC970),以擬人化的手法,讓茶酒對話,互相指其所短,誇己所長,文中「吃、吃」混用不分:

    「茶吃只是胃疼,多吃令人患肚。」

    「茶吃發病,酒吃養賢」

    引自:王重民. (1984). 敦煌變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上冊,頁268-269

    明代《正字通》釋「吃」為「吃」之俗字:

    明清清代白話文小說中「吃」表示「進食」,如:

    《紅樓夢》第62回:「方吃了半盞茶」。

    中國在1955年頒佈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確定了「吃」的正體地位,

    最後要注意的是:「吃」表示「口吃」,其實應該讀作「ji1」,也即「居乙切」,但是後來「吃」代替「吃」的職務,「口吃」的吃也就讀作「吃」。

    --------------------------

    給一個總結論:1、「吃」始見於戰國陶文,本義是「口吃、結巴」,「吃」的這個意義讀若「機」(居乙切)。2、大致從宋代開始,古人借「吃」代替字形較複雜的「吃」字,以達到簡化字形的目的,「吃」「吃」的讀音也變得一樣。(「吃」中古音為「苦擊切」)3、明清到民國時代「吃」漸漸變得比「吃」常用,所以,中國的簡化方案取「吃」舍「吃」,是約定俗成,述而不作。「吃」的今音也變為翹舌音「chi」。

  • 3 # 漢語的呼喚

    神奇的漢字,玄妙的讀音。我們的先輩創造的語言,多彩多姿,言之有理。先輩們向自然學習,模擬Teana之音,刻畫激揚文字如神來之筆。今天我就來聊一聊“吃”。

    研究表明,世界所有的語言中,只有漢語的產生是純自然打造,只有漢語的讀音內包含重要意義。

    當草原上的牛羊正津津有味地享受鮮嫩芳草之時,古人靜聞其聲,心有所得。有人聞其聲為“-c-”(漢語拼音),也有人聞到“-s-”(漢語拼音)之音。於是心中有數的先輩們創造了“吃”、“食”、“飼”等語言的發音(-c、-s的捲舌音為-ch和-sh)。

    香噴噴的食物,口水直流。現代漢語的“吃”就是把食物等放到嘴裡經過咀嚼嚥下去的過程。但在古代漢語中將此過程稱為“食”。“吃”字的產生,最初的含義是說話“結巴”,即“口吃”。《說文解字》為證:言蹇難也。《史記·韓非傳》上說:“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意思是韓非是個結巴,說話艱難,但善於寫作。和一個口吃的人在一起,很可能受其影響,也變成口吃。君王當然不要他做官。現在我們終於明白,為什麼韓非子當不了官了,並不是他清高,而是自身生理有問題啊。因四川方言將“吃”說成“-qi”,所以將此字寫成“口+契”;後又演化為“口+氣”;最後簡化成“口+乞”,即再在“吃”字的模樣。看來最初造此字之人是古蜀國(現在的四川)人吧,他是蒼老師的多少代傳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鄧倫在《密室大逃脫》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