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明媚66899
-
2 # 陽光燦爛的玉石
古代考狀元肯定是比現在考研難!因為考研每年都可以考一次,成績達到可以錄取,人數還不少。而古代的狀元幾年一次,一次只有一個人。所以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有人說,狀元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其實不準確。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一個,至少應該相當於院士,如果狀元可以說是一種榮譽的話,那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3 # 教育踐行者
一、古代的考試體制:
科舉考試從宋朝開始是三年一次。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透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二、考試內容:
內容有:法令、算術、書法、文才、政論,這些都曾是科舉考試的題目,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則考八股文。
在中國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相對完善,當時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
所謂的明經,考的就是背書。開啟四書五經任意一本,任意翻開一頁,蓋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後讓補全這一行後邊的幾個字。然後隨意挑一句話,讓考生解釋其中的意思。想考過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課本都全文背下,想靠運氣過關是很難的。
而進士是最重要的一科,這一科考的是寫詩做文章,還有對時政的點評。這一科也是最難得的,最能考察出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想過這一關,光靠死讀書死背書是不行的。
到了宋朝科舉進行了改革,把背書和作詩給取消了。只考時政問答,提出對時政的想法然後給出解決辦法,最後再從四書五經中挑一句話讓考試寫一篇作文。
到了明朝,是科舉制度最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科舉是最嚴密,難度最高的。這個時候八股文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成了最重要的考試手段。
所謂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寫文章的時候嚴格按照要求來。對文章的字數、句子長短,每一句的聲調等等都有嚴格要求,這種情況下寫文章就沒那麼簡單的。
-
4 # 愛喝檸檬汁的小橙子
有這樣兩組資料:
自公元622年,唐高祖時期,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最後一位1904年的狀元劉春霖為止,在這千年的歷史中,狀元的產量也不過六七百,科舉難,考中狀元更是難上加難,每一位狀元都能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考研到南開大學,2017年資料顯示報考南開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的共有580人,最終錄取10人,錄取比例為58:1。現在大學數量之巨大,專業之繁多,加之每年保研的人數不在少數,其實上研究生還是很有機會的,舉的例子是南開大學的公管,實際上還有很多別的不要熱門的專業,競爭壓力大但也不至於可望不可及。
而對於狀元,那不單單是考上,而是要考上第一,經過鄉試,會試,殿試等層層選拔,最終在皇帝的跟前拿下第一,那可是全國第一,就像現在,甚至比考上清華北大還要難上加難。
在唐宋時期,科舉的制度層次清晰分明,首先是縣試,府試,院試的,為秀才,而這樣的學歷,僅僅相當於小學畢業。
接著是省級考試,即鄉試,透過才能得中舉人,舉人,也僅能算作初中學歷,但是古時,這樣的成績已經足以傲視群雄,入朝為官。
這還沒完,鄉試之後可以考取會試,會試如果放到現在,便是高考,也就是說,即使是考過了會試,也不過是高中畢業的水準。
會試之後,已經是天之驕子了,可以參加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電視劇上經常可以看見考生背井離鄉去參加考試,就是因為每一場考試都有固定的考點,縣試之後的考試,往往意味著考生要奔波赴考。這也比現在的考驗要難上很多。
總之,倆考試已經沒有相比的必要,畢竟物以稀為貴,王維,文天祥等等這些文物狀元,哪一個不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可研究生的數量,實在太龐大,異常優秀的人屈指可數。
回覆列表
一、古代的考試體制:
科舉考試從宋朝開始是三年一次。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透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二、考試內容:
內容有:法令、算術、書法、文才、政論,這些都曾是科舉考試的題目,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則考八股文。
在中國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相對完善,當時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
所謂的明經,考的就是背書。開啟四書五經任意一本,任意翻開一頁,蓋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後讓補全這一行後邊的幾個字。然後隨意挑一句話,讓考生解釋其中的意思。想考過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課本都全文背下,想靠運氣過關是很難的。
而進士是最重要的一科,這一科考的是寫詩做文章,還有對時政的點評。這一科也是最難得的,最能考察出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想過這一關,光靠死讀書死背書是不行的。
到了宋朝科舉進行了改革,把背書和作詩給取消了。只考時政問答,提出對時政的想法然後給出解決辦法,最後再從四書五經中挑一句話讓考試寫一篇作文。
到了明朝,是科舉制度最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科舉是最嚴密,難度最高的。這個時候八股文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成了最重要的考試手段。
所謂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寫文章的時候嚴格按照要求來。對文章的字數、句子長短,每一句的聲調等等都有嚴格要求,這種情況下寫文章就沒那麼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