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白日夢
-
2 # 草根成長故事
我在想,提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以高中生居多,也許每個讀高中的人都面臨著這個難題,有時候苦於沒有素材難以下筆或寫不了生動有趣富有哲理的啟迪人的文章出來。那麼什麼是記敘文好的作文素材呢?一言以概之,好的記敘文素材就是記敘文裡好的材料,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第一、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好素材。
比如媽媽的白髮、爸爸的粗糙的雙手以及老繭、奶奶的嘮叨、姐姐的成長、弟弟的腦筋急轉彎、說話風趣的老爸、愛勞動的爺爺等等,都是記敘文的好素材,然而有的人缺乏對生活的用心和觀察,這麼熟悉的東西也寫不出來,這隻能怪自己粗心和沒有養成注意觀察和勤于思考的習慣,比如你剛從賣菜的媽媽那裡取了錢來交補課費,可是你連媽媽剛剛穿著什麼樣的衣服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媽媽由於被有刺的菜劃破而僵硬的手指,這不應該是立志升學的人對學習對生活的觀察態度。
第二、在多讀多思中收集整理“萬能”素材。
第1小點,多讀名著積累好詞好句好片段。讀名著不只侷限於讀名著導讀,這樣不叫做讀了名著,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把讀名著導讀當成讀名著,這是沒有益處的,好詞好句要用便於攜帶的小本子摘抄下來,好片段也要摘抄下來,之後常看常熟悉,寫作需要用時便能信手捻來,好的片段便於自己表達時仿寫,學習別人好的表達方式。
第2小點,訂閱一套寫作素材雜誌。寫作素材雜誌具有時效性,代表時代特點,具有時代脈搏,用於寫作材料不至於讓人覺得老掉牙,給人以新鮮感,考試易於得高分。
第3小點,隨時隨地養成讀書看報,注意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生活中自己周邊遇到的有趣的事、感人的事等所有觸及內心的事情可以加上自己的內心感受記下來,日後,它就是你寫作優秀文章的好材料。
-
3 # 潤文苑
一個從教20多年的語文老師道出自己的心裡話,記敘文的素材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觸動你內心的生活,來源於平淡中有真善美的生活。說白了,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上面朋友談到來源於電視、書籍、報刊、各種媒體,我認為基本是對的,但這些僅僅作為引子,引出你內心的不得不說的事件,如此才是記敘文最好的素材。記敘文素材要小角度大視野,要生活化,更要文學化,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選擇。如此記敘文才有味有型有道。
回覆列表
其實呀,平凡的生活中,我們並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發現素材的眼睛。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透過“以小見大”來構思。不過為了讓小可愛們,更系統全面地瞭解記敘文的寫法,紙條君會從以下4個方面,來講解記敘文的寫作:
一、什麼是記敘文?
二、記敘文一定要寫自己的事情嗎?
三、記敘文的結構:“黃金五段式”
四、“以小見大”,讓你不缺素材
一、什麼是記敘文?
要寫好記敘文,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記敘文。其實,記敘文就是讓我們去回顧自己過往的人生,然後找出那些令我們驚醒,令我們頓悟的瞬間;找出那些影響了我們的思想,改變了我們的人生程序的事件,然後把它寫下來,給自己一個交代。
最後,“記敘文”還要求我們從這些事件中提煉出足夠有深度的道理和情感,這些道理與情感,我們稱之為:中心主旨。我們期盼著自己所提煉出來的中心主旨能夠對他人也有借鑑意義。
說到底,記敘文就是寫下對我們有啟發的事情,並從中提煉出足夠有深度的道理和情感。同時,我們寫的文章對別人有用,這樣的文章才有意義。
二、記敘文一定要寫自己的事情嗎?
紙條君對此的回答是:是的!記敘文寫的事情,最好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或親身見證過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自己所寫的事情有所感悟。瞎掰一件事,我們是不可能寫出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感悟的。一個人可以欺騙別人,卻欺騙不了自己。
不過話又說回來,記敘文不提倡虛構,這並不意味著記敘文不允許藝術加工。所謂的“藝術加工”,就是我們在記敘文的結構和語言層面,做一些謀篇佈局和遣詞造句方面的最佳化,以使得我們的文章更優美,更具閱讀快感!“語文”是語言與文學,文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記敘文呢,也要來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
也就是說,記敘文最好寫親身經歷過的事情,不過,我們可以在結構和語言層面對文章進行最佳化。
3.記敘文的結構:“黃金五段式”
記敘文的結構,比較單一,最最最最最最最基本的,就是傳說中的“黃金五段”式,其實就是:
第一段:寫一個引語;
第二段:寫事件的開頭;
第三段:是主體部分,寫事件的發展及高潮;
第四段:寫事件的結局;
第五段:昇華一下,畫龍點睛,寫自己的感悟,寫文章的中心主旨。
所以呀,記敘文的結構,說白了就是一個事件加一個感悟。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怎麼樣才能把事件寫得具體且詳略得當,怎麼樣才能把感悟寫得深刻。
基於“黃金五段”式,我們可以做一系列的衍變,大致可以衍生出“內嵌式”(大致相當於插敘的結構),“懸念式”(大致相當於倒敘結構),“補敘式”,“對比式”……結構嘛,最好是根據具體的內容,貼身設計,這樣才能讓內容和結構“水乳交融”,達到更好的效果。
至於記敘文的語言,那基本上就是修辭手法的事情了。
4. “以小見大”,讓你不缺素材
我們今天要講的“以小見大”,本質上就不是一種寫作手法,而是一種思考方式。具體來說,要做到“以小見大”,我們可以試試這樣的聯想:
1.由物聯想到人;
2.由“個體的人”聯想到“群體的人”;
3.由“自己的經歷”聯想到整個社會的程序;
4.由現在的事聯想到歷史與未來;
5.對於有特定愛好的同學來說,還可以進行哲學與宗教方面的聯想。
為了讓小可愛們,更清晰具體地瞭解如何“以小見大”,紙條君就以2018年作文紙條App巔峰賽的作文題——“窗”來舉例吧~
1.由物聯想到人
“窗”是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溝通的渠道。那麼,溝通人的內心世界與人的外在世界的渠道是什麼呢?我們發現,是人的各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些感官,就是人的“窗戶”,我們透過它們,跟外在世界進行互動。這是由物到人的聯想。
2.由“個體人”的窗到“群體人”的窗
我們會發現,城裡的孩子相比於農村的孩子,看到的、聽到的、吃到的……都比他們要更多一些。也就是說,城裡孩子的“窗”,比農村孩子的“窗”要更大,透過“窗”看到的世界,也更大。“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他們的“窗”是什麼呢?也許就只有電視和收音機了吧。透過這些媒介,他們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3.由“自己的經歷”聯想到整個社會的程序
不少人會選擇在重陽節回老家祭祖,這時候會發現,老房子已經裝上了鋁合金窗。但其實多年前,這扇窗還只是一扇木窗,一扇被蠹蟲腐蝕得坑坑窪窪的,無比脆弱的木窗。因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這扇窗木窗就被換成了高檔、氣派、鋥光瓦亮的鋁合金窗。紙條君由此就聯想到:一扇小小的窗,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歷程。
4.由現在的事聯想到歷史與未來
紙條君倚在老房子的窗前,不但想到了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還想到了李商隱。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那天晚上,他或許也是倚在窗邊,忽然思念起遠在長安的妻子。於是,他揮筆寫下《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人倚在窗邊的李商隱,忽然期待起他與妻子兩人倚在窗邊的時刻。窗,是否總會帶給人一種美好的聯想呢?
5.“窗”對於愛好哲學與宗教研究的紙條君來說有什麼意義
倚在窗邊,紙條君還能想到,一句特別有哲理的話——“上帝關上一扇門時,就會為你開一扇窗”。凡事要思辨地去看,不能只看到了一面,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不要落入無端的悲觀。在宗教方面,對佛學深感興趣的紙條君還想到了布達拉宮的窗戶所體現的佛教人的虔誠。
以上所說的,就是所謂的“以小見大”——從眼前的“小”走向遙遠的“大”。所以,pipi美在學術沙龍上說的“立意要積極、獨特、新穎、深刻”,指的是你的思想要積極、獨特、新穎、深刻,而不是說你的經歷要積極、獨特、新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