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間笑笑生

    “楚辭”最早見於《史記 酷吏列傳》,在廣泛的傳播過程中已經具有三重含義:1、詩體(騷體):戰國時期楚國之新詩體;2、作品:楚人及漢代人沿用其體之作品;3、書名:漢人對楚華人及漢人縮寫的詩歌輯選而成之書.

    而《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被收入到有關楚辭的書籍中,如劉向《楚辭集》、王逸《楚辭章句》(這本書是對第一本書的註釋)

    楚辭體的整體特點是結構宏偉、想象豐富、句式靈活,以屈原、宋玉等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離騷》、《九歌》、《九章》等。

    它採用楚國方言,運用楚地聲調,記載的是楚國的地理,描寫的是楚國的風物,“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因而富有楚地的地方特色。它構思奇特,想象豐富,善於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法和神話故事,表現思想感情,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句子參差不齊,形式活潑自由,多用“兮”字,語句曼長流利,靈活多變,有停頓,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楚辭》是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相融合的產物。中原文化的影響,楚地民歌、巫風文化、楚國的地理風物、方言聲調等的影響。

    除此而言,“楚辭”的名稱,始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從詩歌體裁來講,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體詩。從總集名稱來講,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

    學習楚辭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中國古代文學一種浪漫精神。譬如“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沅水旁邊有白芷,澧水旁邊有澤蘭,而我身邊沒有你,想念你啊又不敢說。表達了湘夫人對湘君的思念之情,後世“落花人獨立,微Swift雙飛”與這個有異曲同工之處。從“築室兮水中”至“疏石兮為芳”,是從外到裡、由大到小;從“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廡門”,又由裡到外。線路清楚,事實明白,情感的宣洩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暢,無拘無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動與外在形式同步。從深層結構看,這首詩又有著寓情於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來的樣子,如“鳥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帶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風、秋水、秋葉的描寫。情感的流動較蘊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發覺。因此需要透過表層意象加以領會。這種雙層結構,明暗對應,相輔相成,構成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結構的優點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現呈立體狀。楚辭中九歌一寫女子的愛慕,一寫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卻同樣纏綿悱惻;加之作品對民間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對傳統比興手法的運用,更加強了它們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儘管這種熱烈大膽、真誠執著的愛情被包裹在宗教儀式的外殼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強大的生命核心,卻經久不息地釋放出無限的能量,讓歷代的讀者和作者都能從中不斷獲取不畏艱難、不息地追求理想和愛情的巨大動力。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太陽與月亮互相交迭,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相互交替,永無止境。想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這是一種經不起時光的無奈。屈原一生想要為國家效力卻不得志,一種政治感慨和惋惜。古代文人的感情總是這樣深沉含蓄。此句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嘆惋,而是以日月為體,互相交替,然後草木凋零,四季輪迴來表達出時光易逝。美人遲暮表示自己年老抱負卻沒有實現。為什麼會沒有實現志向呢,聯絡當時的社會背景,都是貪圖享樂的王權貴族執政,想要憑一己之力對於楚國的建設與改革可能嗎。就像《漁父》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但是屈原最後卻選擇了投江,這是壯舉還是自賤呢。

    最後我們經常提到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的道路還很漫長,在追求真理的同時,我將永遠一直探索,找出答案。這是幾千年前的精神同樣在現在也適用。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雖然有其時代的侷限性,但兩千年來一直給後世以巨大的啟發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了一個不朽的愛國典範。漢初,遭遇和屈原極相似的賈誼,在赴長沙任太傅途中經過湘水,憑弔屈原自沉殉國的地方,懷古傷今,寫下了《吊屈原賦》,對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無盡的哀思。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引劉安語稱譽屈原“與日月爭光,可也”,並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精神自勉,“就極刑而無慍色”,在身心受到巨大摧殘的情況下,隱忍苟活,發憤著書,幾十年的心血終於結晶成為傳世名作《史記》,被魯迅讚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司馬遷艱辛的寫作過程和苦難的生活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屈原靈魂的再現、精神的閃光。另外,還有多少離讒憂國、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仁人志士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屈原的精神,表達了對屈原無限敬仰之情。李白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他認為屈原是永遠不朽、流芳百代的。杜甫作詩有“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的主張,他的詩歌滲透著愛國主義思想。“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的喜怒哀樂全繫於祖國命運的盛衰起伏。著名的“三吏”、“三別”也是愛國主義詩篇。杜甫是屈原精神的真正繼承者。以陸游、辛棄疾為代表的宋代愛國主義文學,繼承和發揚了由屈原到杜甫的愛國主義傳統,他們的作品慷慨激昂、感天動地,是時代的最強音。從漢唐到明清,悼騷、感騷、擬騷之作不勝列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屈原其人其作的影響。明末清初的愛國詩人王夫之的《楚辭通釋》,也借註解楚辭作品表達他對明代覆亡的悲痛心情。現代文學巨匠魯迅、郭沫若對屈原也是無比欽慕、推崇備至的。魯迅認為屈賦“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文章,乃甚在‘三百篇’以上”(《漢文學史綱要》)。他甚至將屈原的辭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自己作品題記。郭老寫過十多篇屈原研究論文,對屈原評騭極高,其劇作《屈原》更是體現了對屈原的崇高敬意。當代詩人郭沫若的詩歌與屈原也有類似的繼承。

    總之,楚辭和它的偉大作家屈原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是罕與匹儔的。它所開創的浪漫主義創作道路,千百年來一直是並且永遠是一切優秀作家通往理想境界的成功之路。

  • 2 # 暖洋洋大叔

    《楚辭》最初應該是寫在簡牘或絹帛上面。因為在紙張還未發明的戰國時代,一般認為,人們將簡牘(竹簡、木簡;竹牘、木牘)、絹帛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楚辭”是由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開創的一種詩體,因其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書楚語,作楚聲,紀楚物”,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被稱為“楚辭”。楚國的山川秀麗,物產豐富,人民愛好音樂舞蹈,而“楚辭”就是運用了江漢流域楚地的方言聲韻,把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和神話傳說,形象地敘述出來,形成了既獨特有嶄新的詩歌表現形式。

    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併成為繼《詩經》以後,對中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止油炸食品回軟,有什麼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