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德儒商書院
-
2 # 味哎兒
近現代仿歐式研究歷史者,陷入狹窄處境內而不自知。
歐人都單種族立國,怎比中國眾種族各自結盟而成眾國式。
因而多種族各有個的“創世說”,這是中國傳說歷史飄忽不定,紛雜博亂的原因。
當有人整理時尋不到要領,而進行不下去。
歐洲一個奧林匹亞山就解決了一切,只不過佐以羅馬就成了。
而中國三皇就呈多元,五帝更增而不是減,漢人根如是,旁各其他族再摻和,則無數。
凡此等等呈:中原式,又引江右楚式,出土文物又添巴,紅山,良諸,稍安又越人出現。終歸入不了一。仿歐入困境。
上一切還沒涉其他少數民族。
而歷史僅記典形,一般不入冊藉,而僅記典形就是掛一漏萬的記述形式。
因此秦未必楚,應各有其源。
-
3 # 國病
這種想法無非是因為漢朝劉家是楚人,所以就這麼想了。然而事實是楚文化正因為漢朝而斷流了。
第一、楚漢爭霸時,劉邦依託的是中原人,項羽才是依託楚人。最後項羽失敗,劉邦並沒有按滅秦時的理想,重新分封,而是自己稱帝了。
漢朝施行分封與郡縣並制,劉邦稱帝。這樣就違背了楚人最初恢復楚國的願望。所以從這個層面看,劉邦並沒有基層楚國制度。
第二、由於劉邦背離了楚人願望,所以我們很容易發現,漢代其實是打擊楚文化的。比如那個著名的蚩尤圖,就是汙名化蚩尤的開始。
楚人的少司命、檮杌文化都沒有被繼承,一度也是重要文化的貓頭鷹(鴞)也沒落了。這些文化如果不是翻開歷史和研究深層文化,華人都很陌生了。楚人的偏髻髮型也沒有被繼承下來。
第三、泰國、寮國人保留著楚人的偏髻髮型,其實他們就是楚人的一支。後來的契丹人明顯發現與泰族有關係,基因都是O2a,契丹後裔達斡爾人甚至保留著潑水文化。這就說明潑水文化在楚人裡是存在的。這個文化依然沒有得以保留。當然也不是那些賣文化的學者們說的源自印度,因為達斡爾的潑水民俗說明了一切。
楚雖三戶,除了泰族O2a之外,還有苗瑤。他們也沒有融合進來,而是南遷了。苗瑤文化深層看與我們有關係,但與漢文化還是差別很大的。還有就是羌人和苗瑤融合的畲族,雖然與漢族很接近,有的也自稱是漢族,但也沒有完全融合進來。
漢族裡當然是有熟苗融入的,但比例不大。苗人與我們基因都是O3,但子型別有差別。因為漢族是北三苗後代。從這個角度說,漢族與楚人有同一個祖先,自然是有關係。周人滅殷也一定得到了同族的幫助。只是後來,周人搞等級制,楚人有些支系不願意,所以也就南遷了。
楚文化與漢文化有關聯,但不是一脈相承,保留下來的楚文化很有限。大概如印度人那樣的包頭文化算一個吧。這方面主要集中民間在的川人和湘人裡。
-
4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漢文化和楚文化是什麼關係?
先說什麼是漢文化吧?漢文化一般指漢族人民創造的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的總和,又稱為華夏文化。那麼楚人是漢族人嗎?
這裡我給大家說下漢族人是一個什麼概念,是怎麼形成的。
1.漢族的形成起始於夏商周楚越各民族相繼崛起的年代。最初在黃河流域洛河流域有夏民族。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后氏為核心有共同的血緣。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黃河中游的夏民族崛起之時,商部落也在山東半島過著流動生活,後來湯建國,“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最終崛起於黃河下游,這是商民族。而陝甘渭水上游的周部落繼之而起,在克商中建立周王朝,這是周民族。
繼他們之後,楚越兩族也在長江流域崛起,他們相對緩慢,所以被當時的北方各族稱為蠻。而江漢地區的人被稱為荊楚。所謂“維女荊楚”“居國南方”。後來,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奠定了開國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標誌。當然還有一個民族是越民族,那是分佈在江浙到兩廣或雲貴高原一帶,謂之百越。這是第一個階段。
2.華夏民族的融合。春秋到戰國,民族關係發生大變動大發展。夏商周楚越各族作為原生民族,出現了融合的趁勢。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間。再就是擴張到蠻夷戎狄之間。春秋時期,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晉獻公娶二女於戎。”犬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等等。一個新的民族誕生,華夏民族。華夏民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為主源,部分蠻戎狄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
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東北方的燕國,融合越來越深。而西北的秦國,本是犬戎的一支,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中心。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東以齊,西以秦,南以楚,北以趙燕,為四大支系。
3。大一統中形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崛起,秦始皇最終統一六國,他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統一貨幣,度量衡,行同倫,築長城,統一和穩定了華夏民族。
隨著秦的一統,其族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不過,秦很快滅亡。隨之而起的漢朝,國力強盛,於是外人就稱漢軍為漢兵,使節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歷史就從這裡開始,有了漢族。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呂振羽也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以後,便開始叫漢族。這是第三個階段。
4.漢民族的發展。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標誌。漢族在漢朝人口有5千萬人口。到宋代達到1億。到了清代道光年間增至4億多。在這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漢族繼續擴大。如北方的匈奴,鮮卑,烏桓,氐,羌,入主中原,而漢人也南遷,再有契丹、党項、女真,最後都被漢族同化,成為漢族的一部分。這是第四個階段。
那麼大家看,這算是一脈相承嗎?嚴格的說,如果說最初的華夏文化從夏文化是正根的話,那麼這不算是一脈相承。但是,漢文化那是各族共同締造的,他們都是漢民族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起初階段,中華民族文明經歷了一個由匯聚到輻射的過程,是滿天星斗。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脈相承的。
回覆列表
關於漢文化和先秦楚文化是否一脈相承?說一脈相承是不確切的。
漢文化實際上是先秦各種文化的大融合,而楚文化只不過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楚文化,從時間上來講,是南方諸侯大國——楚國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從空間來看,隨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不斷拓展而向廣大地區擴散的。楚文化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和神話色彩,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歌好舞。
楚文化的誕生和發展是在江漢地區,屬於長江中游。在戰國後期,楚國的西界向東移,政治和文化中心也移到了長江下游地區。逐漸影響到東部近海鄒魯吳越一線,這一代也逐漸成為了楚文化的天下。
其中,秦漢之間的代表人物,都表現出了鮮明的楚文化色彩;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可見他的政治旗幟依然是“楚”;劉邦曾受西楚霸王項羽之封,雖然打敗了項羽,但並不忌諱“楚”。
西漢就是在這樣的濃厚的楚文化氛圍中建立的,可以說,漢初文化的特點,是楚文化基本特點的表現。但漢文化並非等同於楚文化,漢文化並不是對任何一種文化的簡單複製,它是在文化上全方位吸納和楊棄後的更新和創造。其中就包括了秦文化和楚文化的繼承和改造。
漢文化是全新的綜合性的,它更為開放,更具兼融性,內容也更為豐富,氣魄也更為宏大。例如:漢文化繼承了秦文化的“秦制”、也繼承了楚文化的“神話色彩”,漢武帝重鬼神等;
所以說,漢文化與先秦楚文化並非一脈相承,而是漢文化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