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海且坐之茶藝培訓
-
2 # 氣吞萬里如猴
清朝官服和明朝官服相比發生了根本改變,但普通百姓的服裝則沒有什麼改變,不論是材質、樣式、功能等方面,都和明朝差不多。這主要是因為:
一是漢族服裝適合農耕生產而滿族服裝適合漁獵生產;
二是古代服裝成本很高不可能給全部漢人換裝;
三是漢地氣候條件和滿洲氣候條件差距太大造成衣服也不可能一樣!
-
3 # 玉川公子
清朝的服裝不是漢服。
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自滿清入主中原後,強制推行殘酷的剃髮易服,滿族的髮型、旗裝開始強制入侵中原。
清朝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裝。式樣分男女兩種。
清初男子旗裝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係扣袢,腰中束帶。滿族是遊牧民族,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
女子旗裝長及腳面,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繡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襬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籤、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製,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中國有56個民族,每一族都有屬於自己那一族的服飾。
漢族乃其中最大一族,文化、禮儀、農耕等等發展源遠流長,漢族的服飾也是多姿、多彩、多樣。
只是自滿清入關後,推行剃髮易服,近300年,漢服從此沒落。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自此再沒有儒冠飄帶,衣裳楚楚。以致後世漢人,大多都不記得漢族也曾經擁有過自己的民族服飾:漢服!
漢服,顧名思義,就是漢族人的服裝。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
西周姬昌《周易》卷八《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白話譯文:黃帝、堯、舜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定衣服之制而示天下禮儀,故衣裳製作取象乾坤。
垂,垂示。衣,上衣。裳,下服。
後遂以“垂衣裳”謂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禮。後用以稱頌帝王無為而治。亦省作“ 垂衣 ”、“垂裳 ”。
漢服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漢服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複雜,並且還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歸類,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類,
“深衣”制(上衣下裳縫在一起)、“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為短衣)。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的正式禮服,袍服(即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的常服。
傳統深衣有三大講究。一為“交領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漢服為向右掩。二為“褒衣寬袖”,漢服的衣服都寬鬆,且袖子寬大,長過手臂。三為“繫帶隱扣”,漢服的衣服大多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依著如此特性,古人在身著漢服時,走起路來自然會瀟灑飄逸,輕揮衣袖,便帶起一陣清風。 —— “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 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所謂“深衣”,是將上衣和下裳從腰部連線起來縫合,稱為一種長袍的樣式。
漢服始於黃帝,終於清朝,惜哉!
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服章之美為之華!漢族的民族服飾在世界上最為美麗,華美,幾千年以來被萬邦推崇。
夏者,家繼禮法聖賢之學,國從利益相承之出,家有千年源流聖賢傳,而國家繼吾國吾民之利益而世代傳承,這也是真真正正的夏章。
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後,又稱諸夏。
衣必精美,物必豐盛,人必禮學,國必利益,君臣必稱吾國吾民,此才能是真正的華夏啊!
漢服的發展源遠流長,種類繁多,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話說查資料手打也是挺累的,天都黑了,做飯去了。
-
4 # 梓凌2018
那些說清代服飾不算漢服的,是沒有系統的去認識中華服飾文化體系的演變和傳承。
歷史不是無源之水,清代服飾不是簡單的就是滿族服飾,而滿洲當時作為一個新建民族,其服飾也不是無源自有的,是南融北合的產物。
想更深儒做研究的可以去看一下沈從文的中華服飾史。
我在這裡只做簡單的概括,清代服飾兩百年間基本分成旗,民兩種不同的服飾體系。
1.先說旗裝,八旗裡頭有滿漢蒙回維藏達斡爾北韓鄂倫春赫哲錫伯羌京等各族人民。
滿洲男子旗裝是以明朝北方漢族武官服飾為基礎結合蒙藏元素融合而來。
女裝是以趙宋漢族宣和宮裝為基礎結合蒙古女裝元素而來。
因此旗裝是漢蒙滿藏諸族的服飾融合。
2.民服,清代民間男裝易服令執行力度短暫無力,始嚴終廢,女裝更是男從女不從,一如明舊。
只是歷代服裝都是能自行發展的,從漢到明無時不變,乃至一朝多變。終於明朝的襖裙,馬面群流傳到清代,變成清代的襖裙樣式,乃至到清末明初變成秀禾裝樣式,和旗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衣服體系。
男裝的瓜皮帽是明朝的六合一統帽的改良版,長衫是漢族深衣的改良,滿族人在清初不著左右開叉的長衫,僅著前後開氣的行服袍,要騎馬只能著前後開叉。因此左右擺的長衫絕不是滿族帶進來的衣飾,滿族大約在清康熙後期才開始仿效漢族穿左右開氣的長衫。
馬褂在明朝武官中流行,當時叫做比甲,到清代演變成馬褂和馬甲兩種款式,這大概是唯一的清代男子旗民通用的服飾。
回覆列表
應該不算漢服吧。
清代服飾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當時的馬蹄袖是遊牧民族最顯著的特徵。
清代婦女服飾,分為滿漢二式。初期還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後在相互影響之下,都有明顯的變化,漢族婦女服飾,初期還是明末之舊。經過不斷的演變,終於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婦,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而滿族婦女的主要裝束為袍衫(旗袍),不過滿族女裝一般是窄而瘦長的,大多穿時要在外面加件坎肩。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