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高山流水szw

    中元節,又叫七月半、盂蘭盆節等。它的由來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七月十五祭祖流行於漢字文化區域,在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祭祖向祖先報告收成,是一種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文化習俗。

    “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的道教。道教有三元之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

    “盂蘭盆節”源於佛教。相傳釋加牟尼的弟子目連父母雙亡,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他開天眼發現母親墮落餓鬼道中,飢苦太甚。目連於是求教於佛,佛授其《佛說盂蘭盆經》。目連按佛意,與眾僧七月十五這天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供奉地獄眾生,解救了自已的母親。從此,每年七月十五就成了佛教的盂蘭盆節。

  • 2 # L零的起點

    中元節,又叫七月半、盂蘭盆節等。它的由來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七月十五祭祖流行於漢字文化區域,在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祭祖向祖先報告收成,是一種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文化習俗。

    “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的道教。道教有三元之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

    “盂蘭盆節”源於佛教。相傳釋加牟尼的弟子目連父母雙亡,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他開天眼發現母親墮落餓鬼道中,飢苦太甚。目連於是求教於佛,佛授其《佛說盂蘭盆經》。目連按佛意,與眾僧七月十五這天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供奉地獄眾生,解救了自已的母親。從此,每年七月十五就成了佛教的盂蘭盆節。

  • 3 # 生活記錄者滕勇

    中國一共有三個鬼節,他們分別是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雖然鬼節的傳統已經流傳了不知道多少代人,但是可能還是有人不懂他們之間的區別。為什麼中元節和寒衣節不如清明節那麼有名呢?而且這些既然都是拜祭的節日,為啥要有三個鬼節呢?

    中元節.jpg

    既然今天是中元節,我們就先說中元節。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鬼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

    鬼節其實是民間的說法,據說從農曆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而中元節中的“中元”二字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使用“中元節”這個詞彙指代的七月十五,其實是“地宮赦罪日”,而民間俗信中,這一天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而佛教的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

    其實中元節和盂蘭盆節本身沒有任何關係,只是都選在了七月十五這一天。只是同樣都是拜祭鬼魂的節日,慢慢的民眾就把他們當成一個節日來過了,這也才有了民間鬼節的說法。

  • 4 # 哈哈95128931

    中元節俗稱鬼節。既農曆七月十五這天要祭祀大地神。這與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古稱上元節)祭祀天官,農曆十月十五(古稱下元節)祭祀水神一脈相承,已經融入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滲透到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二千多年來,中國各族人民都要在清明節氣的前十天和後十天之內祭祀祖先,悼念英烈。中元節和清明節一樣,民間都是祭祖追遠,崇尚神靈。

    天津雖然建城只要六百多年。但是,四時八節,祭祀祖先從沒有怠慢。像正月初一的祭祖,清明節的祭掃,七月十五的燒紙,十月初一為先輩送寒衣,臘月二十三的祭灶,臘月二十八的上墳禮。

    現在已經把重點轉為清明節了。而且鼓勵市民不燒紙,不放鞭炮了。

  • 5 # 馬火蟻

    清明節其實主要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想逼介子推出來,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親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規定天下所有人家當天不準開火做飯,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中元節也稱鬼節,源於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開天眼在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發現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求教於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佛說盂蘭盆經》。按照指示,木蓮尊者與眾僧人於七月十五用玉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裡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孟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清明主要是祭掃,即為祖墳添土整修。中元節主要是供奉水果、齋食,放燈。

  • 6 # 中山吃喝玩樂

    1、中元節又叫“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其歷史應淵源於佛教,起源於佛教中“目連救母”的故事,中元節由佛教盂蘭盆會發展而來。

    2、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按陽曆來說,清明節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中元節跟清明節是有不同的。

    祭拜物件不同

    1、中元節:從古至今中元節祭拜物件,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2、清明節: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活動為掃墓。清明節是後人用來懷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大多數孝子賢孫都會到墳地、火化廠或骨灰庵施行祭拜儀式,以寄託對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紀念和緬懷之情。

    中元節習俗

    1、放河燈:中元夜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2、燒袱紙:意在寄錢給祖先亡靈,好讓他們在陰間有錢用,才能夠更好的保佑我們。

    3、祭祀土地:用新米祭供,燒香向祖先報告秋成,並把香枝插於地上,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4、放天燈:中元夜放天燈的目的是,一用天燈把黴運放出去,飛的越高越好。二是為在陰間準備飛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昇天的路。

    清明節習俗

    1、放風箏:放風箏是古人在清明節的傳統娛樂專案,為的是放走晦氣,消災解難。

    2、蹴鞠:古人在清明提倡進行體育活動。而蹴鞠也是古代人們清明節最喜愛的一種遊戲。

    3、盪鞦韆:民俗相傳,清明節盪鞦韆,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徵生活過得越美好。

    4、踏青:大約從唐代開始,清明節期間主要風俗是踏青,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描述的就是當時人們在清明節前後踏青的生動寫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歲兒童體重的正常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