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風景線
-
2 # 靈魂的香氣
做好自己吧。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做怎樣的自己;我們無力改變他們,但是可以影響他們。
電影《哈佛女孩》,女主角的父母酗酒、吸毒,但是她卻選擇了發奮讀書,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最終考進世界一流的大學---哈佛大學。
父母總是吵架,父親完全不靠譜。這樣的父母,帶給你的只是痛苦、不安,甚至憤怒,這樣的家庭缺乏溫暖,沒有安定,更談不上幸福。
按常理,不幸的家庭造就不幸的孩子。因為沒有來自父母的關愛、教育,沒有和諧幸福的家庭,這樣的孩子一般沒有良好的性格,難以擁有健康的心理。
一種表現可能是膽怯,自卑,畏畏縮縮,不敢與人正常交往,說話吞吞吐吐,做事難以專注,心中充滿恐慌。
另一種可能正好相反,脾氣暴躁,驕橫,誰也不怕,特別容易與人發生衝突,並以暴力解決。
當然,我們可以有第三選擇,也就是說,既不做一個畏畏縮縮膽小如鼠的自卑者,也不做一個脾氣火爆,蠻橫無理,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而要做出第3種選擇,就是努力克服父母的負面影響,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得有自己的目標。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比如說成為一個心理學領域的專家,用心理學剖析父母的心理,解析他們吵架背後的原因,瞭解他們行為背後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療愈自己,如此不堪的父母帶來的心理創傷需要一輩子的療愈。
接下來就是朝著目標去奮鬥,把大的目標分解、揉碎,5年目標,兩年規劃,細碎到每天的行動清單。比如你還是一箇中學生,首先要把文化課學好,讓自己擁有良好的文化基礎,有能力考上好的大學,學習喜歡的專業,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當你不受他們的影響(完全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堅定的朝著自己的目標行動,表現出意志堅定,有控制力,你的行為一定能夠影響到你的父母,他們也會慢慢停止吵架,而去思考,他們也會慢慢學習掌控自己的言行,當兩人之間有摩擦有矛盾時,可能會想著如何進行良好的溝通,而不是用吵架。
這是理想的自己,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來支撐。當然,任何目標都不會隨隨便便就能夠實現,但是隻要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總會一點點的積累收穫,慢慢的成長,最終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最壞的結果就是父母永遠不進步,永遠在吵鬧,你也不要成為他們那樣,而是努力活成自己心中的樣子。
-
3 # 如果還有明天yr
少年時代努力學習;長大之後認真工作;結婚之後不與父母同住,善待伴侶孩子;父母衰老後送頤養院,費用不足部分主動貼補;百年歸山公墓安葬;清明祭辰紙錢祭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4 # 汝果稀飯
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溫馨而和睦的家,擁有一個像英雄一樣守護家與家人的父親,擁有一個溫柔賢德的母親,但這一切,感覺非常遙遠,彷彿與我們的生活格格不入。其實這是這個才是最真實的社會,只有你想通了,就不會像現在那樣糾結了。
1、成年養家的生活不僅僅是享受,更多的是付出,只是這些付出,往往讓年輕一代的人覺得理所當然。
早上為你準備早餐,為你洗衣服和鞋子,還要為你準備午飯和晚餐,只是想讓你覺得有一個家的感覺,這就是母親。寧願自己做多一些功夫,也要把一切鎖事包下來。可能為了改善生活,還出去工作,這樣看起來,和父親相比,就顯得格外積極、勤奮、努力,本該由父親做的事情,都給母親做了,但由心疼母親。
2、長期支撐生活的支出是基本固定的,一個家庭需要做的事情也是基本固定的,只是這些活由誰來做。
分工不當,就會形成兩極分化。當成為夫妻一那一天開始,負擔就不單單再是以前的一天三頓,開始有孩子、有家庭、有各種各樣的人情世故需要處理,使原本簡單的生活,不再簡單。但人為了生存,可以使自己能夠抗過去,這就是成長。但成長的背後,必須經歷種種困難,使人身心疲憊,但又不得不堅持。
3、長期的重複性工作,身體得不到恰當的休息,天天面對熟悉到再也不能熟悉的面孔,內心得不到理解,這樣的家庭,就會出現爭吵。其實每個家庭多多少少有點摩擦,只是化解摩擦的方式不一樣而已。爭吵沒有輸贏,只會讓家看得不像家而已。其實每個人都瞭解對方的性格,也知道怎麼樣做才會讓微不足道的事情得已解決,但就是不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因為覺得有理,而這個理,恰恰只是個人觀點而已,但這個“理”,對方不接受時,就會形成觀點不一樣,爭吵就是這樣來的。
4、就如同你所說,父親不靠譜一樣,怎麼樣才算是靠譜?不也將自己所認知的“道理”,套上了父親的頭上,覺得父親不合理,就是不靠譜。
空出來的角色,總需要人去補上去,一個人能幹一個家庭的活嗎,其實也可以。這個角色,可以是父親,也可以是母親,同樣,也可以是孩子。一個家庭,爭吵是避免不了的,只是需要一個角色去化解,我也不能夠說,作為孩子的你不靠譜吧?只能夠說,沒有一個角色去化解這個家的因果。一個家庭的事情,是需要一個家庭的人一起去解決,至於誰做得多,誰做得少,這已經不再重要了。
5、每個人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自己做的事情,會覺得十分重要,別人做的事情,會覺得理所當然,這就是以自己為中心的錯覺。
母親就一定要做家務,父親就一定要去工作嗎,只是這個社會的常態而已,只是社會經過了那麼多年,得出來的事實,大家都按照這樣的習慣去做。一個溫馨的家庭,是不需要分工,因為靈活的人,會讓孤燥無味的鎖事變得有趣。父親幫助母親,母親幫助父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但往往都不是如此,覺得自己付出得多,而收穫得少,長期下去,就會有爭吵。
所以,在想通了原因後,我們該如何做,才是最重要的。
1、對付出的人給予肯定。
通常,讚美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就如同,在被老師誇讚時,你有可能樂了一整天,在被領導誇讚時,工作也特別積極。有時候,不能一味地享受著勞動成果,同時給予別人肯定,會讓事情變得簡單和充滿活力。
2、對做得不夠好的事情,也不要急於改正,包容也十分重要。
一個人的性格,到了22歲已經是固定的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小事情提出來,可以會改好一點,但不要試途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如果因為小事情,就要去改變父親的性格,那個不是你的父親,而是別人的父親。包容不等於縱容,可以讓家裡的人做某件事情,讓他做事情而不需要將事情做得很好,這叫包容。啥事情都不做,叫縱容。
3、勇於承擔責任。
既然成為事實,就很難去改變,但至少,我們可以變改自己。看著父母爭吵,看著父親不靠譜,而自己不做任何事情去解決,去化解,這個父親的所作所為有什麼不一樣呢。既然問題出來了,那就想辦法去解決。至於解決的辦法,根據不同人的性格,去採取不一樣的措施。沒有人會在一生中一直成功,所以,多點去嘗試。同樣,也沒有解不開的因果,如果你足夠努力,那一定能幫助父母和好,同樣可以讓你這個不靠譜的父親變得靠譜。
4、接受父母的不足。
你性格再如何,做事再怎樣,父母都可以接受你。那反過來呢?人無完人,接受自己認為接受不了的事情,也是一種成長。接受他們的不完美,接受他們的爭吵,接受他們的一切,這樣的家庭才是和諧的。最難得的事情,就是看著是缺陷,就是覺得很美好。
-
5 # 使用者7539775769116
其實孩子教育上在八十年代大多父親都不太管,那時候獨生子女,但男人帶孩子還是會有人嘲笑的。所以我們單位都是女人帶孩子,這個需要對孩子極大的愛,關注孩子的每個成長細節,儘可能多的鼓勵也儘可能多的要求,付出就有回報。
回覆列表
這屬於母親多年來給慣下來的臭毛病!如此下去,不是子女不孝順就是分幫結派。對隔輩之人起不到什麼好的教育環境和榜樣,適當讓他吃點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