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科技問答
-
2 # 極客視界
1969 年,經典漫畫《哆啦 A 夢》在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的筆下誕生,他創造出了一個善良、溫和、隨時都能從神奇口袋裡掏出道具的貓型機器人形象。在此後的半個世紀,這個專門負責照顧兒童的機器人哆啦 A 夢風靡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深受大人和孩子們的喜愛,2002 年哆啦 A 夢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亞洲英雄,每個人的童年都期待擁有一個這樣的機器人夥伴。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其密切相關的機器人產業,已經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2015 年,日本軟銀公司釋出了用於照顧老年病患的 Pepper 人形機器人,昭示了智慧機器人正式開始從科幻作品變成現實工具。而在目前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能同時兼顧工作和陪伴自己的孩子,更多時候只是將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扔給孩子,加深了兒童近視和網路成癮的現象。為了改善這一現象,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廠商逐漸將目光放到陪伴及兒童教育上面。
▲日本軟銀的陪護機器人 Pepper
其實早在 1999 年,索尼公司就推出了主打陪伴的 AIBO 電子狗系列產品。名字裡面 A、I兩個字母便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的縮寫,代表著 AIBO 擁有獨特先進的自我學習及成長本能。
它體內的晶片和精密的連線機關可以讓它像真狗一樣打滾擺尾,分清你的讚揚和責備,記住你的聲音、容貌和動作,分得清你是「誰」。不過高達 16000 元人民幣的價格,讓大部分家庭望而卻步,索尼迫於營收壓力在 2006 年停產了該系列產品。
從 2016 年開始,兒童陪護和教育機器人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湧現。放眼望去一時間街邊的廣告牌,網頁的廣告欄,電子城的大部分貨架,甚至於是朋友圈的微商,都在做兒童機器人的生意。不僅僅是初創的機器人企業,近年來,各大傳統數碼家電廠商也在各大科技展會上,將機器人產品擺在自己展臺最顯眼的地方。
得益於成熟的機械傳動和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人臉識別等技術。現在的機器人可以從動作、表情甚至於情感上實現更加擬人化表達。
例如日本軟銀 Pepper 機器人之父 Kaname Hayashi 打造的治癒型陪伴機器人 Lovot。它可以識別不同的聲音,並區分活物和死物。擁有六層投影的眼睛讓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活著的寵物,帶有觸感識別的外殼可以讓它感受到外界的撫摸。因此你可以撓癢癢讓它咯咯笑,或者放在大腿上輕輕搖晃讓它睡著。
還有洛杉磯初創公司 Anki 的機器人 Vector。除了賣萌之外,它還可以幫你拍照、定鬧鐘、看到你不開心時眨眼逗你笑、甚至於無聊時陪你玩遊戲。這個神似經典電影形象瓦力的機器人,登入美國眾籌網站 kickstarter 後,一天內就獲得了超過40萬的美元眾籌。
陪伴型機器人的風勢越來越大,就連索尼公司,也在 2016 年重啟了 AIBO 電子狗系列產品,新產品擁有比上一代更靈活的身體協調性和更細膩的感知能力。
誠然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更加完美的產品,帶來了比手機、平板電腦更適合陪伴孩子的機器人。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走在行業尖端的產品,也擁有著讓人望而卻步的昂貴售價。例如萌萌的 Lovot 機器人想要抱回家需要付出 3000 美元的代價,而最便宜的悟空機器人也要 4999 元人民幣。
▲按照目前匯率,索尼電子狗大概 12000 元人民幣
這些價格顯然不是尋常家庭可以負擔的起的,所以電視或者網站上十到幾百元不等的機器人廣告,配上你可能都沒聽說過的名人名言,最吸引他們的視線。
▲某電商平臺隨便一搜就有形形色色的教育機器人
這些產品一般都打著教育機器人的名頭,內建小學課程,可以輔助孩子的學習,進行中英翻譯、數學運算、課程教學、科普知識等。但實際效果堪憂,部分機器人的表現讓人尷尬不已。
前段日子某著名電視節目就曝光了,爺爺給孫子買的「二蛋」智慧機器人,因為答非所問、一問三不知、且愛耍小性子而被孫子稱作「傻蛋」的故事。面對小學的簡單應用題它居然會給出:「不想回答的問題不回答」這樣的回覆。
近幾年針對兒童的機器人行業十分火爆,科大訊飛、騰訊、小霸王等企業紛紛涉足,更有數十上百種你沒聽過的企業企圖在這個行業分一杯羹。這些不入流的小企業大部分都沒有專業的研發團隊,硬體感測基本不靈,內容錯誤漏洞百出。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個號稱可以「課程教學」的「傻蛋」,在被人問及「一加一等於幾?」時會唱出「一加一等於一……」的兒歌。
一位網友對某d電商平臺銷量第一的兒童機器人是這麼評價的:「聊天功能不及手機,電視盒功能必須要連線,學習資料少,學前班的字我都不認識……」
面對這種情況,也有網友直言:「說實話,連個玩具都算不上,所謂的智慧甚至於都不如手機界的智障 Siri!」
幾歲的孩子,是一張可塑性非常強的白紙,錯誤資訊潛移默化下,會對孩子的認知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甚至可能對孩子未來的成長造成嚴重的後果。試想你放心將一個聽不懂命令甚至於傳遞錯誤資訊的機器人,跟你的孩子放在一起嗎?
不說期待哆啦 A 夢、大白這種能交流、會思考、有獨立完整人格的機器人,就上述目前行業頂尖的陪伴機器人可以完全走進平常人家之前,大家還是不要對現在市面上的所謂智慧機器人有多大的期望。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關愛和言傳身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可以奠定一個人的秉性、特性。撒手將孩子交給機器人去陪伴顯然是不負責任的,如果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抽出時間多給一些關愛和陪伴,而不是用一個「智障」的機器人來代替。
-
3 # 豬依舊
要麼做成品牌、享受長期溢價的紅利;
要麼做成白牌、低價短期銷量的收益;
18年市場從暴增到暴跌,
19年市場會進一步分化,
活下來、且有品牌調性的產品值得堅持
目前的兒童機器人市場,非常火爆。騰訊,360,小米,百度,科大訊飛等巨頭,都加入了兒童機器人市場!
而產品,在我看來,大多是卡通形象支架+安卓平板!
而主打教育的噱頭,不過是語音識別和影片資源。
100元左右的智慧音響+愛奇藝或優酷等影片app+作業幫等學習app。就能同等完成比功能。
而,目前的兒童機器人,非常像我們小時候的學習機,打著學習的噱頭,而我們更多是用來聽歌,玩遊戲!
你們怎麼看?
回覆列表
很多家長就會開始思考,機器人教育是不是就是搭建積木呢?搭建積木根本不需要去教育機構,在家玩機器人亦可啊!
那麼,到底機器人教育課程和在家玩機器人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最大的不同是器材。高階機器人課程中還將使用到槓桿、渦輪、齒輪、EV3機器人等,對比機器人玩具的單一娛樂性,專業的機器人教具更具有教育性。孩子在機器人教育中建立對科技發現的濃厚興趣,增強動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在商場、廣告等渠道上看到的都是機器人玩具系列。這些玩具均是根據圖紙一步步完成傻瓜式搭建。而在專業的機器人教育機構裡,採用的是專門研發打造的機器人教具。
此外,機器人教育機構有系統的課程體系。學員在專業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驗指導下學習機器人知識,並綜合學科知識應用,完成機器人搭建。而開設的大型國內、國際機器人賽事更是提供給孩子實踐的大舞臺,甚至是取得升學的“入場券”。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涉及數學和科學原理、機械原理、能量知識和程式設計教育等。
其實,玩機器人和上機器人課程最大的區別是環境。孩子在團隊中不斷嘗試,形成良性競爭,接受失敗也享受成功的喜悅,逐步加強抗壓抗挫能力。玩機器人大多數是在家中的個人拼搭,而機器人課程則是團隊協作。透過集體合作,孩子將進一步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對培養孩子的核心競爭力有極大的好處。
因此,玩機器人不等同於上機器人課程。機器人課程強調“玩中學”“學中玩”,,引爆孩子無限創意,注重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1號全腦機器人獨創的“研學式”上課方式,實現全腦開發、機器人教育、學科應用和六商教育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