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8哥boy

    1.在當初魏延降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說過,魏腦後有反骨,並且他食其碌獻其地,殺了他的太守,所以他認為魏延在日後比反,而當劉關張相繼去世後,出現蜀中無大將的局面,魏延更加驕傲,是以肯定了諸葛亮當初的推斷,才會安排馬岱殺之

    2.魏延以前曾建議從子午谷奇襲長安,也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但是,諸葛亮認為太冒險,沒有同意,魏延因此總是抱怨諸葛亮不聽他的建議,導致自己沒有用武之地。魏延總是這樣抱怨諸葛亮,這話傳到諸葛亮的耳朵裡,諸葛亮能不猜忌他嗎?作為下屬,總是對上司有意見,發牢騷,上司能高興嗎?還能信任你嗎?因此,諸葛亮就猜忌魏延了。

  • 2 # 毛大湯

    演義開頭點明諸葛亮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所以一開始建議劉備殺了魏延。劉備不信那套,力保魏延,後來諸葛亮的各種方略和魏延的想法相悖,估計諸葛亮一直也不大喜歡魏延,魏延對諸葛亮估計也有點意見,演義就硬是把這個和諸葛亮相左的人寫成反賊,好突出諸葛亮的英明。

  • 3 # 小寧說古今

    三國時期的大將魏延可以說是蜀國的人才,而且也深得劉備的重視和喜愛。魏延的能力不亞於蜀國的五虎上將,而且劉備佔領漢中之後,把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擔任著抵禦魏國入侵的重任。魏延跟隨劉備之後履歷戰功,但是卻和諸葛亮鬧的水火不容。那魏延為什麼會遭到諸葛亮的反感呢?甚至諸葛亮臨死前也要想方設法除掉魏延呢?這還要從魏延的出場說起。

    曹操平定北方之後,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攻取荊州,準備踏平東吳、統一天下。劉備此時鎮守荊州北部的新野,聞聽曹操百萬大軍即將到來,只能夠帶著全城百姓和自己的手下趕緊逃命,畢竟劉備手下也就幾千人嗎,根本擋不住曹操的大軍。

    劉備軍帶著百姓走到荊州北部的襄陽城外的時候,諸葛亮獻計,讓劉備去城外叫門,理由就是讓跟隨劉備的百姓進城。如果襄陽城開門,我們再趁勢攻取襄陽,以此為根據地閉門不戰,這樣可以維持一年的時間,到時候曹操人困馬乏、糧草耗盡,自然會撤軍。

    劉備依計行事,去襄陽城外叫門。當時襄陽的守將是劉表手下的蔡瑁,蔡瑁聞聽之後當然不開城門,誰也害怕劉備會趁機攻城。蔡瑁不僅不開城門,還下令放箭驅趕劉備,結果卻射死了城外的很多百姓。這個時候,魏延登場了。此時的魏延是襄陽城內的一員守將,看到蔡瑁的這種所作所為準備斬殺蔡瑁,迎接劉備進城。卻不料被另一員大將文聘攔住了,二人打到一處不分勝負。劉備見事到如此,只能往江夏逃命,就帶著部下和百姓走了 魏延見劉備走了,也只能無奈殺出城,往別處落腳。就這樣,魏延第一次匆匆出場、匆匆結束。

    魏延的第二次出場是在關羽攻打長沙的時候,此時的魏延仍舊是一員守將。長沙城外,關羽和黃忠大戰三天,雙方各有勝敗。長沙太守韓玄看出黃忠沒有盡全力戰關羽,懷疑黃忠與關羽私通,準備斬殺黃忠,不了此時魏延再次出場,把韓玄殺了救出了黃忠,並且開成投降、迎接關羽進城,就這樣,魏延投降到了劉備的陣營。

    長沙一戰,魏延是首功。劉備和關羽都非常器重他。但是諸葛亮卻極力反對,準備殺了魏延。如果不是劉備和關羽的極力勸阻,魏延恐怕早就身首異處了。後來魏延跟隨劉備入西川,經歷了大小戰役並且戰功赫赫,深受劉備喜愛和重用,最終官拜漢中太守。雖然如此,但是這期間諸葛亮從未重用過魏延。

    為什麼諸葛亮會如此反感魏延呢?

    其一,魏延是個投降派。古代人認為,戰場上被打敗了投降不可恥,如果雙方還沒有正式開戰就投降那是非常可恥的事情。魏延在襄陽城和長沙城兩次戰役中,都是雙方還沒有開戰、勝負未分的情況下就宣佈投降,證明魏延這種人搖擺不定,這種人在諸葛亮看來是根本沒辦法重用的,否則會不服管教、不聽從軍令。

    其二,魏延不安全。長沙一戰,魏延殺死太守韓玄,不僅僅是為了救黃忠老將軍,也是為了投降關羽。魏延殺主,在諸葛亮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認為魏延此人太危險了,今天可以殺死主人投降我,明天也有可能殺了我投降別人。

    其三,魏延腦後有反骨。諸葛亮用人是會綜合考慮的,除了他的生平所作所為之外,面相骨骼也是諸葛亮用人的考慮因素之一。魏延就有點與眾不同了,因為他的腦後有反骨。相術有云: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諸葛亮是個保守的人,做事謹慎小心,所以對魏延也是格外注意,怕他日後造反所以一直沒有重用他,而是處處提防著他。

    但這還不足以讓諸葛亮想方設法殺魏延。諸葛亮有殺魏延的想法,主要還是在北伐階段出現的。

    劉備死後,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不僅把李嚴的軍權攏到自己手中,連魏延的軍權也給剝奪了,從此魏延雖然跟隨諸葛亮南征北伐,但是心中一直不滿。尤其是在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和魏延的意見一直不和,魏延主張兵出子午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奇襲長安,但是保守的諸葛亮不同意,最終失去了最好的進攻時間和進攻方式。魏延便以此為話柄在軍中抱怨,說“丞相用兵太過於謹慎”之類的話語,遭到了諸葛亮的反感。諸葛亮雖然任命魏延為先鋒,但是有立功的戰役卻從不讓魏延參與,這讓魏延對諸葛亮更加不滿,二人就這樣矛盾越來越深。

    直到諸葛亮七星燈續命,魏延趁勢闖進了諸葛亮的大營並踢翻了所有的燈,意思就是你諸葛亮休想在多活一天了。諸葛亮徹底怒了,臨終前安排好了蜀國和軍營的一切事情之後,也不忘安排最後一件事:派人殺死魏延,為自己“陪葬”。

    就這樣,蜀國最後的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死了,是在諸葛亮精心安排下死去的。雖然魏延到死都沒有要造反的意思,但是沒辦法,誰讓你後來跟隨諸葛亮這個主子呢?俗話說,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魏延你在諸葛亮這個屋簷下不低頭,那你最終的命運也只能是這個結果了。

  • 4 # 混雜眼淚的微笑

    三國演義中,除了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大將就是魏延,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屢建功勳。但為什麼諸葛孔明非得說人家有反骨呢?而且一直排斥人家,但魏延一直忠於蜀國,諸葛亮死後才起兵造反的,我覺得這都是諸葛亮一直認為他不忠不義而不把重任交給他的結果,如果諸葛亮一開始不對他抱有成見,而是像重用關張一樣重用他,試問,魏延還會造反嗎?

    魏延這個人有個致命弱點,就是眼睛長在頭頂上,太自以為是,做人不低調,如果他有本事能夠出任軍師也就算了,比如像龐統也是隻往頭頂上看的人,但是人家有本事,諸葛亮甘拜下風,魏延在諸葛亮的眼裡也就和五虎上將一樣,武將而已,衝鋒陷陣的,沒資格跟自己對著幹,偏偏這個魏延呢,覺得自己滿懂兵法的,諸葛亮提出什麼想法,他覺得不對就是要跟你講個明白,太高傲,所以諸葛亮對他比較頭疼,把大權交給他吧,打不了勝仗,不交給他吧,他又不滿意,那麼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也就算了,壓得住他,我諸葛亮打仗就是比你厲害,你有什麼意見?但是諸葛亮一死麻煩就來了,魏延肯定覺得自己天下無敵,要求獨掌大權,如果他比姜維強,那也無所謂,問題是真得讓他當上三軍統帥,蜀國滅亡估計還得提前,所以他是絕對不能掌大權的,可是蜀國除了諸葛亮實在找不出第二個資格比魏延老的,因此大權不交給他的話必然造反,諸葛亮也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就下密令一定要在自己死後殺掉魏延,傷十指不如斷一指,以此換得蜀國高層的太平。

    其實,諸葛亮北伐,一方面是聽從劉備的命令,另一方面是為了解決國內內鬥,振奮士氣。諸葛亮認為魏延這個人有謀略,但是自視清高、一根經,現在在北伐,他就一定要堅持不懈的去完成這個目標,不會變通。他尚且在位就這樣,倘若他走後,朝堂上就更沒有人能震得住他。於是便有了這一出,解決了國家內部矛盾。這是可憐了魏延一代名將就這麼沒了,連其家人都沒能逃脫死亡的枷鎖。

    有人說,他在撤退的路上,斷了楊儀的退路,表示他已經有了謀反的心思。但是,我們想一下當時他的能力還有些欠缺,不足以自立稱王,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北投誠,但是他又一直往南面後退,這又說不過去。因此,他並無謀反之心,一切都是諸葛亮的計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左腳腰疼是怎麼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