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晉國大夫亂政的前奏,他們只是暫時沒有瓜分晉國的野心和實力而已,按照慣例,這樣的君王從來是作為傀儡的存在,但十四歲的姬周顯然不這麼想。
面對集體施壓的大夫們,姬週三言兩語就擊破了一群大人們的心理防線,順利執掌了晉國的大權。
僅僅初中生的年紀,卻是堪與晉文公並肩的中興之主。在位時重用呂相、士魴、魏頡、趙武等人,懲亂任賢,整頓內政,晉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絳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處融洽。聯宋納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將晉國霸業推至巔峰。學者全祖望的《鮚崎亭集外編》將晉悼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一。
▲姬周的成績,還在這幾位之上
終晉悼公朝,晉國鎮齊、懾秦、疲楚,天下不能與之爭衡。
古人說“三十而立”,可惜姬周這樣的英雄人物卻倒在了門檻上,公元前558年姬周去世,年僅29歲。
之所以用“年中早夭”的“悼”作為諡號,並非是大夫們的詆譭,大家都是衷心擁戴這位傑出的晉侯。“悼”不但是尊諡,而且充滿了惋惜的情感,與他分享這個諡號的諸侯還有楚國支援吳起變法,卻英年早逝的楚悼王。二位都帶著臣民的惋惜突然離場,春秋也因此改變了走向,不然哪還有秦國什麼事情呢?
姬周很清晰的知道,晉國不光有“表裡山河”的地緣格局,更有著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人文基礎,終春秋一世,能夠與晉國分庭抗禮者唯有南方的楚國而已,而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晉國壓著楚國打,後來走向強大的齊秦不過是他們的小弟而已。
既然沒有真正的外部威脅,那肯定內部會出么蛾子,自從晉獻公“不蓄公子”之後,晉國的政治一直被卿大夫群體所掌控,公族相對式微,這就是晉國最大的隱患。
悼公即位首日,即責厲公之難,逐不臣者七人,碟殺程滑。自此,厲公朝的餘孽基本被先後肅清,順應民意。隨後三郤、胥童出缺,八卿重組,既肯定欒、荀、韓、範舊貴族的利益,又提拔呂相(即魏相,相食採於呂)、彘魴(即士魴,魴食採於彘)、令狐頡(即魏頡,頡食採於令狐)、趙武。
厲公自取滅亡,導致晉侯與公室關係極度緊張,公族已禁不起更大的風波。為挽回公族衰敗的頹勢,晉悼公一改獻公“不蓄公子”之國策,並大力提升公族地位,強化公族力量。
韓厥與晉同宗,且忠於國,培植韓氏以補郤氏之缺勢在必行。此外,悼公肯定欒氏,並非姑息養奸,而是設身處地為保衛晉宗殫精竭慮,他以宗廟之大宗主自居,收韓、欒、祁、羊舌之眾,以身作則引導、指揮、教化他的家族。
很快公族勢力恢復了過來,作亂的欒書很快“失蹤”,欒黶為卿。悼公硬將韓厥(就是趙氏孤兒的那一位)扶為正卿,摁住荀偃原職待定,穩重嚴謹的韓厥很快成為了晉國的中流砥柱。
悼公留下遺囑:楊肸為太傅行司徒事,祁奚、韓襄、欒盈、範鞅為公族大夫,公族大夫逐步被“公族化”。
晉國並沒有馬上走向衰敗,嗣位的公子彪是為晉平公,荀偃相之。晉國敗楚於湛阪、圍齊於臨淄;士匄索重幣於諸華,錮欒氏於清丘。十年後,趙武相晉,整肅朝綱,晉華人才儲備在悼公死後達到鼎盛。
可惜河山如故事全非,當趙武去世之後,平公殆政,粉飾太平,高臥虎傂,傾聽金石之樂,當虎傂之宮奏起靡靡之樂,這亡國之音在絳都奏響。“戎馬不駕、卿無軍行”,荷國之重的韓宣子偷樑換柱、制國之法的範獻子(即士鞅、範鞅,鞅諡獻子)竊國養家造成“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叔向空悲切:“此晉之季世”。
悼公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用其長而避其短,然閱人無數,終百密一疏:韓厥的兒子韓起籍以其高超的偽裝假以君子之名瞞天過海、欺世盜名,甚至瞞過了見多識廣的父親韓厥。韓宣子假公濟私,不僅葬送了悼公霸業,更將國之社稷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當世人幡然醒悟,韓氏已富可敵國。
靡廢的公族,再度抬頭的侈卿。晉宗失其鹿而六卿共逐之,晉國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霸權政治走向衰亡。以晉侯代替天子,以晉國取代周室的“類幕府”封建制軍政體系雛形初具即不幸流產。
二十年應該是一個保守的數字,至少可以讓晉悼公有條不紊地推行他未盡的事業,雖然不能統一天下,卻未嘗不能打造全新的政治格局。
第一,晉國可避免被瓜分。說姬周並沒能料到自己壽元將盡,只能將身後事情草草安排,趙武雖然還算賢能,畢竟過於刻板,不能協調各方關係。倘若再多二十年的壓制,卿族勢力勢必將進一步縮水直至喪失翻盤的可能,不至於出現鳩佔鵲巢的場面。
▲鄭國的臣服
第二,楚國可能退出江漢平原。鄭國用攻擊宋國的極端方式找來了晉國帶領的諸侯聯軍,當時東方的吳國已經相當強大,楚國拒絕救援,鄭國藉機徹底投向晉國。這一事件也意味著楚國暫時退出了爭霸中原的行列,而姬周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必然是楚國的江漢平原,這裡曾經是姬姓小國們的地盤,楚國未必能夠堅守二十年。
第三,秦國將喪失屌絲逆襲的可能。如果晉國奪回河西,秦國將體現回到解放前,而不用等到戰國時吳起的出手。秦國後來之所以能夠擊敗魏國,更多在於合縱連橫的外交手段,而非國力使然,倘若晉國還在,積弱的秦國只能徒呼奈何,哪怕商鞅和張儀一起上也無濟於事。
第四,改朝換代或者一種類似“類幕府”封建制軍政體系可能出現(劃重點)。
姬周是個很有想法的人,對於式微而身份敏感的周天子,他無心學齊桓、晉文去討要、接受天子冊封;更無意如楚莊、夫差爭取九鼎、百牢徒招敵視。他的套路是:不聞不問,法制上尊重,禮制上僭越;形式上擁護,政治上孤立;道義上認同,經濟上制約。
在邢丘之盟中,悼公正式確立列國朝聘之禮,同時取消諸侯對天子的朝貢義務,此後諸侯不朝天子被合法化。晉國成為新的領導中心,堂而皇之索要重賦,稍不如意,即被斥為不庭。晉悼公充實府庫,極具削減王室的收入,加速了天子威權的衰落。
如此一來,周王室僅有的相對獨立政治地位也蕩然無存,公元前6世紀末,王室財政赤字嚴重,矛盾激化,內亂不迭,至戰國時,更是窮困潦倒,債臺高築。
各國貴族皆知悼公之心,連王室亦深感危機,所缺的不過是天子的名號和眾人的推戴。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悼公病重,推戴之事匆匆擱置,左傳的“君子”硬說是悼公忤逆,上天降罪。其實無論悼公是否會以晉代周,都屬大逆;所謂“尊王”,不過空言自欺欺人,“攘夷”也只是發動戰爭的藉口。
如果再活二十年,筆者認為晉國尚且不具備令諸侯臣服並改朝換代的絕對實力,但一種將王室視作傀儡,完全有“將軍”擺佈的“幕府制度”有可能誕生。或許在上世紀末我們都還活在周朝也未可知。
春秋舞臺上的傑出人物何其之多,卻從未姬周這樣的理想、信念、藍圖和手段,這是一位跨時代的政治家,春秋的規則和蠢蠢欲動的階級逆襲在他眼中如同兒戲,相比春秋的慢節奏,他更像一個超然於時代的大英雄。
也正因為此,他的英年早逝更像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其實我們的歷史中有著太多的不小心和心痛,但這並不值得惋惜,所有的歷史和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我們既然能夠在磕磕絆絆中一路走到了現在,也必然能夠繼往開來再現曾經的榮光。
這是晉國大夫亂政的前奏,他們只是暫時沒有瓜分晉國的野心和實力而已,按照慣例,這樣的君王從來是作為傀儡的存在,但十四歲的姬周顯然不這麼想。
大夫逆於清原,周子曰:「孤始願不及此。雖及此,豈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從,將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從君,神之所福也。」對曰:「群臣之願也,敢不唯命是聽。」庚午,盟而入,館於伯子同氏。--《左傳·成公十八年》面對集體施壓的大夫們,姬週三言兩語就擊破了一群大人們的心理防線,順利執掌了晉國的大權。
僅僅初中生的年紀,卻是堪與晉文公並肩的中興之主。在位時重用呂相、士魴、魏頡、趙武等人,懲亂任賢,整頓內政,晉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絳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處融洽。聯宋納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將晉國霸業推至巔峰。學者全祖望的《鮚崎亭集外編》將晉悼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一。
▲姬周的成績,還在這幾位之上
終晉悼公朝,晉國鎮齊、懾秦、疲楚,天下不能與之爭衡。
古人說“三十而立”,可惜姬周這樣的英雄人物卻倒在了門檻上,公元前558年姬周去世,年僅29歲。
之所以用“年中早夭”的“悼”作為諡號,並非是大夫們的詆譭,大家都是衷心擁戴這位傑出的晉侯。“悼”不但是尊諡,而且充滿了惋惜的情感,與他分享這個諡號的諸侯還有楚國支援吳起變法,卻英年早逝的楚悼王。二位都帶著臣民的惋惜突然離場,春秋也因此改變了走向,不然哪還有秦國什麼事情呢?
從晉悼公對內部的整頓姬周很清晰的知道,晉國不光有“表裡山河”的地緣格局,更有著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人文基礎,終春秋一世,能夠與晉國分庭抗禮者唯有南方的楚國而已,而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晉國壓著楚國打,後來走向強大的齊秦不過是他們的小弟而已。
既然沒有真正的外部威脅,那肯定內部會出么蛾子,自從晉獻公“不蓄公子”之後,晉國的政治一直被卿大夫群體所掌控,公族相對式微,這就是晉國最大的隱患。
悼公即位首日,即責厲公之難,逐不臣者七人,碟殺程滑。自此,厲公朝的餘孽基本被先後肅清,順應民意。隨後三郤、胥童出缺,八卿重組,既肯定欒、荀、韓、範舊貴族的利益,又提拔呂相(即魏相,相食採於呂)、彘魴(即士魴,魴食採於彘)、令狐頡(即魏頡,頡食採於令狐)、趙武。
厲公自取滅亡,導致晉侯與公室關係極度緊張,公族已禁不起更大的風波。為挽回公族衰敗的頹勢,晉悼公一改獻公“不蓄公子”之國策,並大力提升公族地位,強化公族力量。
韓厥與晉同宗,且忠於國,培植韓氏以補郤氏之缺勢在必行。此外,悼公肯定欒氏,並非姑息養奸,而是設身處地為保衛晉宗殫精竭慮,他以宗廟之大宗主自居,收韓、欒、祁、羊舌之眾,以身作則引導、指揮、教化他的家族。
很快公族勢力恢復了過來,作亂的欒書很快“失蹤”,欒黶為卿。悼公硬將韓厥(就是趙氏孤兒的那一位)扶為正卿,摁住荀偃原職待定,穩重嚴謹的韓厥很快成為了晉國的中流砥柱。
晉悼公去世對晉國意味著什麼?悼公留下遺囑:楊肸為太傅行司徒事,祁奚、韓襄、欒盈、範鞅為公族大夫,公族大夫逐步被“公族化”。
晉國並沒有馬上走向衰敗,嗣位的公子彪是為晉平公,荀偃相之。晉國敗楚於湛阪、圍齊於臨淄;士匄索重幣於諸華,錮欒氏於清丘。十年後,趙武相晉,整肅朝綱,晉華人才儲備在悼公死後達到鼎盛。
可惜河山如故事全非,當趙武去世之後,平公殆政,粉飾太平,高臥虎傂,傾聽金石之樂,當虎傂之宮奏起靡靡之樂,這亡國之音在絳都奏響。“戎馬不駕、卿無軍行”,荷國之重的韓宣子偷樑換柱、制國之法的範獻子(即士鞅、範鞅,鞅諡獻子)竊國養家造成“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叔向空悲切:“此晉之季世”。
悼公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用其長而避其短,然閱人無數,終百密一疏:韓厥的兒子韓起籍以其高超的偽裝假以君子之名瞞天過海、欺世盜名,甚至瞞過了見多識廣的父親韓厥。韓宣子假公濟私,不僅葬送了悼公霸業,更將國之社稷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當世人幡然醒悟,韓氏已富可敵國。
靡廢的公族,再度抬頭的侈卿。晉宗失其鹿而六卿共逐之,晉國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霸權政治走向衰亡。以晉侯代替天子,以晉國取代周室的“類幕府”封建制軍政體系雛形初具即不幸流產。
再多二十年,晉國當如何二十年應該是一個保守的數字,至少可以讓晉悼公有條不紊地推行他未盡的事業,雖然不能統一天下,卻未嘗不能打造全新的政治格局。
第一,晉國可避免被瓜分。說姬周並沒能料到自己壽元將盡,只能將身後事情草草安排,趙武雖然還算賢能,畢竟過於刻板,不能協調各方關係。倘若再多二十年的壓制,卿族勢力勢必將進一步縮水直至喪失翻盤的可能,不至於出現鳩佔鵲巢的場面。
▲鄭國的臣服
第二,楚國可能退出江漢平原。鄭國用攻擊宋國的極端方式找來了晉國帶領的諸侯聯軍,當時東方的吳國已經相當強大,楚國拒絕救援,鄭國藉機徹底投向晉國。這一事件也意味著楚國暫時退出了爭霸中原的行列,而姬周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必然是楚國的江漢平原,這裡曾經是姬姓小國們的地盤,楚國未必能夠堅守二十年。
第三,秦國將喪失屌絲逆襲的可能。如果晉國奪回河西,秦國將體現回到解放前,而不用等到戰國時吳起的出手。秦國後來之所以能夠擊敗魏國,更多在於合縱連橫的外交手段,而非國力使然,倘若晉國還在,積弱的秦國只能徒呼奈何,哪怕商鞅和張儀一起上也無濟於事。
第四,改朝換代或者一種類似“類幕府”封建制軍政體系可能出現(劃重點)。
姬周是個很有想法的人,對於式微而身份敏感的周天子,他無心學齊桓、晉文去討要、接受天子冊封;更無意如楚莊、夫差爭取九鼎、百牢徒招敵視。他的套路是:不聞不問,法制上尊重,禮制上僭越;形式上擁護,政治上孤立;道義上認同,經濟上制約。
在邢丘之盟中,悼公正式確立列國朝聘之禮,同時取消諸侯對天子的朝貢義務,此後諸侯不朝天子被合法化。晉國成為新的領導中心,堂而皇之索要重賦,稍不如意,即被斥為不庭。晉悼公充實府庫,極具削減王室的收入,加速了天子威權的衰落。
如此一來,周王室僅有的相對獨立政治地位也蕩然無存,公元前6世紀末,王室財政赤字嚴重,矛盾激化,內亂不迭,至戰國時,更是窮困潦倒,債臺高築。
各國貴族皆知悼公之心,連王室亦深感危機,所缺的不過是天子的名號和眾人的推戴。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悼公病重,推戴之事匆匆擱置,左傳的“君子”硬說是悼公忤逆,上天降罪。其實無論悼公是否會以晉代周,都屬大逆;所謂“尊王”,不過空言自欺欺人,“攘夷”也只是發動戰爭的藉口。
如果再活二十年,筆者認為晉國尚且不具備令諸侯臣服並改朝換代的絕對實力,但一種將王室視作傀儡,完全有“將軍”擺佈的“幕府制度”有可能誕生。或許在上世紀末我們都還活在周朝也未可知。
結語:歷史從不接受“如果”春秋舞臺上的傑出人物何其之多,卻從未姬周這樣的理想、信念、藍圖和手段,這是一位跨時代的政治家,春秋的規則和蠢蠢欲動的階級逆襲在他眼中如同兒戲,相比春秋的慢節奏,他更像一個超然於時代的大英雄。
也正因為此,他的英年早逝更像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其實我們的歷史中有著太多的不小心和心痛,但這並不值得惋惜,所有的歷史和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我們既然能夠在磕磕絆絆中一路走到了現在,也必然能夠繼往開來再現曾經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