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軒春秋

    明朝武官的品級虛高,明朝文官的品級虛低。明太祖朱元璋本意想借此抬高武官的地位。但是這種地位建立在不公平的制度設計上。在沒有實力支撐的情況下,武官品級虛高。如果武官獲得皇帝格外的青睞和信任時候,這個制度才能夠實行。但是一旦皇帝需要依靠文官,要在文武之間求平衡,這個制度就不足,有缺陷。我們在閱讀史書,看到一個六七品的文官不鳥一個三四品的武將時,往往會為這個武官打抱不平。但是實際上。這個六七品文官所擁有的權利,大於那個三四品武官的權利。這樣明朝文官地位高於武官地位,其實是雙方真實權利的體現。

    明朝是一個高度穩定的朝代,如果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選一個最安定的朝代,明朝可以排第一。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除去開國初期和末期,基本都是平穩安定的局面。明朝進入和平時期,為了抑制武將的權利,在和平盛世年代文官的地位比武官的地位就會高。一個朝廷進入和平安穩的發展期,勢必壓縮武將的權利,每個朝代都是適用的。以文制武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更有利於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統治。歡迎留下您的看法,求關注,求點贊

  • 2 # 滔客吐優

    明朝軍隊的兩個主要職能,一是外部防禦,即邊防;一個是內部防禦,即穩定。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朝初期,武裝部隊的地位相對較高,原因很簡單,他們被要求參戰。在文官和武官的劃分中,主要是文官的計劃、武將軍事指揮(直接軍事行動)。

    明代中期以前,採用“軍戶”制度,所有的軍人都是世襲的。此時明朝尚在上升期,軍隊還有戰鬥力,文官勢力還不強,地位來說尚可。

    “土木堡之變”以後,勳貴集團遭到打擊,軍戶兵也逐漸腐化,到了嘉靖以後,軍戶已經沒有戰鬥力,淪為官員的奴才。在遇到戰爭時,毫無用處,朝廷只能採取募兵的方式,而軍隊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文官地位過高也會讓皇帝頗為不安,需要一股力量來抗衡文官勢力!

    於是皇帝把目光投向了身邊低眉順眼的太監身上,為了讓宦官有足夠大的能力和文官集團競爭,皇帝在後宮建立了"內書堂",教導宦官識字、明理。讓他們成為皇帝身邊的智囊團。此外,皇帝還多次賦予太監出使、監察的權利。讓太監的地位水漲船高。

    文官面對這樣不入流的角色,自然是不屑於巴結拉攏。就這樣,明朝時皇權、宦權、文官權勢三足鼎立,而武官地位相對較低了!

  • 3 # 為she著迷

    首先,文壓武是一直存在的,中國封建社會大都是儒家那一套,自然是文官治國。

    而且明朝這個時期比較奇特,因為這個朝代,讀書人的勢力甚至可以抗拒皇權。

    歸根結底,在於老朱留下的國本。

    一是文大於武的官員體制。舉個現象,沙場作戰,武將身邊永遠有個低品但高話語權的文官,甚至是宦官,而這些小官還擁有一定的表決權。即使是封疆大吏,上面也會橫著一個巡撫。再加上歷朝歷代,都流傳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的傳統,文壓武也就不稀奇了。

    老朱最大的創舉,除了東廠錦衣衛,大概就是這“六科十三道”的言官制度了。聞風而奏,言官無罪。這個規定讓科舉出身的文官們在言論上,除了直言大逆不道的話語外,幾乎為所欲為。小小的奏摺,小到家長裡短,大到皇帝繼位,只要言語恰當,就沒有他們不敢說的。而且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罵一個人,即使把遮蔽字從輸入法裡面刪掉,也是擋不住的。而且一旦言官說得有鼻子有眼,再牽連點線索,詔獄和刑部可是隨時等業務呢。言官的身後,便是整個讀書人群體,無論是鄉黨、同窗還是同門,甚至同年中舉,他們都是同一輛馬車上的。試問如此之下,文官怎能不大於武將?

    二是升遷制度,作為底層人民升遷的重要渠道,科舉幾乎是文人的必經之路。縱觀明史,科舉最大的功能就是培養的聲勢浩大的文官群體。而對於武將來說,考取武舉人真的很難,因為武舉也需要文采,胸口碎大石只是基礎。

    除了科舉,老朱還自作聰明的創造了衛所制度,上馬為民,下馬為農,然而有些人一旦下了馬,就真的成了農民。且不管衛所帶來的戰鬥力低下這種弊端,衛所軍戶最大特點,一是軍隊自耕自給,二便是世襲,換句話說,武將想要高升,他爹的官職比他的科舉成績要重要的多。

    而世襲這種東西,除了皇子皇孫,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因為你不可能保證每一代都踏踏實實的熬資歷,可能父輩好不容易混成了千戶,兒子一個不小心就被文官輕輕彈廢了。

    武舉是獨木橋,世襲是慢性毒藥。

    明朝武將最後的晉升道路,就是軍功,換句話說,是唯恐天下不亂。

    而亂的地方,一為邊境,二為造反。他們擁有同一個特點,死亡率高,一將功成萬骨枯。武將,很不容易。即使一個武將,諸天運氣加身,真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們的上面還有皇帝,他們的身後還有言官。政治鬥爭這種東西,武將是非常容易成為犧牲品的。

    所以明朝的武將完全可以仰天長嘯,同為臣子,我們真的不一樣!

  • 4 # 城頭鐵鼓匣裡金刀

    承蒙看得起️

    看了很多大家之言,明代重文輕武的傳統應該是吸取了前朝歷代武將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教訓,不委武人以大權重任,而由文臣加內臣(宦官)的組合節制將領。同時剝奪武將的後勤經濟權利,防止名帥猛將培養只忠於將領遊離中央皇權和文官集團的“家軍”。 (至於明中葉戚少保的“戚家軍”、俞大猷的“俞家軍”等幾隻軍團與前朝家軍武裝相比規模都極小,幾千人的力量對中央掌控的主力部隊無法形成威脅。) 而且有明一代科舉選官的幾乎都是文官,透過殘酷的考試層層選出計程車大夫有強烈的天子門生優越感,對只會征伐殺戮的丘八極為輕視不齒,骨子裡就想壓過一頭。於是各屆首輔與內閣絞盡腦汁改進制度嚴防死守將武將關進籠中,終於讓包括將門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以文制武乃天經地義的“祖制”。 但不能一味的認為這種制度是錯誤的,現代社會各強大穩定的國家基本都是文官政府,足以說明制約職業軍人服務於國家機器是合理的。但明代後期的文官集團全面腐化墮落、目光短淺、黨爭內耗將武人視為奴婢,同時卻又對關寧軍、吳三桂等將門集團作大毫無作為,最終在烽火連天的明末,明庭的權威與明軍的戰鬥力全都跌入深淵,神州生靈塗炭華夏元氣大傷!

  • 5 # usb20

    土木堡之變的後遺症。明初的政治格局是出身科舉的文官政府,世襲和軍功出身的軍事勳貴集團以及直屬皇帝的宦官系統互相牽制平衡。三者人員從政治成分來說也基本不同,避免了串聯一氣的可能。土木堡之變把軍功勳貴集團一掃而空,一蹶不振。文官政府獨大後開始壟斷治理權,後期幾任皇帝想重建軍功集團都沒成功,正德皇帝甚至死的不明不白。

  • 6 # 歷史有妖氣

    明朝從開國開始,便重文官而抑武官,武官一般受制於文官。

    因為文官過分歧視武官,常常會引起的有的兵變也是,隨便舉個例子,萬曆十五年(1587)的鄖陽兵變,這個黃仁宇先生貌似沒說,但是挺有意思的。鄖陽巡撫李材,“優青巾而嚴武弁,遣部卒供生役,卒多怨,又徇諸生請,改參將公署為學宮”。

    這位鄖陽巡撫李材是文官,喜歡書生,不喜歡士兵,經常派士兵幫秀才們幹活,這個大家都忍了,關鍵是他後來竟然把參將衙門要改為學生教室,厲害吧?堂堂的大明參將,正三品大員,僅僅次於總兵、副總兵,竟然連衙門都要被文官拆了,文官武官地位差異可見一斑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宋朝不就是因為重文輕武滅亡麼,為何不吸取教訓?

    原來,根子還是在朱元璋。

    朱元璋自己靠著一幫武將起家,一刀一槍打下江山,但他對武官是忌憚的,對文官則心裡看不起。他自己就說過:“世亂則用武,世治則用文,非偏也。”(《明太祖實錄》)

    但他表面功夫做的很好,大興科舉,崇尚文教,重用文官,以此來實現“以文制武”,達到統治平衡。

    直到明末,武將地位才上升,但又走了另外一個極端,比如江北四鎮、左良玉等等,都是飛揚跋扈為誰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進行體育鍛煉應注意哪些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