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丫影視

    前兩天去電影院看了狗十三,看完之後發現這部電影當中有很多小伏筆,再結合豆瓣上的影評跟大家說一下我對於這部電影的想法。

    狗十三 = 狗13 = 狗B"。網友們解讀的角度讓我很驚異,我真的沒想到竟然可以這樣理解這個題目。但確實也有道理,因為導演就是表達出他對社會中男尊女卑現象的態度。如果的確是這樣的話,那我還是很佩服這個人的,膽子太大了。

    看完電影之後,我在思考如果電影當中傳遞的價值觀是正確的,那麼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自己。因為很多場景在我看來都習以為常,但靜下心細細斟酌的時候,就會發現問題。

    我覺得這也是好電影的魅力所在,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並且引導大家反思,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值得九分。

    說了那麼多,最後總結一下自己的想法。教育是一個大問題,而父母的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 2 # 阿土198

    提前看了《狗十三》梗概,然後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以為自己看完會特別難過,或是爆哭,沒想到只有一場戲抹了眼淚,是在最後,再回首想起,長大的李玩坐在副駕上問爸爸,你和媽媽當初是怎麼認識的啊,瞬間爸爸的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淌了幾個來回,邊說自己不是個好爸爸,邊一手捂住李玩的眼睛怕女兒看到自己的懦弱無能。電影圍繞成長過程中與父母、家庭、社會的關係,講述主角李玩逐漸成長或者說妥協的故事,源自生活足夠真實,但略顯片面,一方面如果成長中只有這些灰暗的東西,那未免也太戲劇化了。另一方面,父母也是人,也會犯錯,也有可能不懂得如何去愛,如果因為這些就對生命中必須的經歷持消極態度,那隻能說還沒成長到位。

    這部電影我覺得可以拍得更好,還有導演用了那麼多恐怖電影的音效是不是有點過了?比如不要所有場景的配樂都非常陰暗驚悚。剛開始和愛因斯坦的那段就可以表現純粹的開心啊,有對比會更好,不然兩個小時就一直很壓抑很壓抑。有些地方可以用下隱喻,比如在場景的選擇上,一些小物件上可不可以有象徵意義。然後小細節上,李玩為什麼睡覺還要穿牛仔褲,她撈麵的時候麵條都弄到鍋外頭了,一個女初中生為什麼好多大晚上在外面跑的情節,李玩絕大多數都在大叫大鬧,讓我覺得她有點輕微暴躁,我可能有點細節控強迫症。

    單純對電影情節的話,每個人總有一些是誰都沒說吧,好也好壞也罷,過去的事情沒有過去,但是可以逃避,至少不去想,那些事也不會輕易就記起來。生而為人很抱歉,但既已為人便無法重新開局了,曾希望自己在理解別人的時候能同樣受到理解,最終自己只能努力去理解別人的不理解。成長是什麼,可能是心智的成熟吧,也可能是本我的泯滅吧,那麼本我又是什麼呢,可能是很多很多年前自己還有權利去做遙不可及的夢的那顆初心吧。很怕很怕,怕自己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只為賭一個氣,我們什麼時候能活得像自己呢,可能再也沒辦法了,成長這東西沒有回頭路。

    我對電影一直淚點挺低的,這部戲看完覺得陰冷,壓抑,無奈。這是源於過於真實的不健康的中國家庭造就出的冷漠產物就在我自己身上,所以同理心氾濫但是同情心給不了。爺爺奶奶是愛她的,但是更愛弟弟這是事實;爸爸也有自己的苦衷和無奈,但是他的的確確是忽視並自以為是的方式愛著女兒。成長環境造就了李玩開始的偏執和所謂的不懂事。她有很多疑問,為什麼大人要用一個謊言去掩蓋另一個謊言,為什麼為了息事寧人就要逼他承認不是自己的狗,為什麼漠視其他生命,為什麼弟弟可以不道歉,還有偽善。

    最後她放棄了掙扎,麻木地接受了現狀,安安靜靜地,也不敢認回自己心心念唸的狗,因為懂得自己保護不了它。所以她問,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電影裡沒有回答,這群自己都沒活明白徒長年紀和皺紋的人,在社會的揉捏裡面尋著上一輩的方式,浮躁的把悲哀延續下去,並叫之為孝順和傳承。印象最深的是李玩吃狗肉那段,鏡頭拍攝得很平靜,卻讓人腦充血般感到憤怒。看完《狗十三》不得不想到,中國式父母給孩子灌輸的打一個巴掌給一個甜棗,不知不覺都由純真變得偽善,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父母總覺得為你好是真的為你好,從來沒有想過孩子想要的是什麼,然後不知不覺變成另一個複製品,一個看似懂事的一個孩子,看完給我的感覺除了壓抑還是壓抑。

    人在擁有了父母這一身份之後,還會記得年少時父母的愛所帶來的那份無奈嗎?也有渴望被理解的時刻,爭吵中曾吐露的心聲,卻因為那句為你好破碎飄散墜落到無盡中,成了無謂的抗爭。我們是有血緣關係的最親密的人,卻也是這份關係成為了我無法擺脫的羈絆。懂事,感覺太標準化的一個詞語,不喜歡,卻又一直被它左右著。沒有一瞬間長大的人,只有被委屈填滿而被迫成熟的孩子。不相同卻相似的幾個片段,不合理出現的一絲欣慰又慶幸的心理。哦,原來大家都這樣,還好。

  • 3 # 格林斯徐

    《狗十三》是藏滿了刀子的電影,曹保平把所有鋒利的問題都偽裝在生活影像淺白的水下,只等時機到了,抽乾池水,把跳入池塘的人割得遍體鱗傷——就像片名,你會意識到“狗十三—狗13—狗B”的惡俗調侃,本來以為這是片安全的池水,放心地一個猛子紮下去後傻了眼。

    李玩的角色設定特別有趣,物理極好,英語極差。 設定裡藏著一層隱喻:物理的世界,是法則清晰的少年空間,沒長大的李玩就能搞懂。語言的世界,是語義複雜的成年人境界,長大了的李玩才能搞懂。

    沒長大的李玩,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你們丟了狗,還不找”,就是不對的。李玩很快意識到,自己的抗爭除了會導致自己一個人哭之外毫無用處,世界就是這麼冰冷運轉的:你會為了狗不惜押上一切,但抱歉,別人不一定會。

    她開始成長了,以成年人語義中“懂事”的標準。隱喻的本質就是曹保平的刀子:每個人都在跟所有人對抗、妥協、融合後被同化,我模糊成了我們。以後的成長,不過是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 4 # 天天播放廳

    《狗十三》講述的是一個十三歲少女李玩的成長經歷,李玩因為父母離婚,從小便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後來父親再婚,她的生活也發生了變化。

    電影中,李玩有一條金毛,取名為愛因斯坦,後來走丟了,大人們又找來一條金毛,告訴她“這就是愛因斯坦”,在大人們虛偽的敷衍中,她體會到了成長的疼痛。後來,第二條愛因斯坦因為咬傷弟弟,被送到了狗肉店,李玩徹底明白了,如果自己不聽話,將會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所以她努力活成了大人們期望的樣子。

    當最後她看見那條丟失的愛因斯坦時,沒有激動,沒有興奮,有的是恐懼,她說:“我剛才好不容易,害怕它認出我,向我撲過來,幸好沒有。”她已經成長為了一個“大人”,已經不再需要愛因斯坦了。而當她看見弟弟練習滑冰不斷摔倒時,露出了不明的微笑,或許她是想到了曾經的自己,知道弟弟也會走她曾走過的路,一個一個的複製下去,成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露出的那個微笑,不是幸災樂禍,而是諷刺,諷刺這個世界連一個小孩子都不放過,諷刺自己變成了最不想變成的樣子。

  • 5 # 徹夜懂你

    感覺就像把自己放在大螢幕上,放大你的生活細節。似乎中國式的父母被放在大銀幕上並被公開判刑。

    中國父母非常愛孩子,但他們也很努力,但他們完全使用錯誤的地方。對孩子的話充耳不聞,忽視孩子的心,教孩子學飲酒,學會騙孩子,欺騙孩子,對孩子大吼大叫,對孩子純潔的愛踐踏。

    父母真的很愛孩子,但這句話的主題從來就不是孩子。愛,這是什麼?

  • 6 # 小的雷影視

    電影《狗十三》講述一個被成長的故事,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時刻不是自願的,只是大人世界裡的配合,被告知你長大就會懂了。電影呈現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情緒敏感的少女有了一隻寵物狗寄託情感與憂愁,但隨著狗的丟失,李玩從“任性”到“懂事”,用無數妥協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可是這成長的代價,太苦,太傷人。

  • 7 # 蔡見駿

    一部失之膚淺的作品,既然是青春傷痕類作品,尚沒有拒了呂樂早期作品《十三棵泡桐》來得真實,也沒有《左耳》那麼硬朗,該片主題神散,很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孩子喜歡玩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