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之煜
-
2 # 西門不帶刀
謀士,給人第一感覺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文質彬彬,手拿鵝毛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那種。
魏國的荀彧,郭嘉;吳國的張昭,魯肅;蜀國的諸葛亮法正,龐統之流。都是字面上的謀士。
少校今天所說的這位謀士,他更多是以武將的形象來示人的。一生忠義,兩袖清風,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既有謀略,又有一顆天下為公計程車子之心。他叫趙雲。
提起趙雲,我們腦中浮現的就是:大戰長坂坡,百萬軍中七進七出,殺得曹軍大將50餘員。兩次救少主。一生對劉備忠心耿耿,以至於劉備在臨死時將家眷託付給趙雲。
但我們都忽略了趙雲的謀略之功。趙雲一生給劉備提過兩個建議:一個建議,劉備聽了,讓劉家做了50年的皇帝。另外一個建議,劉備沒聽。最後劉備損兵折將,大敗於夷陵之戰,搞得劉備慘兮兮的白帝城託孤。今天咱們就詳細說一下趙雲這兩個建議。
1.劉備取得益州後,大封功臣。拿著劉璋父子幾十年攢下來的家底,毫無顧忌的來收買人心。但是分給關於一個人的,就有黃金500斤,白銀1000斤,錢5000萬。眾人其樂融融,皆呼劉備聖明。
這時趙雲第一次跟劉備提建議,趙雲的觀點是:“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趙雲一番話,把劉備說服了,劉備聽從了趙雲的建議,穩坐益州蜀漢江山50年。
2.劉備稱帝后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傾全國之兵,準備討伐東吳。其實劉備的真正心思是:為了報孫權奪回荊州之仇。
對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此舉不對,但誰也不敢去提建議,包括諸葛亮。唯獨趙雲敢向劉備說真話。
這是趙雲第二次向劉備提建議。趙雲的觀點是:曹操才是國賊,孫權並不是。 蜀國要做的是不跟東吳為敵,而是應先滅掉曹魏,只要曹魏被滅,東吳孫權定然會對蜀漢俯首稱臣
這一次建議劉備沒聽進去,導致了夷陵之戰大敗。10萬蜀國精銳被屠殺的乾乾淨淨。國力一下子退回到了解放前。劉備死後諸葛亮不得不用五六年的時間來休養生息,恢復國力。
什麼叫謀?眼光能看到幾十年後的發展,才叫謀。
什麼叫士?能有一顆天下為公計程車子心,才叫士。
趙雲趙子龍一生忠義,又能不避權貴,不以領導喜好為出發點,一切建議出於公心,這才是真正的大謀士。
-
3 # 關東俠客
三國時期是人材輩出的時代,魏,蜀,吳三方陣營聚集了大批謀士,羽扇綸巾,指點江山,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為後人留下豐富多采的故事和奇計妙策,成為後世軍事,商業領域裡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三國眾多謀士中最懷才不遇,最悲摧,最被低估的謀土非沮授莫屬。
沮授少有大志,擅於謀略。他是和諸葛亮,荀彧一個級別的戰略性人才,可惜他懷才下遇,先投冀州韓馥,和袁紹,腹有良謀確不被採用,最後死於曹軍之手。沮授生於亂世,先在冀州韓馥手下為謀士,主張自立自強,反對迎立袁紹,韓馥沒有采用沮授諫議。袁紹取得冀州之後,沮授認為袁家四世三公,有號召力。袁紹是天下豪傑,竭盡全力輔佐他,替袁紹分析天下大勢,袁紹重用沮授為監軍,奮威將軍,幾年時間掃平各路軍閥,佔冀,並,幽,青四州之地,統一河北威鎮天下。
沮授是戰略家,在公元194年時就勸袁紹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假如袁紹採納這個計策,後來歷史或許會改寫,大概沒曹操什麼事情了,結果袁紹不聽這個諫議,次年,曹操用彧之計迎立漢獻帝,以皇帝命令號令天下諸候,取得政治上主動權。袁紹打算攻打許昌時,沮授提出三年疲操之策,在正面戰場採守勢以逸待勞,然後出偏師騷擾曹軍後方,三年之後曹操可不戰自潰,袁紹沒有采用這個計策,這時,郭圖進讒言說沮授有異志,袁紹把沮授監軍職責分成三個都督,削弱了沮授權利,然後提精兵十萬,騎兵一萬進攻官渡。
這個時侯,沮授又主張分兵進攻,以便作戰不利時進退有續,袁紹自恃兵多將廣沒有采納這個計策。沮授認為顏良是個一勇之夫,不可獨立帶兵。袁紹這時己對沮授有了戒心,什麼意見都不採納,結果顏良被斬,袁軍士氣低落。以後,沮授的建議全部被袁紹打入冷宮,袁軍最後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八百人逃回河北。
官渡之戰(公元200年),曹操以少勝多取得戰略全勝。沮授成為俘虜,沮授和曹操有舊交情,卻不肯投降,後來在密謀逃跑時被殺死。曹操非常惋惜地說:"孤旱相得,天下不足慮。”沮授有經天緯地之才,可惜沒有遇到明主,滿腹才能沒有機會施展,看來選擇一個英明神武的老闆非常重要。
回覆列表
三國可謂武將如林謀士如雨的時代,最精彩的就是各場戰鬥,猛將勇猛作戰,或攻城掠地,或守城死戰,或埋伏作戰,或疑兵牽制。而在各場戰鬥開始之前,過程中或者結束,謀士的作用就在這時展露。從東漢末年開始袁紹手下謀臣沮授就在官渡前期告誡袁紹,分析袁曹之間的差異,可惜袁紹不聽舉沮授死忠袁氏,曹操劉備孫權都是因為謀臣的建議,從而鼎足中原,如果真的要說的話,最被人忽略的應該是曹操手下謀士劉曄了。
劉曄本為漢室後裔,可是他為人看清形式,沒有維護漢室,而是真正地尋訪名主以他的才能輔佐名主,安定天下,而不像某些沽名釣譽之徒,以恢復漢室之名,但是做的都是分裂天下的行為。
劉曄對戰場上的形式能夠做出分析,並且能提出十分正確的建議,但是良好的建議也需要十分精明的主公才能真正實現價值,劉曄起先跟劉勳在江淮,但是劉勳中孫策之計,被孫策騙得連地盤都沒有了,一起投靠曹操,而劉曄在曹操那裡展露自身才華。平定廬江山賊,用出先禮後兵的戰鬥方針。攻打張魯結果撤軍途中曹軍誤入張魯兵營,劉曄看準時機直接讓夏侯惇等大將率軍來了一波混水摸魚,不過結果很好。對於敵人劉曄也是十分了解,關羽戰死曹魏只有劉曄一人認為劉備會出兵攻打東吳。對於孫權劉曄也能瞭解到,東吳向曹魏稱臣是孫權緩兵之計。
雖然劉曄表現得很強大,但是也有時候他的建議沒人聽而這兩次建議本來可以改變三國的結局或者提早結束三國。一,曹操拿下漢中後正是劉備拿下益州,劉曄分析劉備同室操戈,本來說幫助劉璋卻直接反客為主,益州肯定混亂,讓曹操及時出兵,劉備只能敗亡。但曹操不聽,根據推測應該是曹操後方又出現問題,但是應該很快穩定下來,而正巧這個時候有投降曹操的人,雖然不知這是誘敵之計還是真的,但劉曄認為拿下益州最好的時機過去了。
第二次更是有可能讓三國亂世直接結束,就是劉備東征,劉曄建議趁著劉備東征,跟劉備合圍東吳,三個勢力中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而且東吳的地理環境有長江天險,不能硬攻拿下,所以跟劉備合圍東吳,滅了東吳就拿下江南的地方,到時候曹魏的版圖就是把蜀漢包圍,等軍隊修整好,北方雍涼可出兵五路,東方以江淮向西,蜀漢必然滅亡,那個時候估計就沒什麼三國的事,司馬懿的事了。
這第一次曹操不聽應該是後方有問題,我們知道自從曹操向權力進一步,後方就越來越不穩,這也是曹操在後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這一次劉曄還想的過去,但是劉備東征,合圍東吳,曹丕卻以東吳以稱臣合圍不義,沒有采納。
我想劉曄那個時候心死了,劉曄後期變得逢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的性格,可能是他發現由於他的身份特殊,他是被人信任加提防著。最終這種逢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的把戲被人揭穿,連皇帝也不信任他最終鬱鬱而終。劉曄雖然跟程昱郭嘉董昭蔣濟併為一傳,除郭嘉早逝,官職不高程昱董昭蔣濟都為上卿官員,只有劉曄是侍中,雖然也是皇帝身邊近臣,可是卻一直沒有展現才華的時候。可以說劉曄是最被人低估的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