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愛好者畫影
-
2 # 觀汗青
出自史記,垓下之戰,楚漢相爭,項羽被圍,張良派人唱楚哥,瓦解項羽軍心。因為項羽主力是楚地的子弟兵。垓下之戰其實面積很大從靈璧一直打到固鎮,追到定遠
-
3 # NameD奇
出自史記,楚霸王項羽與劉邦交戰,被劉邦圍困。因項羽的軍隊多數都是楚華人,劉邦讓楚軍的俘虜和楚國的劉邦軍唱楚國的歌來瓦解項羽軍隊的軍心。最後項羽落敗、霸王別姬、自刎烏江。
-
4 # 許多謙0768
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在現在我們用它來形容遭受到了全方位的攻擊或逼迫的環境,使自己致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是: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這事發生在公元220年的楚漢爭霸時,在劉邦和項羽的垓下之戰的最後時刻,圍困項羽軍隊的漢軍,讓士兵們一起唱起了楚國的民謠,項羽及他的部下在聽到周圍響起了楚國的民歌,以為楚人已都被劉邦收服,軍心大亂,楚霸王項羽信心已失,最後僅剩的800餘士兵突圍至了烏江邊,此時項羽想起了當初的雄心壯志,再面對這樣的窘境,感到英雄末路,心如死灰,遂自刎而死。
這個典故流傳下來已成為我們經常運用的成語之一,如在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中“在這四面楚歌裡,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如果要是行差踏錯,就很有可能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
5 # 史無止境
“四面楚歌”是哪位將軍的傑作?
四面楚歌是漢朝大將韓信指揮的對西楚的垓下之戰中最經典的一環。
韓信是古代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他先後被封為齊王、楚王、上大將軍,最後成為了淮陰侯。他在關鍵的時刻製造了四面楚歌的局勢,幫助劉邦建立了大業。
公元前206年五月,為了能夠幫助劉邦打下天下,韓信派人修復劉邦進入漢中時燒燬的棧道,用這個辦法迷惑雍王章邯,而他自己卻率軍悄悄出了漢中,打敗了章邯軍,一舉拿下了關中地區,使劉邦可以迴歸三秦。
公元前205年二月,韓信帶兵出函谷關,開始進攻洛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邛等項羽所屬的封國,紛紛投降。隨後,韓信便與齊趙聯合共謀擊楚。劉邦在彭城打了敗仗,齊、趙、魏等重新倒戈向楚。同年八月,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國,最後俘獲魏王豹。
公元前204年九月,韓信又開始攻打與,活捉代相夏說,收復了代郡。接著,韓信又先後打敗了燕和齊國。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國軍隊和劉邦的軍在垓下展開決戰。劉邦任命韓信為主將,統一指揮漢朝的各路大軍。
項羽指揮10萬楚軍,楚漢兩軍開始正面的發動了戰爭。韓信採用側翼攻擊戰法,命令漢軍中軍稍稍退後,避開楚軍銳鋒,儲存實力,而將兩翼展開,實行側擊,然後再令中軍推進,簡單的一個戰略部署就形成了合圍。但韓信並沒有急於進攻。
到了晚上,韓信令漢軍在四面八方唱起楚歌,最終使楚軍喪失鬥志,漢軍一舉將他們殲滅在下。 正是由於韓信所造成的“四面楚歌”的局勢令楚軍及他們的主帥都失去了再戰的勇氣,因此漢軍才一舉將楚軍打敗,為漢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功績。
-
6 # 悅讀史書
“四面楚歌”這樣的典故出自何處?還有哪些類似的成語?
“四面楚歌”,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於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記》。藉以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除“四面楚歌”外,還有“十面埋伏”、“腹背受敵”等相類似的成語典故。下面重點學習“四面楚歌”這個歷史故事。
公元前202年,決定楚國命運的大戰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持續數年的楚漢之爭戰局發生很大變化,漢王劉邦在張良和陳平的建議下,命令韓信、彭超等大將會師乘勝夾擊楚軍。不久,項羽全軍被劉邦包圍在垓下 (今安徽靈壁縣境)。當時,楚軍人馬已經不多,糧食也已吃完了。為了進一步瓦解楚軍的鬥志,劉邦把士兵中會唱楚歌的人都集中到陣地前沿,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四面唱起楚歌。楚軍士兵聽到從四面傳來的歌聲後,士氣大減,思鄉厭戰,再無鬥志,在陣陣的楚歌聲中,很多人鼓譟而去。
歌聲越唱越響,傳到項羽帳中,項羽不由得大吃一驚,禁不住喃喃自語:“難道漢軍已經把楚國的地盤全拿下來了嗎?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麼多呢?”風雲一時的英雄再也睡不著覺了。他翻身起坐,命令隨從置酒帳中,借酒澆愁。他心裡象塞上了一團亂麻,煩亂到了極點,一邊慢慢地飲著苦酒,一邊回憶著自己起義以來的戎馬生涯。想到曾幾何時,自己還是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霸王,而今卻淪落到如此下場。回首過往不禁感慨萬千,面對現狀似乎無路可走,眼淚也止不住地流了下來。他想:“我北戰南征,拼殺一生,難道就這樣完了嗎?不行!我得突破重圍,重整旗鼓,報仇雪恨!如果蒼天不睜眼,突圍不成,也決不做劉邦的階下囚!”
下定突圍決心之後,他把自己最寵愛的美人虞姬叫到身邊,還有一匹青白色的烏騅駿馬,做最後深情道別,心裡滋味無法言表,如刀絞一般疼痛。於是,他對著心愛的虞姬和烏騅寶馬引吭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聽著項羽悲壯慷慨的歌聲,虞姬的心也碎了,她洎如雨下,強止住抽泣,和了項羽一首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項羽不停地唱著,虞姬跟著一塊兒唱。他們一唱一和,接連唱了幾遍,悲傷的淚水把衣襟都打溼了。陪在身邊的侍人也都泣不成聲,淚水漣漣,不忍抬頭來看他們。出發的時間到了,項羽毅然揮淚上馬,帶著部下800壯士捨命拼殺,終於衝出重圍,但最終只有傷兵28人,其他全部戰死。項羽逃到烏江邊,面對後面追兵和眼前濤濤江水,項羽萬分沮喪,心如死灰,深感愧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楚漢之爭,看似強大的項羽最終垓下兵敗,而本來弱小的劉邦卻取得了戰爭的決定性勝利,開始獨攬天下。
這一成語典故源出《史記·項羽本記》。其中記載項羽垓下被圍的原文中,記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之語。後來,人們從中引出了“四面楚歌”這一成語,用以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它告誡我們要腳踏實地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即使遇到大事難事走到逆境,也要挺直腰桿堅強挺住,樂觀面對,因為挺過艱難困苦便是晴天。
回覆列表
四面楚歌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詞彙,但是如果說出自何處很多人還不知道。其實它是出自於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戰爭中的一次典故。
在歷史上項羽和劉邦之間的爭鬥是非常激烈的,雙方都想成為王。在經歷了鴻門宴之後的二人都已經到達了一種白熱化的階段了。
而此時經歷了長期的持久戰讓大家都非常疲倦了。於是二人便約定和解,從此各在自己的領域發展。
當時扣留在項羽軍中劉邦的家人也被送回了劉邦那裡,於是二人便解散了陣營準備各自回到自己的領地。
這個時候劉邦的下屬便提議此時正是偷襲項羽的好時機,當時的劉邦也採取了這樣的措施。在項羽返回楚地的時候,在後面偷襲。
當時的項羽絕對沒有想到劉邦會派軍隊來偷襲他,在沒有完全準備的項羽自然被漢軍給團團包圍了。在此期間的項羽還是在堅持的,畢竟身經百戰也不是吃素的。
直到有一日晚上,項羽在四面的漢軍陣營中聽到傳來了楚歌。要知道項羽是楚華人,對於自己家鄉楚地計程車兵都投奔了漢軍心中已經絕望了。
四面楚歌的典故也真是出自於此,在漢軍的包圍下的項羽讓自己的愛姬虞姬陪自己喝了最後一次酒後,選擇突破重圍後自殺。
一代豪傑西楚霸王就此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在人生中總會可能出現四面楚歌的情況,但是更重要的是逃避不是解決一切問題。哪怕是君子報仇十年都不晚,面對困境更要勇於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