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色舒適

    德軍有最高效的指揮司令部,希特勒很厲害 但他並不是專業的軍事統帥。他有他的想法 防止拿破崙式的敗北再次出現。事實上希特勒的想法是對的 他最後和拿破崙吃了一樣的虧

  • 2 # 敬佩42707804

    是正確的,必免了德國雪崩式的潰敗,如果撤退的話,蘇軍士氣正旺,勢必造成德軍全線崩潰,後果不堪設想。正因為德國軍隊的拼死抵抗,才挽救了整個東線德軍,使德軍前線後退了200-300公里,不至於傷了元氣。

  • 3 # 阿克恩

    根據戰後回憶錄,認同此命令的有不少德國中後期名將,他們包括莫德爾,曼陀菲爾等

    不認同此命令的主要是41年底被撤職的高階將領,以古德里安為代表

  • 4 # BBC369

    後退易發潰敗。現代戰爭認為,有序後撤十分必要。德國將軍為儲存實力,避免全軍覆滅而違命是正確決定。後建防線並未潰亂。戰至一兵一卒多為政治需要!

  • 5 # aircraftone

    元首希特勒錯誤很嚴重,就是因為元首下達了不允許撤退的命令。導致保盧斯元帥的10萬德軍處於被蘇聯軍團團包圍之中。本來保盧斯元帥看出來即將被蘇軍包圍,請求元首允許他突圍。可是元首堅持不許撤退。結果保盧斯元帥唯一的一點突圍的機會就這樣被斷送了。面對著數倍的蘇軍包圍,而保盧斯元帥的10萬德軍已經處於彈盡糧絕的地步了。也沒有任何重武器的支援。在這樣情況下。保盧斯元帥只好向蘇軍投降了。用他自己的生命,保住了10萬人的德軍不被殺掉的唯一寶貴機會。

  • 6 # 掌上三言兩語

    德軍久攻不克莫斯科,沒有貿然立即後撤是正確的。如同一個人抓住惡狼的兩隻耳朵左右為難,撒手跑肯定不是明智之舉。

    與1812年的法軍不同,1941年德軍是有序後撤。蘇軍的反攻沒有跟上德軍轉移的步伐,加之軍工企業遠在烏拉爾軍火物質不及供應,導致蘇軍反攻鋒芒和殲敵數量都打了折扣,所以收復了幾個城市後,蘇軍已無力往西推進擴大戰果。

    1812年的拿破崙軍隊是在俄軍驅趕中潰逃,天氣也給法軍造成驚人的兵員損失。從6月份入侵的60萬人,僅僅兩個月就減員十萬,法軍10月開始撤退,最後聚減至3萬,死於炎熱、凍死病死戰死被俘不計其數。

    當然,莫斯科一役,在戰略價值上德軍絕對是慘敗,不僅僅因為沒有達成戰略意圖,還在於德軍閃電戰神話的終結,更加堅定了蘇聯及同盟國的戰爭意志。從此意義上可以說,德軍重蹈拿破崙覆轍,它只是比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流更多的血,硝煙在更為廣闊的空間瀰漫。

    2019.2.24

  • 7 # 戰情解碼

    蘇德大戰期間,希特勒下達了許多愚蠢的命令,其中以這道命令最受後世所詬病,它引起的爭議也一直持續至今。不管是當時的一些德軍將領還是如今的一些學者都認為這是一道非常愚蠢的命令,它讓德軍失去了儲存實力的機會,從而將德軍推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單從損失上看,德軍確實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從軍事角度分析,這無疑是一道完全正確的命令,因為它避免了德軍的全線潰敗。

    在戰場上,任何形式的撤退都有轉變成大潰敗的危險,更何況這種後有追兵的敗退。撤退也是一種戰術,也需要學習,但德軍恰恰是一支不重視撤退訓練的部隊。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德軍就對後撤充滿了不屑,當時的參謀總長甚至在一段時間曾嚴禁各級指揮官進行彈性防守訓練。後來,隨著閃電戰理論的發展,德軍的進攻性越來越強,受此影響後撤這種防禦作戰越來越不受重視。到了1936年,德軍乾脆從訓練大綱中刪除了“彈性防禦”訓練。在這種訓練模式下,德國士兵只學會了“進攻”和“堅守”,於是這給德軍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在二戰爆發的前兩年,德軍一路高歌猛進,幾乎從未遇到撤退的情況,所以當大規模撤退突然來臨時,德軍就顯得非常不適應。在克林突出部的撤退行動中,德軍的撤退毫無組織性可言,大批德軍瘋狂向後逃竄,軍紀也已經開始出現崩潰的徵兆。如果此時希特勒再下達全線撤退的命令,那麼在這些敗兵的影響下,德軍的軍紀極有可能全面崩潰,整個東線也都將隨之土崩瓦解。

    或許有人依然強調德軍可以撤退至有利位置,隨後便可以據險而守,挫敗蘇軍的反攻。這種策略在某些防線或許可行,但在其他防線卻未必可行,因為在這些戰線根本無險可據。長時間的戰爭消耗已讓德軍變得虛弱不堪,人員、武器和彈藥都極度匱乏。在蘇軍持續不斷的追擊下,虛弱的德軍也很難做到有組織地退至有利防線,更何況德軍每退一步,其士氣也會跌落一分,誰也不敢保證這不會導致士氣的全面崩潰。

    德軍就地堅守也並非毫無勝算,事態的發展也證明德軍完全可以擋住蘇軍的反攻。在莫斯科戰役中,蘇軍自身的損失也很大,如果不是遠東師的到來,蘇軍恐怕也無力發起反擊。只要德軍咬緊牙關,遲滯蘇軍的反撲,德軍完全有機會立穩腳跟,構築一條新的防線。總之,從軍事角度分析,就地堅守都將是一條正確的策略!

  • 8 # 歷史扒糞機

    世人總說希特勒1941年12月16日的“堅守令”的是非功過,那這命令到底是什麼鬼東東呢?

    最高統帥部第41號令“批准北方集團軍群將第16、18集團軍的內翼撤至沃爾霍夫河防線和從沃爾霍夫車站通往西北方的鐵路線,沿鐵路線與第28軍右翼建立連貫的聯絡。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堅守該防線至最後一兵一卒,不得後退一步。同時繼續封鎖列寧格勒。我特別提請你們注意加強列寧格勒南面和東南面的對空防禦。”也就是說所謂的堅守令與中央集團軍群根本不粘邊!

    再從古德里安的回憶錄來看看當時發生的情況。“12月13日,第二集團軍繼續向後撤退。按原計劃,第二裝甲集團軍本應堅守斯大林諾哥爾斯克—沙特河—烏帕河一線,現在看來已無法實現……12月14日,我到羅斯拉夫爾去見陸軍總司令馮·布勞希奇元帥,馮·克魯格元帥也在……請求我的集團軍撤到祖沙河—奧卡河一線。”“羅斯拉夫爾會商的結果就是下達如下命令:第2集團軍由第2裝甲集團軍指揮。兩個集團軍應堅守庫爾斯克—奧廖爾—普拉夫斯科耶—阿列克辛一線的前方陣地,必要時還包括奧卡河。”“16日夜裡,我如期等來希特勒的電話,他命令我堅守陣地,停止撤退。”也就是說最先要求德軍堅守防線的是德軍高層,他們不願自己在莫斯科前失敗,拒絕採取後撤行動!而希特勒不過贊同他們的主張。當形勢惡化時,希特勒毫不猶豫的支援撤退。

    實際上第2裝甲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到12月25日一直在撤退至古德里安選擇的陣地,而這陣地堅守到1943年7月。古德里安25日被免職並非因為其撤退,而是克魯格告黑狀說撤退未經他批准!世間哪個領導者希望下屬自作主張後強迫認同?希特勒12月16日至1942年1月15日一系列的命令是要求撤退必須得到集團軍、集團軍群和他的准許才能成行,而不是一味的禁止撤退。

    希特勒的所謂堅守令是認為“總司令、軍官們都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令軍隊進入陣地,並且進行猛烈抵抗,只有透過這種領導方式,才能贏得時間調動援軍。”“每一次撤退都會產生威脅,會令領導層的信心發生動搖。”他所希望的是軍隊不要驚慌失措,保持士氣軍心,避免拿破崙似的崩潰!他不喜歡德軍將領們誇大其詞的一味渲染危險,似乎除了大踏步撤退,脫離與蘇軍的接觸外別無他方。堅持原地消耗蘇軍有生力量,並相應的採取撤退行動,才是希特勒所倡導實際運用的策略,這讓蘇軍1942年1-2月付出慘重傷亡代價而未完成其合圍中央集團軍群並殲滅的戰役目標。

    再引述下時任第56摩步軍軍長沙爾在回憶錄中對12月14日克林撤退的描述“軍紀開始崩潰。越來越多計程車兵向西逃竄,他們沒有任何武器……整個補給車隊—除了那些獲得堅定領導的單位外,瘋狂的向後逃竄。”而東線德軍在一片德國將軍們的鬼哭狼嚎中死亡多少呢?1941年12月40198人,1942年1月48165人,2月44099人,而被德國將軍吹噓的高歌猛進的1941年7、8、9月死亡多少呢?7月63099人,8月46066人,9月51633人。德軍在莫斯科前的敗退,實在是將軍們高估自己貶低蘇軍的惡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李子品種,結的果子又脆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