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九天樓

    唐代糧倉的糧食被發現,第二天竟然發芽。

    糧倉系國脈,民心定乾坤。

    從古至今,官方都設有糧倉作為戰略儲備,糧倉是儲備糧食的重要方式。

    比如隋代,雖然只延續了37年,但對於糧倉的建設卻一點都不含糊。

    2013年考古人員河南洛陽發現隋代回洛倉遺址。考古發現,回洛倉遺址上有710座倉窖,每個倉窖內徑約10米、深約10米,一個倉窖可以存放50萬斤的糧食。

    據《隋書·食貨志》記載:“煬帝即位……始建東都,以尚書令楊素為營作大監,每月役

    丁二百萬人。徙洛州郭內人及天下諸州富商大賈數萬家,以實之。新置興洛及回洛倉。”

    作為糧倉最怕的是火和水。

    為了保持倉窖內乾燥,防水防潮,倉壁進行了特殊特殊處理:先用火燒烤整個倉窖的壁面,然後在壁面上塗抹一層青膏泥,再用木釘鋪設一層木板,最後在木板上鋪一層席,之後才儲存糧食。

    為了防火,在糧倉周遭設定了漕渠。

    隋亡後,唐朝將糧倉改建在城內,建造了名聞天下的含嘉倉。

    含嘉倉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北,歷經唐、北宋500餘年,後來廢棄。經過考古證實該倉總面積43萬平方米,共有圓形倉窖400多個。大窖可儲糧1萬石以上,小窖也可儲糧數千石。

    據《通典·食貨》記載,唐天寶八年,各大型官倉的儲糧為12656630石,而含嘉倉的儲糧就有5833400石(約為25000萬市斤)。根據現場發下的刻銘磚的記載,儲糧有穀子、大米、小豆。

    函嘉倉也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古代糧倉。

    含嘉倉的對於糧食儲存的效果透過考古發現也得到證實。其中的第160號窖內還儲存著一窖完整的糧食,根據記載:被髮掘時,窖裡的糧食粒粒分明,有的呈棕色,有的發黃。考古工作者利用儀器檢測,發現這些糧食顆粒48%被碳化,52%是有機物。人們在糧窖的木板縫隙中發現的穀子樣顆粒,竟在取出的第二天發芽。

    宋元時代的糧倉遺址也有發現。

    在江蘇鎮江,京杭大運河和長江交匯之處,有古代13座古代遺留下來的大型糧倉,改發現曾入圍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而明代的糧倉,如今依然可以使用。

    在河北張家口的蔚縣有一座常平倉。該糧倉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原來軍糧倉,清代時改為常平倉。

    由此可見,當時官方對於糧倉建設、管理的重視。

    清代糧倉的遺存就更多了。

    陝西渭南市大荔縣清代糧倉也是至今仍在使用。該倉建設較晚,是晚清的光緒八年建設,不同的是,它不是官倉,而是一座民間自建的倉庫,全倉共可儲糧5220噸。

    在老北京曾有“五壇八廟十三倉”之稱。五壇是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八廟為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文廟和歷代帝王廟。

    而十三倉則是儲藏皇家糧倉,包括祿米、南新、舊太、海運、北新、富新、興平、太平、儲濟、本裕、豐益十一倉,加上通州的中倉、西倉,總計十三倉,統稱為“京通十三倉”。

    從古至今,糧倉維繫著國家的正常運轉,維繫著王朝的安危。

    2001年,一部《天下糧倉》風靡大江南北,講的就是糧倉的故事。

  • 2 # 龍城浪子

    早在漢宣帝時,中國就正式建立了常平倉制度。本來,糧倉的基本功能,是為日常消費儲存糧食,和在豐年積蓄餘糧以備災荒,但常平倉的意義不止於此。

    每當糧食短缺,市場上糧價飛漲時,政府就將常平倉的糧食投之於市,不致“谷貴傷農”,以起到平抑糧價、調控市場的作用。

    至此,常平倉制度趨於完善,成了穩定農業生產及國民經濟的重要制度,為歷朝歷代所沿用。只可惜由於具體操作時官員謀私、胥吏盤剝,常平倉每每名存實亡,起不到平抑糧價和備荒的作用,它的重要性慢慢被華人所忽視。

  • 3 # 首席水軍大都督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國家大本,食足為先。糧食的生產儲存問題,想來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尤其是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糧食更是尤顯金貴了。

    糧食儲存可分官儲和民儲,其中官儲又分為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常平糧倉和方普設的為公共目的服務的糧倉,即義倉和社倉。

    中央儲存:常平倉制度。

    常平源於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即政府於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歉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

    地方儲存:義倉制度。

    義倉是隋以後歷代封建政府為備荒年而設定的糧倉。北齊時徵義租,在州、縣設倉儲存,此為義倉的先河。隋文帝開皇五年始設義倉。

    《隋書·長孫平傳》:“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以下,貧富差等,儲之里巷,以備凶年,名曰義倉。”在收穫時向民戶徵糧積儲,以備荒年放賑。因設在里社,由當地人管理,因而亦名社倉。

    後又定積儲之法,準上中下三等稅,上戶不過1石,中戶不過7鬥,下戶不過4鬥。唐初置義倉及常平倉,元和中改稱常平義倉。 清代規定,州、縣設常平倉,市鎮設義倉,鄉村設社倉,互相區別。至咸豐、同治時,義倉已名存實亡。

    糧食儲存主要依靠糧倉倉窖。倉窯形狀多為大口小底缸形窖,深數米,窖底夯實後,用火烘乾,周壁和窯底鋪設草、木板、糠、席等物,然後儲糧,糧入窯後,上面鋪席,堆糠和墊草,最後用土密封。

    如此,可以有效地對糧食進行保質處理。

  • 4 # 酒師阿紅

    小時候在農村,記得哪個時候的糧食沒有什麼特別的儲存方式,

    如果是穀類就曬得非常的幹,然後每家每戶住的房子樓上都有個閣樓,上面放一個很大的櫃子,曬乾的穀子就存放在櫃子裡,要吃的時候再拿出來拿到有水碾的地方剝殼。

    豆類就曬乾後放在密封性好的口袋裡,或者籮筐裡儲存。

    土豆,南瓜,就放閣樓上,紅薯放地窖裡。

    但是高粱又不一樣,在每個片區有一個糧倉庫,就是每年用來儲存高粱的,就是釀造茅臺酒的高粱,直到今天依然是這樣,就是老百姓把高粱曬乾,幹到放嘴裡嚼都聽得見很脆的聲音,然後倉庫再按照合同價格收入倉庫儲存,確保高粱不黴變和腐爛,到九月再交給茅臺酒廠釀造茅臺酒。至於更早期的古人,我們不知道怎麼儲存的,但是古人的智慧很令今天的我們佩服,因為那個時候科技資訊都不發達,但是許許多多生活中的發明非常的了不起。許多發明至今沿用。

  • 5 # 科普道人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的生產和和儲存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有句話說,“糧倉系國脈,民心定乾坤”。在隋末群雄逐鹿的烽煙中,糧倉就扮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角色。幾乎可以說,誰佔據了它,誰就佔據了主動。誰能最終擁有它,便是擁有了天下。

    我是一座來自於漢代的滑石萬石倉,看起來像是一個用積木堆成的小房子,淡淡的乳白色調,很是清新。我用的是極具漢代建築特色的四阿式倉頂,呈對角分佈的四條屋脊,四面有著凸起的條條瓦楞,會讓人聯想到南方民居的小橋流水,也有著北方的厚重與沉靜。我的正面有一個小小的倉門,右邊的門框上用隸書刻著“萬石倉”三個字,字跡清秀,其中的寓意嘛,自然是希望每年都能有個好收成,將我裝的滿滿當當的。而關於糧倉,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它們一般都建在哪裡呢,首先啊,需要選一個地勢高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土質乾燥,水位低,利於儲糧。更重要的是,這些糧窖的結構十分科學,人們在冬季封存糧食時,用“席子夾糠”法使糧窖隔溼保溫。這樣的話,糧食不容易發芽、腐爛,穀子甚至可以存放9年以上不變質。此外,當時的勞動人民還有一個小妙招,糧食被封存後,便在封土上種幾棵小樹作為監測手段:如果糧食發熱、發芽,小樹就會枯黃。是不是非常機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合山地地區的高產果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