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一直覺得在那樣一種情況下,人類選擇留下種子是正確的。因為這樣引爆木星的結果也有可能是把地球沖毀,也有可能地球流浪失敗,人類可能真的就滅絕了。
10
回覆列表
  • 1 # 電影獵奇社

    劉培強的選擇之所以能讓聯合政府批准,一個原因是因為政府人員都在地球上,他們肯定也想爭取一線生機。

    另一個原因就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如果失去地球,那麼領航者號裡的人、受精卵以及文明能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即是不考慮被高等文明撿到的可能性,領航者號自身也沒有生存能力。

    首先這個要結合一下原著背景,為什麼會一定要帶地球走?

    原著中,當時探測到的最近的行星——在850光年外,做飛船要17萬年。以當時的人類科技,沒有任何可能製造一個堅持那麼長時間的生態系統,所以才會選擇自帶一顆行星去找最近的一顆恆星,這隻需要2500年。

    同理,既然領航者號不可能維持17萬年的生態系統航行到那顆行星,那麼裡面的人自然也不可能存活,攜帶的基因也不可能儲存完好。所以領航者號的真正作用是作為地球的墓碑,而最有價值的部分則是記錄了地球所有知識和文化的圖書館。

    假設領航者號飄著飄著被某個高等文明撿到了,他們又正好讀懂了地球的文明,把人類又再造出來...其實也就是祈禱能遇到上帝。

    所以說,劉培強選擇釋放掉領航者號的圖書館部分,只開著推進器部分爭取地球的一線生機,本質上沒有違背“火種計劃”,聯合政府才會批准劉培強的做法。

    說到這裡,雖然電影裡沒有明說,其實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為什麼宇航員家屬不用抽籤就能進地下城。

  • 2 # 八月樓閣

    也許這就是沒能給兩全其美而有點傷感。當吳京最後開啟休眠倉的時候,就知道吳京會撞上木星,如果這裡能飛船自動撞擊木星,吳京也沒事,那就更加完美了,流浪地球我是二刷,二次多給這段感動了。電影真的很好看。對的起票價。

  • 3 # 理想主義符號

    我認為沒問題。

    火種計劃即便實施,能保證可以飛到半人馬座麼?以地球的速度,還要2500年,一艘生態系統很弱,對能源依賴很強的飛船需要多久?可以說一點希望都沒有。

  • 4 # 於小小

    劉培強的選擇是所有的華人都會做出的選擇,因為他在影片中說過一句話:沒有人的文明是毫無意義的,這是劉培強的是世界觀,也是所有華人的世界觀。

    所有的好萊塢的拯救地球的電影都是個人英雄主義,美國隊長是,超人也是。而是我們國家則不同,我們國家是整個華夏民族的英雄主義。這一點在《流浪地球》表現的淋漓盡致!

    先說劉培強,他本來已經完成了他在領航者號上的所有工作,他可以返回地球了,即便是遭遇地球將要被木星提前捕獲的變故,他還是可以進休眠倉最大限度的保持體力的。他可以等待莫斯啟動“火種計劃”,可是他沒有,他選擇了逃出休眠倉,來和地球上的人共同面對接下來的不可知的未來。

    還記得聯合政府做的最後一次全球廣播:

    這是聯合政府全球最後一次廣播的一部分,但是從這一部分我們就可以讀懂,聯合政府已經放棄了地球!當地球撞擊木星後,莫斯就啟動火種計劃,領航者號將帶領提前準備好的所有地球文明的印跡,像“諾亞方舟”一樣去尋找新的適合人類文明的星球。但是,聯合政府不會想到,領航者號上僅有的30噸燃料能用多久呢?匱乏的物資能支撐宇航員們生存多久呢?

    最後即便是領航者號找到了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誰來把這些地球文明的“種子”孵化出來呢?如果是外星人,他們有孵化的技術,也願意幫忙,那麼這些在外星人眼裡的“外星人”以何種方式生存在別人的星球呢……

    所以,與其面對這些不可知,倒不如拼一把,犧牲攜帶有地球文明“種子”的領航者號,用它的30噸燃料點燃木星,使地球逃離木星的撞擊。這樣或許人類還會有獲取新生的希望,而希望是他們那個年代比鑽石還要珍貴的東西!

    世上從來沒有救世主,能拯救地球的從來只有我們自己,而且我們也堅信人定勝天,只要有人,就有希望,所以劉培強的選擇是對的!《流浪地球》這部影片也是非常值得走進電影院的!

  • 5 # 高達

    電影中將這個問題明確的定義為:這是一個感性對抗理性的問題。

    感性與理性的選擇,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對錯,就好比在婚姻上,義無反顧的選擇愛情,和理性思考選擇麵包,究竟哪個是對的……

    其實吧……這個問題也很好回答,究竟是救活全人類,還是留下人類的種子,只要解答一個問題:對於人類來說,全人類需要哪種結果?

    如果留下人類的種子,違背了全人類的意志,那麼他就是錯的。如果全人類都不想活了,只想要延續火種,那麼引爆木星就是錯的。

    透過觀看整部電影,我覺得那個聯邦老大 個人的意志,就是代表了全人類的感性的一面,他希望人類自己能夠活下來,相信希望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莫斯(以及聯邦決策)代表了理性,他們希望人類在宇宙中永遠存在,哪怕是一個種子。

    其實在任何一部災難電影中,都在詮釋著人類“自私的一面”,單純的自私,想要自己活下去,讓自己的孩子活下去,而從來不是寄希望於一個“種子”。

    流浪地球影片中,也能看出人類對生存的渴望,比如最後莫斯說地球沒救了,大家各回各家 各找各媽吧,但人們還是選擇回頭,完成引爆木星的最後生機。

    最後,如果地球真的要流浪了,那麼我也會選擇“自私”的讓自己和孩子活下去,而不是什麼種子。如果全人類都是這樣想的,那麼這就是一件正確的事情。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諾亞方舟”的故事,而流浪地球的種子就是諾亞方舟的再現,也許大家都根深蒂固了,覺得方舟是正確的,但前提是,諾亞一人已經無力拯救世界,他只能選擇造舟。

    而流浪地球,是存在一絲希望的

  • 6 # 多維觀世界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種子計劃是什麼?種子計劃是採集地球眾多植物種子、微生物冷凍體、哺乳動物受精卵、生物物種基因,還有人類數千年文明歷史文化民俗宗教記錄,人類各個門類科技成果知識彙總。首先它是流浪地球計劃的一部分,誰都知道流浪地球計劃本身,艱難和危險,經歷兩千五百年的流浪生涯,到達目的地比鄰星系時,地球人類數量可能剩不下多少了,數量極少的人口如何繁衍就是個問題。另外,動植物數量肯定幾乎完全滅絕了,人類靠什麼生存?地球上任何地方都隨時可能被損毀,這些種子和知識記錄放在哪裡都不保險。那時人們就可以從太空站獲取動植物種子受精卵來重新改造地球,人類也可以藉此避免近親繁殖,更好地繁衍發展。還有如果那裡有現成的適宜行星,還可以利用這些種子進行改造。

    種子計劃的另一用處,便是在地球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由太空站獨自流浪太空。但靠太空站是不能獨自航行到比鄰星的,原因就是燃料儲備不夠。太空站的燃料來自地球,在航行過程中需要經常從地球運送燃料以及日常消費的各種資源。劉培強最後說太空站裡還有三十萬噸燃料,這點燃料儲備是不可能到達比鄰星系的。另外,太空站的宇航員也是不斷由地球上新航天員替代的。沒有地球,所有宇航員都活不了多久。因為當時人們的生態迴圈系統堅持不了很長時間,這個小說中明確說了。沒有地球太空站的能源也堅持不了多久,所以莫斯才要求以最低能耗工作。所以最後這個空間站會因為失去能源供應而失去動力,長期在太空中飄蕩。即使能夠堅持到最後比鄰星系,宇航員都死了,拿什麼復活人類以及這些動植物。而更大可能是到不了比鄰星系就能源耗盡,這個太空站在太空中慣性航行,只保持內部物種及資訊的安全。這就是一個人類的墓碑了,或許幾千萬年後,有其他文明路過,能夠發現它。但那也是作為標本研究而已,最多復活一兩個研究一下。沒有文明會將整個人類文明完全復活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人類發現一個這樣的文明遺蹟,會把它完全復活嗎?誰會給自己找麻煩呢?

    這樣,吳京的決定以及當時人類政府的選擇就很容易理解了。沒有人的文明不是文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斷奶喝哪個嬰兒配方奶粉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