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信銀行考試資訊

    自我意識敏感期躲在孩子幼兒園時期,老師要對待每個孩子平等尊重,並且從他們心理發展過程出發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是不同的,引導自我意識的健康成長和個性的培養,教導他們認識自我,區別父母和他人,區別自我和自私,更多的需要和父母合作教導。

    教導內容包括不限於:

    幫寶寶瞭解自我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培養寶寶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

    需要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

    讓寶寶掌握一些生活技能

  • 2 # 莉莉老師生活說

    嬰幼兒在1.5~3歲之間是自我意識敏感期。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1歲半左右的小寶寶不再像以前那樣任由父母“擺佈”了,他們開始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

    有些寶寶有自己喜歡的衣服、玩具,父母拿走以後,他們會哭鬧;

    有些寶寶會吐出父母喂進去的食物,因為他們不喜歡。

    等到2歲左右,孩子自我意識慢慢的確立了,語言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他們就會說:“這些東西是我的”,“我想做什麼”,“我想要什麼......”

    還有就是對父母的安排表現出逆反,抵抗,他們的口頭禪是“我不聽,我不聽!”“我就要,我就要”!

    他們不再是父母懷裡的乖寶寶,還想四處“闖禍”,對一切都好奇,給父母帶來無盡的麻煩和疑惑。

    國外把兩歲稱之為“terrible two”,也是這個原因。

    國內有一些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把兩歲左右開始的這種叛逆叫做“第一叛逆期”,當然這種“叛逆”雖不像青春期的叛逆那樣的激烈,如果沒有合適的引導方法,也會讓父母感到焦頭爛額。

    其實這種所謂的“叛逆”本身是一種“虛假的叛逆”,是孩子內在自我意識發展的標誌,也是孩子在不斷的探索環境,試圖在驗證自己的能力和力量。

    但是,孩子畢竟年齡幼小,經驗不足,能力和力量也不夠,在探索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可能就會表現為,哭泣,發脾氣,破壞,逆反,當然還有些孩子有退縮的行為,這就引起了發展中的“危機”。

    這樣的情況在自我意識敏感期表現的尤為突出。

    這跟我們大人在成長過程中,由於應付外界壓力而導致的內在“危機”是一樣的。

    那麼,對於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種種表現,家長和老師應該怎麼對應呢?

    試著來說一些我個人的觀點和做法吧。

    首先,家長和父母要意識到這是孩子生命發展的必由階段,是一定會出現的過程,這是因為孩子內在生命力在蓬勃生長著。我們把這個階段看成是必然的過程,從心理上接受它,在面對時,內心就平靜的多,處理起來也會有智慧的多。

    我始終覺得,對於孩子的各個敏感期,我們都應該等待,就像等待一顆小苗破土一樣,

    等待它們自然的到來。

    其次呢,家長和老師要保護,幫助和支援孩子。在他們探索時,給他們一個安全的環境,同時,提醒它們潛在的危險。還有,就是幫助孩子,教給他們一些正確的方法,這樣孩子在探索起來,就能更輕鬆的解決困難,對探索的態度也更積極。還有,就是支援孩子的探索,不要過度禁止他,他想自己吃飯,想自己穿衣,想自己嘗試,儘量給他機會。這個階段支援孩子的自主行為,對於他的人格發展也是有益的,根據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此階段的孩子正處在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階段,如果父母和老師支援孩子的自主行為,不斷的鼓勵他,幫助孩子建立對環境的自主感,以及內心堅定的意志力。

    最後,家長和老師在面臨和孩子的衝突時,一定要先調整自己,這是我們作為成年人的自覺和責任。不一定要讓孩子處處聽我們的,我們有時候可以退讓一下,當然也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根據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彈性地調整,和孩子一起度過這段時期,讓孩子得到良性的發展。

    也希望和媽媽們一起成長。

  • 3 # 一諾媽聊育兒

    孩子在2~3歲開始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開啟建立獨立意識。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什麼表現呢?

    1、物權敏感期,東西都是“我的”。玩具是“我的”,書是“我的”,好吃的是“我的”,甚至不是自己的東西,搶到了手裡,也是“我的”。孩子透過使用練習“我的”,逐漸和“他人的”區分開來,開啟自我意識第一步。

    美國有一首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裡面的歌詞生動的描述了寶寶物權敏感期的表現: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2、喜歡說“不”。不管大人說什麼,有沒有徵詢他的意見,他都會說“不”,“就不”。甚至很多時候孩子嘴裡說著“不”,行動卻已經按照大人的意思做了。

    我女兒剛上幼兒園時期,正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我看她在家裡無聊,提議:“咱們出去玩兒會吧!”

    女兒不假思索的抗議:“不行。”

    “那咱們在家裡畫畫吧!”

    “不行!”

    “那你想做什麼?就這樣玩吧!”

    “我不。”

    孩子在說“不”時,彷彿感受到了一種力量感,一種反抗大人的力量感。孩子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對成人的反抗中,自我意識逐漸清晰。

    自我意識敏感期時期的孩子確實讓人頭疼,老師們對於孩子應該怎麼做?

    1、不強迫孩子分享。對於孩子自己的東西,不管是吃的,還是玩具,不強迫孩子分享給班裡其他小朋友。保護好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孩子才能在4~5歲時自然過度到分享期。

    記得有一次帶女兒出門玩,看到兩個老人騎腳踏車帶孩子碰到了,一個應該是剛買了一袋吃的,奶奶熱情的拿出零食給另一個孩子吃。結果這個孩子不樂意了,哭著喊:“我的,不給他吃。是我的嗚嗚……”

    不強迫孩子分享:

    (1)建立孩子安全感。孩子知道我的東西不會被別人搶走,也不會被強迫送給別人,從而確定以安全感。

    (2)保護好物權敏感期,孩子才能順利進入分享期。

    2、給孩子確定界限。在保護孩子的物權敏感期時,對於孩子亂拿別人的東西,要正確引導:“這是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你要經過別人的同意才可以拿來玩。”透過引導,讓孩子明白“我的”和“他人的”,逐漸能夠區分清楚界限。

    2、對孩子說“不”,不能迴應以情緒。如果老師對於孩子的各個階段敏感期都很瞭解,那麼心態自然釋然,就不會在孩子對自己話語的否定時產生憤怒情緒。而這也是作為幼教老師最基本的要求。

    老師語氣溫和的說:“看來你現在還不想吃飯,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現在要吃飯了。等你想吃飯的時候就和我們坐在一起吃吧!”

    結果沒一會兒,這個小朋友自己主動坐到了小餐桌旁邊,開心的吃了起來。

    3、對於敏感期表現明顯的孩子,多和家長溝通,要求家長一起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養育孩子,從來不是簡單的交給幼兒園、學校等教育機構,家長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還記得我女兒剛入幼兒園時,主班老師經常在中午孩子午休時,甚至是晚上下班後,在家長群裡講述孩子發展階段的各種特點,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等;園長建立了一個全園家長群,經常定期請一些有經驗的園長和老師講課;家長們也會主動組織讀書會,研讀有關兒童成長的書籍。

    不管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還是在以後的成長階段的其他敏感期,保護好孩子的敏感期,不限制、不制止,不破壞,使其順利度過,才是對於孩子真正的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毛九的大饅頭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