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遺忘的那些年31028367

    記得小時候,過年,從小年夜開始整個人都是興奮的,因為可以有鞭炮玩了、有玩具槍可以和村裡的人打仗了,有新衣服了穿了、有各種各樣的零食了、更重要的是有爸媽給的壓歲錢,親戚給的紅包了。

    不知道其他的地方有沒有這樣一句話,27、28殺雞鴨,29、30煎麻花,那時候的過年真的很喜慶,有年味,家家戶戶,都在忙、忙著打掃,忙著寫對聯,忙著做各種過年要吃的菜、和零食(以前的麻花,餈粑,瓜子,花生都是自己做好的,現在的人條件好了大多數人都是從街上買來的)。

    還記得那時大人們唯一允許孩子可以玩通宵的日子就是大年三十哪晚,不過只能待在自己家裡不讓出去。因為我們老家有一種儀式,就是從三十晚上有些人家裡從九點十點進行這種儀式,晚些的十二點左右開始,就是在自己家裡把門關上放鞭炮,大人們稱之為封財門(我想啊,就算有財神在你家,一卷這麼大的鞭炮放自己家裡關上門放,財神爺爺不也得嚇跑了),這時候大人們就不準孩子出門了,要玩只能在家裡,然後到了大年初一凌晨五六點左右,從家裡放鞭炮到門外,大人們稱之為開財門。

    這時候的我們就可以出去玩了,不過還不準直接就去別人家裡,只能在外面玩,放放鞭炮什麼的,不過從早上開始看到的任何長輩,只要是你認識的你都得叫人,跟他們拜年,除了親戚有紅包其他人是不會給的,但你也得叫人,然後早餐過後跟著爸媽第一個肯定是去爺爺奶奶家,這時候就開始收紅包了,這些親戚早已準備好紅包,那時收到的紅包爸媽,是不讓你拆開的,只能回家才能開啟,紅包錢不多,大多數都是20塊,大方的50,不像現在動不動就幾百幾百的給。

    從大年初一至初三,愛闖禍的我們,可以放心的玩,只要不是太過火,這三天爸媽是絕對不會揍你的,所以你就放心大膽開心的闖點小禍就是了,像什麼玩鞭炮把自己新衣服炸了幾個大洞什麼的,完全沒問題,這要是放在平時不把你揍的屁股開花,那就得膝蓋跪紅,現在想想那時候的孩子真抗揍,如果用以前的管教方式來揍現在孩子,搞不好隔三差五就得去醫院了打點滴了,說不定警察上門說你虐待兒童,扯遠了扯遠了。

  • 2 # 秋語嫣

    小時候過年是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吃餃子,從初一到初六就是拜年,走親戚,掙壓歲錢,年一直過到十五才算過完,再大點就盼望著一年一度的春晚,現在人到中年,對過年已經沒有什麼新鮮感了,該怎麼吃還怎麼吃,該怎麼穿還怎麼穿,完全不知道過年還有什麼新花樣,只是孩子可以放假休息一下,這算是過年唯一的理由吧。生活就是越簡單越快樂,真的不需要什麼儀式感。

  • 3 # 文瀛青椒

    大家感覺年味淡的主要原因是與童年的感覺對比,孩童時期的年充滿歡樂,沒有憂愁。現在感覺沒有年味的主要原因在於年紀慢慢增長,身邊的所有人都在為生活奔波,自然就沒有過年的欣喜了。不知回答可滿意。

  • 4 # 一夢憶浮生

    生活不易,壓力大,工作忙,網路的發展,人情的淡漠,年,也就只剩下年這個字了!

    過年過的是情,華人縱橫千里也要在春節回家為了什麼?為了那口豐盛的晚餐?不是的(=^^=)為的是情。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必然是是需要情來連線的。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這是紮根著華人血液裡特有的性格。

    過年過的是氣氛,一家人聚在一起,說說一年來的所見所聞,暢想一下未來,憧憬一下美好!

    然而,現今的中國,還是那個中國嗎?

    過年過的還是那個年嗎?

    都說時代在進步,我們不能固步自封,可我們連自己是誰都快不知道了(҂⌣̀_⌣́)

    不知道這是進步還是沉淪

  • 5 # JC一葉知秋

    人長大了

    想玩的想法少了

    正所謂童年無忌

    小的時候

    心裡只有玩

    過年一整年裡最熱鬧也是吃的最多一個節日

    關鍵還有紅包收

    我記得我小時候收的最大一個紅包是30塊

    那是小時候最開心的一件事

    最多一年是共收了200塊

    當時來講

    已經是足夠豐厚

    對於現在家境好的孩子來說

    現在低於100塊都不叫紅包

    對於家境貧困的人來說

    和父母團聚是他們最大的紅包

    以前過年總想著自己

    現在長大了

    過年想別人和其他事就很多了

    已經過了單純年齡

    來到了立家之年

    有句話說的好

    春節是17歲以下的孩子最開心的

    春節是20歲-25歲的人最想過的節

    春節是30歲以上的人最忙碌的一個節日

    春節是60歲以上的老人笑容最燦爛的一個節日

  • 6 # 上官聽海之

    對於我來說,農村的趕集,是人生最動人、最美麗、最舒心、最淳樸的情景之一,也註定是我這輩子難泯的情結。

    ——小時候,我家搬家二次,但都住在鎮上。第一個是南江縣下兩區(鎮),逢3、6、9趕集(我們川北叫“趕場”)。第二個巴中化成區(鎮),逢雙日子趕集(2、4、6、8、10)。無論哪個鎮,附近十村八鄉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賣點自家出產的糧食、蔬菜、雞蛋或手工物什件什麼的,買點油鹽醬醋或割點豬肉什麼的。家裡有小的(小孩),還得稱一斤半斤水果糖,都是不貴的。但那是大家都格外重視的。而我,只要逢集,就會心情愉悅,雖然我基本不會買什麼東西(沒錢),但真的莫名的高興。在集市的人群中,穿梭如魚;聽著叫賣叫買,討價還價的聲音,感覺說不出來的喜慶與歡快。有時藉口買筆,往爸爸要幾毛錢,買塊三角糕(糯米糕),或一截甘蔗,吃到嘴裡,那甜蜜的,似乎這世界沒什麼憂愁好顧慮的。

    ——長大後,越來越遠離了故鄉,父母也越來越老。集,成了陳年往事,成了生命中金貴而又奢侈的遇見。因為,我越來越感覺,童年、年少時的那些人、事、場景,都沉澱為一種不能割捨的情結。曾經熱鬧喧囂,曾經的人流,那些或善言巧語、或尖刻吝嗇、或幽默風趣、或木吶內向……他們在我的眼裡,都是那麼淳樸、可親。多想那時的“趕場”(趕集),可是我已經回不去了。現在的集,似乎早已沒有那時的味道了,沒那感覺了。也許,童年就是一次無法更替、嬋變的烙印……

    如果,現在能回去,再去趕場,也許我會買些農家自產的蔬菜、水果,絕不討價還價;會親切的和他們聊幾句,問他們住哪裡、身體好不好……

    別了,我的童年!別了,那些趕場的時光……

  • 7 # 清香木cc

    其實也就是現在生活好了想吃什麼隨時都可以買到,感覺對過年以就覺得就那麼回事,所以對過年也就不是那麼的奢望和重視了,有好多人對過年的需求也就是過年了好好放鬆下來休息幾天或是好好玩上幾天而已。

    想想七0年代時的過年,那個年代的過年早早的就感覺到了濃濃的年味了,那個時候一進入冬季人們就忙著做粑粑,做粽子、做餌塊、做米花做獅子糕,耶制臘肉做香腸,因為那個年代只有在過年了才會有這些東西,那時候我們這小縣城接近臘月家家門口都會掛上漂亮的燈籠,那個時候的燈籠一般都是手工自己做,家家都會有自己絕活,做出來的燈籠什麼形狀的都有,而且裡邊還有人物動物花鳥都是會動的,縣城街道主要路口都會用新鮮的松枝札成牌坊掛上燈籠,縣城裡一派喜氣洋洋濃濃的年味景象,那時過年不菅大人小孩總有一套新衣裳,沒新衣肯定被笑話了。

    到了大年初一縣城裡熱鬧非凡人流湧動,縣城主要街道都會有各種民間藝人的表演活動,我們那個時候最愛追遂著耍獅子的那個大頭娃娃嬉戲,那時淘氣會把鞭炮丟他身上或他旁邊搞得他怪象百出,這樣的吵吵嚷嚷熱鬧會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節高潮才會結束。

  • 8 # 鄉野真人

    是我們都成年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也常吃肉什麼的了,過去一年才吃一頓肉,過年才吃一頓肉餡餃子,所以過年平淡無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宗的麻婆豆腐是怎麼製作的,用的什麼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