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楊直賀畫楓婉
-
2 # 學林金喜鵲
一、要弄清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一個含義極廣的概念,由於其內涵和外延的不確定性,導致對這一概念所下的定義,歷來莫衷一是。我個人認為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是人類人文氣質,是人類行為內涵。
二、為什麼說飲食是一種文化活動。在歷史長河中,中國飲食活動中已經浸透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飲食在中國已經是實實在在的文化活動。
三、中國飲食文化的優勢與劣勢。
優勢:
中國是文明古國,因此,其飲食文化也歷史悠久。飲食民俗已成為也成了重要的旅遊資源,為國內外旅遊者所嘆。
第一,風味多樣。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形成了幾大菜系,主要有魯菜、川菜、粵菜、蘇菜、徽菜、湘菜、浙菜、閩菜、京菜等等菜系。
第二,四季有別。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
第四,注重情趣。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第五,食醫結合。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第六,獨特的酒俗與茶俗。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釀酒飲酒歷史,其酒蔚為大觀,神韻迷人。
缺點:
1、華人大多吃得過鹹。據統計,全華人均吃鹽量為每天10克以上,其中以東北人最高,達18克。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應把食鹽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吃得過鹹會明顯增加高血壓、胃癌等病的發病率。
2、華人吃味精過多,增加了人體對鈉的攝入量,而鈉元素對人體有害。因此,吃湯菜等宜用雞精、蘑菇精等代替味精。
3、華人的吃飯方式多為集體進餐,又喜歡相互夾菜,這增加了疾病的傳染機率。
3、華人的吃飯方式多為集體進餐,又喜歡相互夾菜,這增加了疾病的傳染機率。
4、華人喜歡吃動物內臟。動物內臟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而膽固醇是誘發與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
5.華人烹調多采用煎、炒、烹、炸等方法,喜歡吃炒菜和油炸食品,這增加了患癌症的機會。
6.華人喜歡吃含脂肪較高的紅肉(如:豬、牛、羊肉),吃白肉(魚和雞等)的比例較小。近年來華人吃白肉的比例在逐年增加,這是好現象。
7.中國有很多地區的人喜歡吃鹹魚、鹹肉、鹹菜等醃製食品,這不僅增加了鹽的攝入量,且由於醃製食品中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還增加了患癌症的機會。
8.華人喜歡吃各種滷肉。
-
3 # 非來正對逆來順受
一切眾生在飲食淫慾恐懼這三個方面智力相等。一切眾生皆因飲食而得壽命。不同的地域氣候自然民族習慣等,勢必導致對無量的飲食而有所偏好。這種種的差異,表現出來,在所有媒體一切平臺上,是謂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
4 # Sui豫而安
飲食文化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中國文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比如:發明熟食、善於烹調的先人,都被奉為聖人。傳說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莫不是因為開闢食源或教民熟食的豐功偉績,被後世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第一個有年代可考的廚師,是四千年前的夏代國王少康。商朝著名宰相伊尹因為善於烹飪雁羹和魚醬,被後世推為烹調之聖。周朝的開國元勳姜尚從政前釣魚、屠牛、賣飯,傳為美。飲食在中國出世不凡,不僅是有這樣的聖賢作出表率,還由於它是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禮的本源。“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與禮的起源相連,就給這一生活行為賦予了倫理化的內涵。華人習慣把人生的喜怒哀樂、婚喪喜慶、應酬交際導向飲食活動,用以禮尚往來,增進人與人的關係,這就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烹飪的發展。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中國飲食思想與中國文化共生同長,成為中華文明中一朵奇葩。中國餐館開遍四大洋、七大洲,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贏得“烹飪王國”的美譽,追根溯源,是由於在中國文化史上,諸子百家都密切關注人們的生活方式,對飲食思想多有建樹。
張祖仁說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飲食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慾的個人行為,也是禮制精神的實踐。文人學士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吝筆墨著書立說。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吃還是人們聯絡感情、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中文名稱
飲食文化
人物
太公望,孔子
國家
中國
代表菜品
太公望紅燜雞,滷煮雞雜,雞絲湯
十個境界
境界一“果腹”
中餐
吃的第一大境界當然是“果腹”,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這個境界的吃,不需要費心找地兒,各種商場的小吃城;街頭的成都美食和中式的快餐店,如:各式麵館、永和豆漿等,西式快餐的麥當勞、肯德基也可列入其中,一盤宮保雞丁,一盤白菜豆腐,外加一小碗湯,一碗主食足以。一個人,兩個人,三五人均可。這個境界的吃千萬別麻煩,一麻煩就脫離了本質,吃起來也就十分不爽。
境界二“饕餮”
吃的第二大境界應該是“饕餮”。吃的是一個“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微大眾的館子,稀里嘩啦點上滿滿的一大桌菜,價錢卻不貴,胡吃海塞一通,興致所致,還能吆喝兩聲,劃幾下拳,甚至還可以赤膊上陣。適合這種吃法的有涮肉、大眾菜等。但免不了一個“俗”字,有不雅之嫌疑,同時也有浪費之嫌疑。
境界三“聚會”
吃的第三大境界應該是“聚會”。此境界重在這個“聚”字。家人、朋友、加班聚餐等都屬於這一類。這種吃不需要太多的講究,“吃”是個形式,關鍵在“聚”背後的引申含義。逢年過節、生日聚會、升遷發獎,友人來訪,隨便找個理由都可以去趟館子,這是一種禮節上的習慣。這種吃講究個熱鬧。不需要太豪華和奢侈。金百萬、金鼎軒、小土豆、稍微高檔一點的川菜館如巴國布衣等之類都可以滿足需要,高檔一點的還可以去吃一些比較流行和有名氣的館子。
境界四“宴請”
西餐
吃的第四大境界應該是“宴請”。多以招待為主。商場招待、官場招待、公務招待、上
回覆列表
中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有著豐富燦爛、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正是由於中華飲食講究做功精細,內容豐富,民族特色鮮明,造就了一系列的飲食名著如陸羽的《茶道》、袁枚其《隨園食單》。
人們借飲食文化表達自己心裡的內涵,寄託美好的願望,它既有“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又蘊涵了人們樸素的民族感情。我們要研究某一個民族、某一個地域的文化,就離不開對這個民族或地域飲食文化的瞭解和把握。
因此,中華飲食文化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養生品質、審美情感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