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本動漫
-
2 # 頓悟851
從道家證悟角度解讀《道德經》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有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zhuó)。夫惟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悟其道】此章教人靜心制欲。那些執著肉體虛幻快感而沒有勘破的人,他們隨性慾而為,不怕元精洩漏。奈何至老枯朽之時,又怕死了?倘若想保持元精恆久不洩,那些修道而常常孤身獨處的人,性慾一起,就果斷“殺”之。即讓元神化掉元精,性慾就自然化掉了。誰能知道這樣的奇妙?誰就能果斷地“殺”了它(性慾)。我是常常想“殺”了這性慾的,如果不用真意而用其他方法去“殺”,就好象代木匠幹活。不是木匠,而幹木匠的活,少有不受傷的。//其他方法有:意念或其他念。//本章重在制欲,制欲關鍵是用真意,真意就是感知元神的那一點意。//讓元神把它本有的糧食--元精吃了去,就沒性慾了。//有性慾是因為有元精。無元精就無性慾。
-
3 # 孔山之叟gzq5391
可嘆歷史上有多少統治者沒學好老子這段話,將人民壓榨到極致。人們在左右都是死的情況下,只能奮力而起堆翻暴政。但凡有一線生機誰願選擇死。老子在這裡為執政者支招,對人民絕不可涸澤而漁,讓他們感到徹底絕望之時,也是執政者滅亡之日。
-
4 # 觀v風
執
妄
極
返
迴圈往復
規律
道不可逆
-
5 # 養殖服務一點通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代斲傷手 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
若人民不畏懼死亡,則以死來恐嚇他們又有何用?若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對於為非作歹者,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通常應當由行刑者來殺他們,代替行刑者去殺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經典解讀
老子在這一章中,主要講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他認為,當時的執政者施行苛政和酷刑,壓制人民,濫殺無辜,有朝一日人民不堪忍受,就不會再畏懼死亡。
正所謂“司殺者殺”,在老子看來,人的自然死亡是由天道掌管的,但殘暴無道的執政者卻把人民推向死亡線上,這從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則。因此,老子對於當時嚴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現象,提出了嚴正的批評與抗議。
此外,老子還提到,如果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對於為非作歹者,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有人便就此斷章取義地認為:“老子經常講退守、柔順、不敢為天下先,這是他的手法。他對待起來造反的人民可是不客氣,是敢於動刀殺人的。只是他看到用死來嚇唬人沒有用,所以才說出一句真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過去有些人為了掩蓋老子敵視人民的兇惡形象,故意說老子是不主張殺人的。”
其實,老子指出了人民已經被殘暴的執政者壓迫得不堪其苦了,死都不怕了,何必還用死來恐嚇他們?如果不對人民使用嚴刑峻法,人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就會畏懼死亡。在那種情形下,對於為非作歹之人,把他抓起來殺掉,還有誰再敢做壞事呢?
老子的主張是,把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情況考慮周全,並採取寬容的政策;如果不按天道自然辦事,草菅人命,就會遺禍無窮。儘管本章中有好幾個“殺”字,但仔細體會老子的原意,他絕不是要用殘酷的手段隨意殺人,這一點是應當搞清楚的。
智慧典例 擺正位置,別越俎代庖
老子說: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意思是:通常應當由行刑者來殺他們,代替行刑者去殺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由此可聯想到兩個成語:一是“越俎代庖”。“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即廚師就算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他下廚做菜。比喻超出自己職務範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二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孔子的話,是說一個人應該做自己該做的,不要思考自己不該思考的。曾子說的“思不出其位”,也是同樣的意思。
張玲是個很活躍的女孩,點子多,做事有股衝勁。剛到公司的時候,她的表現讓領導頗為滿意。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張玲更加自信,覺得工作形勢一片大好。
有一次,她所在的部門開會,但到了會議室才發現,別的部門還沒有開完會,於是大家就在門外等候。張玲卻一個人跑了進去,並且對這個部門的工作發表了一通自己的見解,告訴大家應該如何、該怎樣。她哪裡知道,這番指手畫腳的評論,讓這個部門的同事十分反感。
這樣的事一次又一次發生。對於任何人的工作,她都會發表一通評論,自認為別人都沒有她想得多、想得好。直到有一次,一個需要領導簽字的合同,她竟然自作主張簽了。當領導問起時,張玲說:“我覺得沒什麼問題,所以就簽了。”結果可想而知,她很快就被解僱了。
在企業裡,有些人從不主動去做事,總希望別人包攬一切,自己坐在那裡拿拿工資、拿拿獎金就行了。而與此相反的另一個極端,則是一些“有為青年”總喜歡越俎代庖,事事都要插上一手。這種工作熱情應該鼓勵,但超過了度,好事就會變成壞事。
黃威大學一畢業,就進了一家高科技公司,收入還算不錯。由於專業對口,他在公司如魚得水,很快成了技術人員中的佼佼者,頗受經理重視。
黃威也便飄飄然地開始狂妄起來。他隔三岔五地向經理指出管理上的不當之處,甚至還不經意地流露出對經理的輕視。時間一長,經理厭煩了,最後胡亂找了個“欲加之罪”的理由,就將黃威辭退了。
多動腦子,積極提出建議,當然是好的。事實上,每個開明的領導都會喜歡這樣的下屬。但是領導需要的是在瞭解情況後,認真思考而得出的有針對性的建議,而不是超越自己的職權範圍胡亂聒噪。
有些年輕員工,在得到了肯定後就有些“飄飄然”,心浮氣躁,忘乎所以,對什麼事都喜歡錶一下態,並熱衷於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但是,如果你對這個職能部門的工作方式和內容都不懂,你的意見又有何價值,你的話又怎能服眾呢?指手畫腳,只會惹人反感罷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向使民常畏死,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靳,夫代大匠靳,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
民眾都不怕死,殺不勝殺用死亡來恐嚇又有什麼用呢?假若大多民眾怕死,而有個別不怕死帶頭作亂的,我抓住他殺了,誰敢跟隨?
退一萬步講,就算大多民眾一慣是怕死的,也應該是冥冥之中的主宰者來殺。代替主宰者去殺民眾,如同代替木匠去砍木頭,這樣做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的。
這篇很難翻譯,老子對兩種情況進行論述,但是故意省去定語。這是他一貫的教學引導……
回覆列表
歷來揭開道德經的內涵和意義,除了一直使用抽出來的象徵去解析,那是沒有什麼辦法的表述,總不如現實解析歷史意義的象徵吧?
而今問題是兩千多來,從來沒有什麼人,也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當時的現實生活方式罷了,比如當時道德經產生影響力的社會風氣,風情,風雲或風格等等,此些至關重要性的社會真實現象,因為從來沒有什麼人可以知道現實,所以後世人們沒有辦法,只好唯一採取抽象的解析而已。
話說,抽象而煞有介事的解析,總比什麼都沒有解析的好,哪怕不知就裡的現實歷史,即使面對抽象再抽象也是好的云云。不然,道德文章型別依然如故躺在哪裡,一直以來誰也不甘心瞑目不識丁而自認無文化不是?
至於現實是否如此抽象的解析,就非常符合當時現實歷史性的答案呢?從來沒有什麼人告訴大家對於不對,總之,兩千多年來其實抽象解析者自己,心中無底也不知道對於不對,不然,又何需採取抽象而不懂得現象解析不是?
何為抽象?何為現象?現今大家心中都有數吧?到底那種解析法,最接近歷史性真實的一面?無須眉交白髮三千丈,只需想法子還原那個春秋歲月蹉跎的日子,設法把道德經裡面的意義一一靈活應用到,春秋鼎盛現實社會各界人士大夫子自道中去,不就它的內涵是社會現象中的最好解析了?
難道除此現象解析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抽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