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屹之

    多巴酚胺的作用吧。這個是生理上的原因,控制不了,我們能做的是儘量調節。亢奮自信時嘗試新的自己考慮了很久事情。頹廢時吃點甜的,讓自己沒那麼鬱悶,開心點。

  • 2 # CCWJ兮兮

    都是心裡因素和身邊人的影響,就如面對18如花似玉的女孩和風燭殘年的大媽,心情想法能一樣嗎?月薪百萬和月薪2000的心情能一樣嗎?反正我覺得不一樣

  • 3 # 使用者1230

    我一段時間特自信覺得自己美若天仙青春無敵,一段時間特別絕望不敢照鏡子感覺自己滿臉皺紋老態龍鍾時日無多我想我應該是更年期到了

  • 4 # 靈臺方寸山小郎中

    我們不妨來分析下這個普遍現象背後的原因。

    是什麼導致了我們做完計劃沒兩天就立馬洩氣呢?這涉及到一個概念,叫做“道德許可”。

    用《自控力》一書中作者的解釋就是說:當人做了好事情之後,就容易放縱自己做壞事情。

    比如,在很多人潛意識裡,擬定計劃下決心,就相當於自己在做一件“好事情”。

    你可能疑惑:我只是剛剛擬定計劃沒“做”呢呀,我怎麼可能覺得自己已經做了呢?

    這其實是一種被隱藏得很深的人性。

    你是沒做任何實際的事,但計劃給了你一個即將忍受痛苦、剋制自己本性的預期。

    你心底裡覺得自己本性是懶惰的,但未來的日子即將要“克服”懶惰,你就會提前放縱下自己。

    比如,你計劃從明天或後天起,每天學習八小時。緊接著你心底裡就會有個聲音對你說:啊,你馬上就要實施這麼艱苦且違心的工程啦,快休息休息。

    或者是:想象下等把計劃執行完,你會變成個很厲害的人呢。嗨,反正你註定成為很厲害的人了,早晚的事而已,那現在鬆一鬆沒關係。

    於是:每次“躊躇滿志”後,你都會掉進一個短期的懶散陷阱。並且特別心安理得,因為你把它當成了一種犧牲本我的應得獎勵。

    那為什麼過了段時間,你讀到一篇勵志文後,又能立馬猛醒呢?

    原因就在於,勵志文裡的一些案例故事,無形間戳破了你的心理誤區,讓你發現:原來自己沒做好事,只是在做應該的事。

    比如,某篇文章裡寫道:

    王健林每天早上4點起床。

    80多歲的李嘉誠,每天早上5點起床。

    百度Quattroporte李彥宏說他每天早上5點會被機會叫醒。

    籃球運動員科比發出了靈魂拷問:你見沒見過凌晨4點的洛杉磯?

    這時你覺悟了,振奮了。

    為什麼?

    因為以前做完計劃就犒賞自己的你,一直是覺得:我即將做一些違背本性,需要用力,值得感動涕零的大好事。這種想法激發了你的“道德許可”心理;

    而當旁人真真正正的“努力案例“擺到你眼前時,你猛然發現:原來這只是稀鬆平常的事,全世界的成功者都在努力。且他們也跟我一樣,都是正常人,那麼由此推得:原來努力和懶惰一樣,都是我的本性之一。

    如此,制定和執行計劃於你而言就不意味著什麼好事,而是你分內的事,順著本性的事,自然而然的事。

    所以準確來說,讀勵志文而熱血一陣子的你,其實不是受到了什麼激勵和迷惑,而是被拖拽回了正常心理。

    這個正常心理就是:懶惰,嚮往安逸的人,是你;但能自控,能自律,其實也是你。

    於是,你再次收拾心情,打馬上前去。

    可由於被之前的心理誤區影響得太深,你又是沒能堅持幾天,因為那種讀完勵志文而產生的正常心理不久就被你忘記。

    所以你才像中了魔咒一樣:

    定計劃——覺得自己即將”做好事“——覺得不是自己,預估自己即將逆本性、受委屈——開啟道德許可,提前獎勵——獎勵過度,懶散麻痺——看到他人真實的努力故事——發現制定與執行計劃只是正常的事——恢復清醒,努力——忘記——再次懶散麻痺。

    弄清楚原因,就方便對症下藥了。

    如何跳出這個怪圈呢?針對問題成因,有兩點建議:

    去道德化,發現自控的自己。

    你要充分意識到:我們人並不是只有衝動自我;我們還有自控自我。

    並不是嘴饞,吃了一塊蛋糕的那個才是你;吃完蛋糕去跑步的那個,其實也是你。

    人性不全是壞的元素,除了一點懶惰外,想努力且真的會執行,這也是人性之一。

    所以,定計劃沒什麼值得獎勵的、跑步也沒什麼可獎勵的、做題也沒什麼可獎勵的。你只是即將要做或正在做你本性上就願意的事,你只是在做你自己。

    如此一來,躊躇滿志和立志時的興奮完全可以打消了,更不必對執行階段產生即將遭罪受苦的心理預期——要知道這是一種道德化的錯覺,真相是:執行並不會讓你受苦,反倒偷懶會讓你痛苦不已,因為一味偷懶其實不是你的全部本性。

    恆久接觸真實,利用映象原理。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當你讀到他人努力的事實時,你會恢復清醒,擺脫道德化的誤區,進而發奮起來。

    但我們不可能每天都靠讀勵志文來激勵自己吧?有沒有什麼恆久一些的辦法呢?

    還真有,那就是:多跟勤奮的人在一起;多瞭解他們的真實資訊。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中有有一種映象神經元,它唯一的任務就是像照鏡子一樣反映他人的行為,然後讓你不自覺地去模仿。

    比如看人打哈欠你也想打,跟體重飆升的人在一塊生活你也漸漸變胖,都是映象神經元在發揮威力。

    我們可以將這個原理應用到正面上來,慢慢你會發現:

    多去泡圖書館自習室,你好像真的會變得更努力;

    多讓學霸帶著你學習,你在他身邊也會變得勤動筆;

    抱團前進、互相監督,且保證監督制度有效執行,你彷彿真的就”有了毅力“。

    以往我們都覺得這是所謂的”環境改變人“;其實更進一步講:這是在幫你走出”道德化“的誤區,讓你的潛意識看到人除了懶的另一種本性;讓你少了一點自我感動自我獎勵和誤判衍生出的矯情,進而收穫到本身就存在於你身體裡的,自控的自己。

    很多人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偶爾打一下雞血,三分鐘後繼續頹廢和喪。每天都想著征程是星辰大海,但都倒在了離出發只有一百米的地方。

    別瞎想了!瞎想能解決問題,這世界早就成烏托邦了,共產主義也不用我們去奮鬥了!

  • 5 # 鍾毓宜修

    一、變頹廢很簡單:

    在生活中想要搞廢一個人很簡單:一個安靜狹小的空間,一根網線,一個外賣電話,待著待著自己就頹廢了。所以有很多人安逸的時候就會感覺很頹廢,失去生活鬥志。

    這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花盆效應”,指的是人如果在舒適中待久了,就會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當你滿足現狀,不再提升自己時,你的成長和見識,將永遠停留在原地。

    二、變自信很簡單:

    生活中不要安於目前現狀,努力向前一步。

    1、改變自己的主觀世界:

    人如果處於辛苦、繁忙的勞動中,大腦必然沒有餘地去思考頹廢的事情。所以生活中努力讓自己找事做,把時間利用起來。

    2、提升自己的自律能力:

    我們要控制自己拒絕懶惰的誘惑、控制自己抵抗壓力的能力。沒事時,多逼迫自己去做點麻煩的事情,習慣了做事化繁為簡能提高自己挑戰能力、抗壓能力。

    3、多多參與社交活動:

    開啟心扉是走出自己世界大門的第一步,善於溝通交流你會發現世界很簡單,你願意去暢遊。生活中,網路社交、現實社交都特別簡單,多多參與進來,讓靈魂有處安放,讓激情澎湃起來。

    三、最後,自信與頹廢之間就差一個字“動”:

    努力讓自己動起來,走動走動,學習學習,思考思考,交流交流,只要你願意拒絕頹廢,明天總是美好的。要相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自信必將達到自己的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下賽季湖人隊的奪冠賠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