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雲南人小方

    在當代新技術革命逐步由匯入期向拓展期過度的歷史時期,世界主要國家都把培育新興產業作為佔領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重要途徑,紛紛出臺了各具特點的發展規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之一,要求“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支援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資訊科技、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階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但從現實國情來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市場需求不足、體制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制約因素。由此決定了政府必須充分發揮職能,引導扶植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明確技術方向,做好產業選擇和產業佈局工作 明確技術方向,做好產業選擇和產業佈局工作實質就是發展什麼產業以及產業的空間分佈問題。一般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於新興技術產業化發展的潛在形態,其經濟效應、市場前景並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撐產業的核心技術系統是否具有先導性、戰略性,是否有推廣應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因此,產業選擇的正確與否就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前提。如果產業方向選擇錯誤,不僅要貽誤發展時機,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沒有認識到個人電腦的市場潛力,把資訊產業的戰略重點放在大型電腦的研製和開發上,導致錯失以資訊科技革命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機遇。中國各地產業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生產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就帶來一個什麼地方發展什麼產業最為合適的問題。但是從近年來各地的發展戰略來看,產業選擇同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現象已經初現端倪,既有可能引發各自為戰、兄弟鬩牆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未來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政府必須把選擇產業、佈局產業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職責。在產業選擇方面,各級政府要以敏銳的世界眼光和科學的戰略思維深入把握國際技術研發動態、產業發展趨勢,嚴格按照是否有穩定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是否有很強的產業帶動效應等基本原則,在尊重市場選擇、充分吸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取捨。在產業佈局方面,則要綜合分析不同地區的客觀實際,明確不同地區的長遠功能定位,圍繞各地的產業基礎、要素聚集能力科學規劃產業佈局,形成重點突出、產業互補、優勢明顯、定位明確的產業發展格局。 拓展市場空間,做好市場引導與培育工作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空間就是該產業產品的消費容量和消費前景。“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一項產業的催生與壯大與該項產業的市場收益密切相關,而只有產業具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時收益才可能發生,新的產業分工才能確立。中國一些先進適用技術之所以並沒有發展成為成熟的產業形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形成足夠的市場空間。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很大程度並非是國內需求升級引起的內源推動型產業升級,而主要是國際市場競爭誘發下政府推動型產業跨越,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承擔起新興產業市場拓展的責任。培育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既需要增強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替代性,還需要全社會消費觀念的更新。增強新興產業的替代性,政府要著力彌補產業化初期規模優勢尚未顯現、產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針對新興產業的消費補貼力度,降低進入市場的價格門檻,形成相對於傳統產品的價格優勢。更新社會消費觀念,必須強化輿論引導,加強對新興產業的普及宣傳工作,提高公眾對新興產業的理性認知,培養使用新興產品的消費習慣。 完善科技創新路徑,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由技術創新催生、技術應用支撐的新型產業部門。原有技術的深入創新和新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新技術的快速產業化是新興產業產生髮展的基礎。是否具備科學的技術創新路徑則是能夠提高綜合研究開發能力的決定因素。從創新方式來看,技術創新路徑可以分為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兩種方式;從創新主體來看,技術創新路徑可以分為企業主體型創新與國家主導型創新。綜合世界科技創新規律和中國實際情況,要形成以自主創新為主、引進技術為輔,政府主導下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路徑。中國必須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資源,在立足於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同類先進技術。必須明確的一點是,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據新興產業的技術制高點,必須把完善科技創新路徑的最終落腳點放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同時要分類別、分層次地開展國際技術合作。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投入風險比較大、研發週期長、學科領域廣,單純依靠企業很難完成。而且企業往往會因對傳統技術的依賴和大量沉澱成本的拖累而不願意主動研究新技術、採用新技術。因此,必須提高政府在核心技術創新方面的責任。要在提高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積極性的同時,加大各級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研究領域的研發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政府主導基礎性研究,企業致力應用性研究,政企協調、產學研結合的多元創新主體。與此同時,政府要著力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平臺建設,引導風險投資資金、金融資金、民間資金進入新興產業領域,積極推進先進科研成果進入實體形態,提高科技成果向產業應用轉換的速度。 健全體制機制,形成有利於新興產業培育的有效模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著體制和機制的障礙,幾乎每一個領域都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很明顯的體制和機制障礙,比如汽車的准入問題、新藥的審批問題、生物製藥進入醫保目錄問題、風電上網問題等等,這已經成為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點和突破口。”政府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規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執行規律,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改革完善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要引導生產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在產業發展的執行機制上,政府作用要協調配合好市場機制,形成市場選擇與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機制。市場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只有政府與市場有效結合起來,各安其位,才能為新興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執行機制。政府要尊重市場規律,捕捉市場動態,放寬准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式,為各種資本進入新興產業領域掃除體制機制性障礙,為新興產業進入市場打造通暢的無障礙通道。在產業發展的調控機制上,政府要充分發揮好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的作用,形成“兩手抓、兩手硬”的產業調整控制機制。政府要擇機頒佈有利於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鼓勵性政策法規,形成普惠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經濟主體的政策支援體系。充分運用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等經濟手段,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轉移,鼓勵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結合。不斷形成新興產業發展的保護性體制機制,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嚴格新興產業技術標準,保障創新者收益。針對各地一哄而上、盲目發展,借發展新興產業之名行“跑馬圈地”之實的行為,要未雨綢繆,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強引導、加大督察,避免產生新的產業同構、產能過剩等“負外部性”效應。

  • 2 # 綠森特山野菜合作社

    第一,要有一個有能力的帶頭人,可以成立一個合作社,動員大家一起做某件特色產業。

    第二,選擇適合當地市場的特色產業

    第三,加大宣傳力度,增加曝光率,獲得口碑。

    第四,做出自己的品牌,得到消費者的認知。

    第五,做的特色產業不可單一,也不可太多隻要可以在自己的管理能力之中就可以。

    第六,讓在合作社裡的社員得到收益,經常開會研討專案發展。

    其實想壯大特色產業不難,只要用心去對待,每件事其實想想挺簡單。加油吧,一起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的學習水平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決定性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