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正廣文化

    傳統的年節,擇要的說,不外乎以下十個,依次為:

    元旦賀年、上元燈會、清明掃墓、端陽競渡、中元思親、中秋賞月、重九登高、收成感恩、祈福祭灶、除夕謝年。

    元旦賀年

    遠在顓頊黃帝時代就開始把春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正月為“元”,初一為“旦”。這個月的初一恰逢立春。古代把日月相會叫“朔”,於是這一天就叫“朔旦”,為區別於其他月份,後人就把元月的“朔旦”改稱“元旦”。

    1949年後中國將元旦正式規定為公曆1月1日,農曆正月初一稱作“春節”。

    元旦乃一年之首日,是日戶戶懸燈,家家結綵,題春聯燃爆仗,家庭則舉行團拜,親友則彼此賀年,祝頌新歲平安。

    上元燈會

    正月十五為上元,古以上元張燈,真正作為民俗是漢魏之後,唐宋時期特別隆重。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節”。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觀燈,猜燈謎,吃元宵,玩花燈,不少地方還有舞龍燈、踩高蹺、劃旱船、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清明掃墓

    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流傳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一直到唐朝才開始盛行。除了清明,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時也掃墓,據各地風俗而異。

    端陽競渡

    屈原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故江陵以此日作競渡龍舟,又以五色絲纏於角黍,投之江以招之。

    端午節在江南各省相沿成風,為一種民間競賽娛樂活動。家家戶戶在節前數日,舉行家庭大掃除,住宅器皿均洗滌一新。到了端午節當天,家中遍灑雄黃酒,放雄黃炮仗,取消毒衛生之意。

    中元思親

    中元節為農曆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

    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

    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佛教則稱之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

    中秋賞月

    陰曆八月十五,約在秋季之中期,因故得名。

    中秋時節,天高氣爽,皓月當空。自古常有文人墨客對月吟詩、飲酒,平添雅興。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重九登高

    南朝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中寫到:東漢時汝河發生瘟疫,汝南人桓景向神仙費長房求醫。費長房給其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罐,並授以密法,命其於九月九日帶鄉親登高避禍。從此不再受瘟疫之害,人們就把九九登高避禍的習俗一代一代傳到現在。

    “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1989年,中國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收成感恩

    陽曆十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民國定位冬節,或稱農民節。

    民俗於節日前夜,以糯米磨粉摶丸,謂之搓圓。第二天一早,將之煮熟黏於門前以避鬼魔。而後調以糖料八果,閤家分享。蓋取團圓親愛甜蜜之義,而農村更有演劇酬神,盡情歌樂,為農民收成感恩之表現。

    去年,中國剛剛將農曆十月初十定為“農民豐收節”。

    祈福祭灶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俗稱小年),民間有種說法,謂之灶神上天,將人間善惡上奏天曹,然後於正月初四返回人間。所以,在其上天前夕,人家為其設宴餞行,求其上奏時寬宥人過,隱惡揚善,並求來年降福消災。

    此舉實為古人借神道設教之義,欲使家庭間姑媳、妯娌、兄弟姊妹和睦相親。藉以灶神監察善惡引以為戒。

    除夕謝年

    農曆十二月三十,為除夕,取除舊更新之意。風土記: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謝年民俗大多於臘月二十七至臘月三十,各地據舊俗各有不同。這天,家家戶戶供祭品於自己門前以及廟堂,意在答謝天上神恩,如鳴放爆竹,祭祀祖先,宴會親友,彼此送禮,蓋示一年平安如意穩渡。

  • 2 # 方哲健康生活

    農曆臘月二十三(北方)、二十四(南方),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在北宋時稱為“交年節”而不叫小年,意為立春前後,年節之交;南宋時則稱為“小節夜”。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為祭灶、貼春聯、炊年糕、置辦年貨等,是春節活動的前奏和伏筆,象徵著準備過大年了。

    一、祭灶

    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傳說炎帝、祝融為最早的灶神,後來隋朝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到底灶神是男是女?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灶王爺爺與灶神奶奶並舉也無償不可。漢族民間傳說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南方為二十四晚,上天彙報,正月初四(一說除夕夜)返回人間。故家家戶戶要“ 送灶神”,又稱“辭灶”、“謝灶”,以祈求灶君眷顧賜福、來年興旺。送灶神的 供品一般選用又甜又黏的食品,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油糕等,總之期望甜膩灶神的嘴巴,所謂“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

    宋代范成大有首《祭灶詩》:“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有人戲言,這哪裡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禮行賄呀!

    送了灶神,記得把灶神接回來,謂“接灶”或“接神”,儀式倒簡單,只要在灶臺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灶神即成。祭灶就是民間表達良好願望的風俗而已。

    二、貼春聯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過春節的重要標誌。貼春聯始於宋代,盛行於明代。家家戶戶挑選吉祥的紅春聯裝點大門,辭舊迎新,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有些地方風俗祭灶節又叫掃塵節,祭灶、掃塵後就貼春聯了。廣東則於年二十八掃塵後才貼春聯,也有些地方於春節來臨之前才貼春聯、門神,以表達除舊迎新的願望。

    三、炊年糕

    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為春節應時食品,盛具為竹編簍墊上蕉葉,以糯米粉加紅糖水搓制的年糕,諧音“年高”,表示年年高,寓意工作和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白色的年糕又謂白糖糕。詩云:“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由於年糕份量都比較大,所以必須大灶大鍋以炊,需要整日整夜才炊熟。炊糕的時候,整所房子都香氣飄甜,春節的氣氛漸濃。現在年糕一般自餐飲場所、商場直接採購,很少象過去那樣製作了。

    小年之後,便準備置辦年貨、添置花木,將家居打扮得喜氣洋洋,擬年夜飯菜品、封壓歲新年利是、排走親戚日程、配搭新年禮品,一切儘早做好規劃準備,目的就是開個好頭,期盼新的一年事事順利興旺、家庭幸福美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期間什麼兵種傷亡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