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燈影夜明安樂塔

    為何晉楚城濮未開戰, 已可預言晉軍勝券在握, 這樣的斷言是否空穴來風。誠然不是, 因為戰前兩國的種種跡象已表明孰勝孰敗, 所以我們在探究晉國獲勝原因的同時也可以揭示戰爭的成敗規律。我們可以從交戰雙方以下四個方面的對照, 揭示晉國必勝之因。

    兩國的內部關係

    晉國君臣相得, 通心協力。在是否援宋、如何對待子玉苛求等重大問題上, 晉文公是虛懷若谷, 傾聽各方面意見, 制定對策, 保證重大決策上不出半點差錯, 並以“能以德政”高漲士氣。與晉軍上下團結、同舟共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楚軍內部摩擦嚴重, 互相掣肘。在是否與晉軍交戰的問題上, 楚王採取“允當則歸, 知難而退”。子玉則請戰“願以問讒慝之口”, 楚王與子玉的意見對立。結果子玉為洩私憤而執意魯莽出戰, 楚王則逞意氣, 而以“少與之師”有意刁難。楚軍的實力本佔優勢, 但在君臣不和的內耗中卻逐漸轉為劣勢。那麼, 這樣一支背德離心的軍隊哪有不敗之理?

    兩國外交上的情況

    晉國善於利用外交攻勢, 爭取同盟, 孤立敵人。如巧施“喜賂怒頑”之計, 把齊、秦東西兩大強國一起拉入共同對楚的聯盟;“私許復曹衛”, 竟使楚的同盟曹衛兩國也“告絕於楚”。在戰場上, 晉軍還主動退避三舍, 對楚軍做出不“背惠食言”的姿態, 大大改善自己的形象。在政治上爭得主動———“君退過犯, 曲在彼矣”, 贏得輿論上的同情。在晉國強大的外交攻勢面前, 楚國顯得運籌無方, 逐漸陷入眾叛親離的被動局面。由此可見, 在城濮正式開戰之前, 晉國已在外交戰場上略勝一籌。

    兩軍戰場上的表現

    晉軍講究戰略, 指揮有方。城濮大戰, 晉國指望畢其功於一役, 慘淡經營已久。戰前, 在軍力上作了周密部署, 臨戰出動“晉軍七百乘, ⋯⋯”, 傾其全力。雙方交戰, 晉軍先避實擊虛, 由陳蔡聯軍組成的楚右軍一觸即潰。接著, 晉軍又設計西左軍, 子西又告敗。子玉見兩翼既失, 敗局已定, 只好倉皇收兵, 退出戰場。這是由於晉軍在戰略上的精心部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楚軍的剛愎自負增加了對方的勝數。

    人員素質方面

    從人員素質方面進行分析, 晉軍明顯優於楚軍。晉文公流亡十九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使他變得持重審慎。他知人善任, 從善如流, 有很強的凝聚力。他的麾下有以原軫為首的智勇雙全、忠心坦誠的將領, 戰士也都經過長時嚴格訓練“ 少長有禮”。在楚軍方面, 儘管楚王對晉軍也比較瞭解, 但處事尚欠穩重。主帥子玉有一定的治軍才幹, 但剛愎自用, 浮躁狂妄, 傲慢輕敵, 這就註定了他最終覆滅的悲劇。可見, 在操縱戰爭, 出戰的將帥上, 晉軍也是先勝一著。

    晉師“有德不可攻”已隱喻了城濮之戰勝負歸何方的預言。當然, 這一場以少勝多的獨特戰役並非是預言之說, 而是人為因素的積極配合而成。我們不難發現, 戰爭雖然變幻莫測, 轉敗為勝或許天公作美, 但是多數戰爭顯示雙方戰前的籌備狀況妥否, 知己知彼的程度如何, 確是取決勝負的最基本條件, 這也是一條不爭的規律所在。

  • 2 # 歷史的面紗

    1、其實在這場戰役中,楚國的實力比晉國要強不少,而且楚國盟友也多,但晉文公能夠善於觀察形勢,並聽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先滅掉鄰近晉國的曹、衛這兩個楚國的盟友國為突破口,從弱的下手,慢慢開啟局面。

    2、晉文公知道盟友的重要性,他靠謀略和其他手段爭取到了齊國和秦國這兩個大國,樹立自己的影響力,威懾楚國並拿到戰爭的主導權,也就奪得了先機。

    3、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

    4、會合齊、秦、宋各國軍隊,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輝煌勝利。

    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晉文公自身能力的強大,懂謀略,會政治,身邊又有謀臣輔助,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打贏這場戰役也是必然的

  • 3 # 小七看歷史

    春秋時期周王室極度衰弱,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爭相稱霸。霸即伯,意為諸侯之長。如果說周天子是天下諸侯之父,但是現在這個父親已經風燭殘年。這個大家族要維持下去,就需要一個人站出來,由他來代表天子,維護諸侯間的政治秩序。這個人就是霸主,相當於這個大家族中的長子。

    晉國和楚國為爭奪霸主地位,在城濮展開大戰。晉楚兩國在當時,無論是國力還是軍事實力都相差無幾,那麼為何晉文公重耳能戰勝楚成王熊惲奪得霸主之位,使得晉國稱霸諸侯長達百年呢?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他謙虛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之人,驪姬之亂後被迫在外流亡長達十九年。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支援下回國繼位。他在位期間重用賢臣,通商寬農,賞功獎勞,使得晉國迅速恢復了國力。同時他又制定了三軍六卿的政治制度,使得軍事實力也大大增強。對外他平定周王室子帶之亂,得到周天子賞賜。

    晉國國力的增強,使得重耳雄心勃勃的參與到諸侯爭霸的行列之中。重耳心裡明白,想要稱霸就必須打敗最強大的對手楚國,否則一切都是泡影。於是重耳出兵攻打與楚國盟好的曹,衛,鄭,宋等國,意圖激怒楚國,挑起戰爭。

    此時的楚國國君是楚成王熊惲。楚成王在弘水之戰中,戰勝了只重視仁義而非軍事的宋襄公,已經成為當時實際意義上的霸主。面對重耳的不斷挑釁,惱羞成怒的楚成王最終忍無可忍,決定開戰。

    公元前632年,以晉,秦,齊,宋等國組成的晉聯軍,和以楚,鄭,陳,蔡等國組成的楚聯軍在陶丘相遇。一場改變春秋時期歷史的大戰,已不可避免的上演。就在楚國摩拳擦掌準備與晉國大戰一場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晉軍突然主動撤退,而且一退就是九十里。

    原來,當年重耳還在外流亡之時,曾經來到楚國,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在一次宴會上,楚成王直言不諱的問道:“公子倘若回國即位,拿什麼來報答寡人呢”?重耳回答道:“倘若託您的福,我能夠回國繼位為君。如果我們兩國不幸發生戰爭,我軍當退避三舍。”

    所為退避三舍,就是主動後撤九十里的行軍路程。在這次大戰中,看似是重耳為兌現當年的承諾,晉軍主動後撤了九十里,實則不然。實際上是重耳看到了楚國主將子玉,非常的剛愎自用,急於求勝的心態,而實施的誘敵深入的策略。這樣既可以縮短己方的補給線,同時也可以以逸待勞,疲乏追趕的楚軍。

    三天後在衛國的城濮地區,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雙方擺開陣勢準備開戰。一通鼓響,雙方的戰車同時衝向對方。向前猛衝的楚軍,在對面的滾滾煙塵中突然看到,晉國戰車前馳騁的竟然不是馬,而是幾百頭兇猛的老虎。楚軍一片驚慌,頓時陣型大亂,士兵們爭相逃命。片刻後,隨著距離的拉近,楚軍才看清楚,那並不是什麼老虎,只是晉軍的戰馬,披上了虎皮作為裝飾。然而為時已晚,已經自亂陣腳的楚軍,被打的大敗。

    這是春秋戰爭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在戰爭中使用詐術。在此之前,中原貴族一直瞧不起戰爭中的狡詐行為。但老謀深算的重耳發現,面對楚國這樣的蠻夷國家,如果一味遵從禮法,就會像宋襄公一樣,自取滅亡。

    “城濮之戰”成就了晉文公重耳的霸業,楚軍一敗,原先與楚國結盟的許多國家,都立即轉到晉國一方。以晉國為核心的新政治秩序形成了。隨後晉文公重耳召集天下諸侯和周天子參與踐土會盟,正式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後晉國的霸業,也陸陸續續的維持了百年之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沙溢在喜劇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