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想變胖的桃子
-
2 # 詩夢文心
年少無知幸不幸福?這個問題要看你怎麼看。
可以說年少無知幸福,當然自有他的道理。無知者無畏,沒有思想負擔,想幹什麼幹什麼,想怎麼幹怎麼幹。幹錯了,別人也以年少無知而原諒。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亦快哉!
年少無知,是一種常態;年少聰慧,是一個特例。我們讚美後者,但不會苛求前者。
同時我們又致力於使前者變成後者,誰也不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那就讓我們努力,創造各種條件,致力於讓孩子們年少聰慧。對年少無知則需更大的寬容,相信隨著年令的增長,他們也會由無知變有知,逐漸成長的。千萬不能幹出拔苗助長的蠢事的。
年少無知是幸福的,但又是不幸的。人們看向題的角度不同,結論自然也就不同。
孔夫子提出“因材絁教”,就是提倡針對情況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的。年少無知,年少聰慧的,都能得到有益的教育。
這是多麼好的事情啊!
-
3 # 徽州大衛
年少無知,可能指說人心單純吧,不過確實如此,所以孩子小的時候總是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因為單純,也不會想一些複雜的事,整天就是玩耍,但是慢慢長大了,聽到的多了,瞭解接觸的人也多了,或許就失去了年少時那種單純無知的心了吧。
-
4 # 走心的行客
年少無知幸不幸福?至少不再年少的我們回憶起那段年少的光陰會很幸福。
人說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有兩種:得不到的和失去的。
現在想起年少無知的那段光陰滿滿的留戀,滿滿的嚮往。回憶像個說書的人,用充滿鄉音的口吻。有時我們總說生活苟且,嚮往詩和遠方。可是如果你真的去了陌生的遠方,在異鄉的茫茫人海中,如果聽到一句鄉音,那種激動不亞於在無際的沙海荒漠看到一汪清泉。有時詩和遠方可以遐想,如果真的離開故鄉去了遠方,離開的故鄉反而是最大的不捨和難忘。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明。
回憶像個說書的人,用充滿鄉音的口吻,現在想起年少無知的時光真的好幸福,滿滿的回憶,滿滿的流連和嚮往。可是我年幼的兒子總給我說:“爸爸等我長大,我就能開汽車了,爸爸等我長大我就能自己爬樓梯了,爸爸等我長大,我給爸爸買好吃的。”好像長大是他最大的嚮往和幸福。
我們小時候不也盼著過年,盼著長大嗎?因為長大了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珍貴:得不到的和失去的。
年少無知幸不幸福?至少不再年少的我們回憶起那段光陰會很幸福。
-
5 # 一個略顯矯情的女神經
分人分人生
這種問題總是說不清,幸福是一種情緒,牽扯到情最優秀的哲學家用最伶俐的思維去最精確地表達,有一百張嘴也說不清。但我想年少幸福是有道理的。辛棄疾也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我們往往形容兒童天真爛漫,對年輕人說你還不懂,究其原因他們無法體會太深沉的感情。很多人年輕時都曾鍾愛華美空洞的文字,迷戀過一些憂鬱做作的姿態。他們好像受了傷,後來在成熟後癒合。人在過的不錯時可能會沉溺於幻想自己痛苦並不願醒來,著迷於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有些可愛。當然,這大多隻會出現在少年時期。後來,舊的痛苦還沒來得及仔細感受就被新的傷痛淹沒。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不是一人之感慨。從心靈的磨損上來講,少年時它不曾有過難以修復的傷害,即使有也是明確可言的,能讓你振振有詞去傾瀉你的痛苦。比如一些人兒時生活艱辛,發達後可能屢屢提及,後來的摸爬滾打卻閉口不言。在他們的記憶裡某天夜晚破敗的街道有月光照亮,家裡是豆大的燭火,夏夜乘著星海晚歸,空氣沁人心脾,多年後他們的講述或失神總繞不開這些。老舊月光成了浪漫,搖曳燭火成了安定,疲憊晚歸是芬芳寧靜。說起這些是因為這種獨特的感官體驗在以後再也不曾有過,更是因為那個小小的自己默默熬過心酸但仍努力生活的樣子多美好啊,如果以現在的年紀回到當時的風景裡重溫找尋,旁觀者只會覺得滄桑,所以他們懷念當時年輕的生命靈動又堅韌。 有那麼多力氣,想活好一點點,也不放過任何美好的感受。因此大體上,無論是普通孩子,還是經受苦難的孩子,從心靈的感受上來說,都比以後幸福。如果是一生不幸,那活的越長越麻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我們很多人的一生就如此詞,期間感受無法細說,狀態就是這樣,少年的幸福與淺薄脫不開關係。但一個不受紅塵所累,又漸趨練達,智慧超然的人也許是因為修行和智慧才幸福,因此高僧總在晚年得道,許多人半路出家尋求內心安寧。我們也總說,越過越明白,這不是沒有道理。
-
6 # 圓圓的星星
年少的時候,沒有憂愁,沒有壓力,整天跟著小夥伴一起玩耍。有父母的關心,親人的呵護,一副天真無邪的樣子,根本沒有想過未來以後。
還沒到上學的年紀,就跟著父母一起大人一起玩耍,聽著爺爺奶奶的故事。一天到晚,跟著小夥伴們一起捉迷藏,去探險,直到大人喊吃飯了才結束此刻的活動,吃完飯又急匆匆的趕到目的地集合。
稍微大點了,就上該上學了。耳邊聽著大人們說,你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後才能又吃還有穿,不用在烈日下暴曬,寒風中奔波。但大家都是左耳進右耳出,絲毫沒有當回事。
除了每週一至週五上學的日子,為學業感到苦惱外,其他時間都是快樂的,但這樣的時候很快就過了,一下課大家就圍到一起撲蝴蝶,跳繩,放學一起跑到菜花田裡偷摘金黃的油菜花。
反正,童年的日子大多數都是快樂的,偶爾跟小夥伴鬧矛盾,但是過了幾天大家都忘了。農村的孩子,稍微大點了,就開始跟著大人一起,去田間地裡“打豬草”,大人身後揹著大背籠,小孩揹著小背籠,在自家的田裡拔那些嫩嫩的草和葉子,俗稱“打豬草”,一打就是一下午。
此時,正是春末,Sunny明媚,油菜花田裡到處是金黃的一片,一不小心油菜花的嫩蕊就沾到頭上,身上。但是,絲毫沒有影響大家的心情。大人為打了滿滿一大背籠豬草而高興,小孩為了忘記了學業上的任務而快樂。天快黑了,才慢慢悠悠的回到家中。
美好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的,童年的日子總是不經意的溜走。長大後,我們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挫折,因此大家都懷念以前的日子,覺得那是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但是,時間不等人,誰都會經歷過這些時光的。
或許,此時的你,正面臨挫折,壓力,但一定不要退縮。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每個人,都會有無奈的時候,你要用最Sunny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的艱難險阻。因為,這世間除了生死,哪一件都是小事,要相信任何事情都會有解決的辦法的。
願陌生的你,熟悉的你,未來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願你走出困境,終獲成功,願你摒棄雜念收穫快樂,願你獲得塵世的幸福!
回覆列表
基於幸福往往是個人的主觀體驗,結合自身經歷,我認為年少無知有幸福的一面,也有自身的困惑。
因為年少無知,所以不用去思考超過自身認識範圍的東西,也不用解決過於棘手的麻煩(當然這是基於有父母或他人保護前提下的。如果一個孤兒那會另當別論)。對於自己,這種無知帶來的空白給自己的未來帶來了無限可能,自己會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和創新慾望,學習和發現帶來的成長會給自己帶來滿足感,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而且,因為無知,可以童言無忌,可以撒嬌耍潑,在得到大人關懷教育的同時也會體驗到親情的呵護。
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因為“年少無知”,所以內心會有很多困惑,會有很多非常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會想快快長大。也是因為自己的認知過於單一,在成長中遇到的困難無法快速解決,會增加自身的不幸福感。不過,正是這種困難和不幸福磨練了少年們的意志,加深了他們對痛苦的認識。這種陣痛的蛻變決定了他們長大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