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然誠如
-
2 # 繁星落石
穩定性更高,效能更好。本身伺服器使用的配件就和消費者級別不一樣的產品,在硬體供應商的產品線中的地位都不同。消費級產品對於品控的要求相對低一些,而伺服器要求高可用性,因此需要保證長時間執行不會出現問題,即使出現問題也需要能夠挽救回來。一個簡單的例子,記憶體的ECC就在消費級產品上不那麼常見了。
-
3 # 承浩數碼
伺服器和我們平時接觸的微機,硬體組成是一樣的,但是硬體本身有區別。
先從硬體簡單的說一說(只拿常見的做說明,例如機架伺服器,其它小型機啊刀片啊之類不提):
1、首先是機箱和外觀:
普通PC(微機、主機、電腦,隨便你怎麼叫)較小,材質也比較一般;
小型伺服器有塔式和機架式之分,塔式看起來像臺比較大PC,機架式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像抽屜一樣塞到櫃子裡的。伺服器因為7*24小時開機,散熱要求高,裡面的硬體也都比較貴重,需要防摔防壓,所以機箱質量好,金屬板比較厚。
顯示所有大圖
普通PC的機箱可以通用,主機板和電源尺寸都有生產標準。但伺服器廠家不同,沒有共同標準,所以伺服器的機箱無法通用。
2、電源:
普通PC的電源外觀基本都一樣,主要區別就是介面和功率的區分;
伺服器的電源就比較複雜些,因為伺服器型號不同,機箱內部硬體格局不同,所以電源介面和功率不同之外,造型也不同,一般不通用。通常作為獨立的配件出售,也就是說,電源有自己的產品編號、程式碼。但同系的有時可以同用,現在的工廠,都講究平臺,節省成本,模組化嘛。
這種就是機架式伺服器的電源,伺服器可以配備兩個電源進行主備。
3、CPU
普通PC的CPU想必你也知道,奔騰、酷睿、速龍這些。
伺服器大都採用英特爾的至強CPU,計算能力比家用的高。早期的外觀區別不大,就是引數上有差異,例如針腳數量、最大支援記憶體。現在出了金牌銀牌的至強,造型比較獨特。AMD當然也有伺服器CPU,只是好像比較少,我入行以來,還沒接觸過,慚愧。
英特爾志強 銀牌4110 ,支援768G記憶體!
4、記憶體
PC和伺服器的記憶體外觀一樣,引數指標也一樣,例如DDRIIII 2600 16G這樣。但伺服器多了一些增加穩定性的技術,其中比較突出的是ECC:錯誤檢查和糾正,目的是增加伺服器的穩定性。
正因為造型一樣,卡口位置一樣,所以在一些沒有強制要求ECC的伺服器上,普通PC是可以插在伺服器上使用的,特別是一些早期的伺服器,我親自試過。
5、儲存
也就是硬碟,這個是兩者差別最大的地方:
他們的種類一樣,有機械硬碟、SSD,介面看起來也一樣,但技術卻不一樣了。
普通PC,是SATA介面;伺服器大都是SAS介面。
但伺服器一般需要用陣列卡對硬碟進行磁碟陣列,提高效能或者保障資料安全。例如2個1T硬碟,可以做成RAID0(總容量
-
4 # 電腦硬體玩家
伺服器一般電腦的組成結構原理是一樣的,主要是硬體不一樣,如主機板,cpu,記憶體都不一樣。伺服器常見的處理器至強系列,是多核多執行緒的,主機板一般可以同時上兩個Cpu。有兩個或多個網絡卡口,記憶體插槽也多,支援多組儲存磁碟陣列。再就是系統也不一樣的,我們常用的window2008RT等,一般人是用不習慣的。
回覆列表
伺服器和我們平時接觸的微機,硬體組成是一樣的,但是硬體本身有區別。
先從硬體簡單的說一說(只拿常見的做說明,例如機架伺服器,其它小型機啊刀片啊之類不提):
1、首先是機箱和外觀:
普通PC(微機、主機、電腦,隨便你怎麼叫)較小,材質也比較一般;
小型伺服器有塔式和機架式之分,塔式看起來像臺比較大PC,機架式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像抽屜一樣塞到櫃子裡的。伺服器因為7*24小時開機,散熱要求高,裡面的硬體也都比較貴重,需要防摔防壓,所以機箱質量好,金屬板比較厚。
普通PC的機箱可以通用,主機板和電源尺寸都有生產標準。但伺服器廠家不同,沒有共同標準,所以伺服器的機箱無法通用。
2、電源:
普通PC的電源外觀基本都一樣,主要區別就是介面和功率的區分;
伺服器的電源就比較複雜些,因為伺服器型號不同,機箱內部硬體格局不同,所以電源介面和功率不同之外,造型也不同,一般不通用。通常作為獨立的配件出售,也就是說,電源有自己的產品編號、程式碼。但同系的有時可以同用,現在的工廠,都講究平臺,節省成本,模組化嘛。
這種就是機架式伺服器的電源,伺服器可以配備兩個電源進行主備。
3、CPU
普通PC的CPU想必你也知道,奔騰、酷睿、速龍這些。
伺服器大都採用英特爾的至強CPU,計算能力比家用的高。早期的外觀區別不大,就是引數上有差異,例如針腳數量、最大支援記憶體。現在出了金牌銀牌的至強,造型比較獨特。AMD當然也有伺服器CPU,只是好像比較少,我入行以來,還沒接觸過,慚愧。
英特爾至強 銀牌4110 ,支援768G記憶體!
4、記憶體
PC和伺服器的記憶體外觀一樣,引數指標也一樣,例如DDRIIII 2600 16G這樣。但伺服器多了一些增加穩定性的技術,其中比較突出的是ECC:錯誤檢查和糾正,目的是增加伺服器的穩定性。
正因為造型一樣,卡口位置一樣,所以在一些沒有強制要求ECC的伺服器上,普通PC是可以插在伺服器上使用的,特別是一些早期的伺服器,我親自試過。
5、儲存
也就是硬碟,這個是兩者差別最大的地方:
他們的種類一樣,有機械硬碟、SSD,介面看起來也一樣,但技術卻不一樣了。
普通PC,是SATA介面;伺服器大都是SAS介面。
但伺服器一般需要用陣列卡對硬碟進行磁碟陣列,提高效能或者保障資料安全。例如2個1T硬碟,可以做成RAID0(總容量變成2T,注重效能,危險,壞了其中一塊,資料全丟失。)和RAID1(總容量還是1T,映象,注重安全,壞了其中一塊,資料不會丟失)兩種陣列方式。此外,還可以配合儲存伺服器,實現FC-SAN或者IP-SAN儲存。
在FC-SAN儲存中,用的光纖跳線是多模的LC接頭型別的跳線
伺服器HBA卡,用於FC-SAN儲存。
6、主機板
和普通PC的主機板不同,伺服器主機板一般是廠家自己生產、定做,它需要結合伺服器整體規劃來進行設計,所以外觀和效能和普通PC 的完全不同。
比較顯著的特點是,伺服器主機板一般可以支援2顆CPU,記憶體插槽特別多。擴充套件性也高,例如上面說到的HBA卡,也可以擴充套件網絡卡、顯示卡等之類的配件。
伺服器內部圖。基本上不怎麼走線,高電路整合,模組區域清晰。
7、其它
除了圖形工作站,或者例如虛擬化伺服器的GPU虛擬化,否者伺服器一般是不配獨立顯示卡的,伺服器基本上不接顯示器。每個廠家也會對自己的產品增加一些額外的管理功能,例如華為的iBMC和戴爾的iDRAC。
因此,伺服器的硬體成本比普通PC高很多,一顆金牌至強的CPU,就要好幾萬了。
伺服器是所有資訊科技服務的基礎裝置,一些大型應用,也不是單獨靠一臺伺服器執行的,而是一個伺服器群,除了硬體之外,服務系統、軟體也不便宜。
例如這個雲計算機櫃:
由儲存伺服器和6臺機架伺服器,2臺FC交換機共同組成一個計算、儲存、網路的資源池。(最近機房裝修,比較髒,忽略灰塵~)
以上,希望你能對伺服器有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