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條子

    什麼古代?現代就不是了嗎?抗美緩朝就是最好的例子,四年。有時候你勝利,打到鴨綠江邊,有時候我勝利,打過漢城,幾乎到濟州島,又被打回頭,到最後又在上甘嶺拉鋸,雙方都打不過去了。時間消耗在哪兒呢,開會決策要時間,行軍要時間,打仗的時候要時間,你二個小孩子打架都要時間啦,難道一秒就打完?天冷的要命大家都不想打,等過冬要時間。還有你看,現在的敘利亞戰爭,打多少年了,一會ISIS勝,一會政府軍勝,一會俄羅斯勝,一會庫爾德人勝,一會土耳其勝,一會美華人勝……唉

  • 2 # 市井覓食記

    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斯大林格勒戰役打了八個月,特洛伊被圍攻了十年,英法百年戰爭,其實很多現代戰爭也打的時間很長。

    戰爭是一個非常大規模的行動,尤其是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更是運輸、人力、武力、物力、財力的全面比拼,在慢慢的消耗中體現出對方的實力,在一個防禦力量強大的城池前,進攻的力量往往會被城牆,護城河,天塹等因素減弱或遲緩,變成各方面力量比拼的消耗戰,戰爭畢竟不是兩個人打架,很快就結束了。

  • 3 # 執著蝸牛1234

    古代打仗為何一打就是幾個月,一打就是幾年,時間都耗費到哪去了?

    行軍路途、攻守對峙,追擊殘敵,還得固守邊境,防止敵人再犯。

    古時候生活條件有限交通不便,不管是發現敵情,還是集結大軍、籌措物質、開拔前線都需要時間安排部署。有時候光是行軍路途都要兩三個月,不管山川河流都是靠將士徒步行軍走出來的。

    古代戰爭頻繁,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非常耗費人力物力,而且都對戰法研究深透。除非以優勢兵力,否則很難輕易徹底消滅敵軍。很容易陷入持久戰,消耗戰。

    古代冷兵器殺敵效率低,而且雙方基本都有護甲,無形中更是加大了殺敵難度。

    把敵人驅除出邊境後,未防止敵軍再次侵犯,通常還會在邊境駐守一段時間。得到朝廷命令後才可以班師回朝。

  • 4 # 腐與天齊臨小二

    題主的一打就是幾個月,一打就是幾年,中間包括了從行軍、準備到交戰這幾個方面。

    在一場戰役中,往往交戰佔據的時間是最短的,如長平之戰,從趙括出戰,到趙軍被圍只用了不到半天時間。可是為了打這場戰爭所做的準備用了非常長的時間。

    古代交通不發達,從西安到北京大概要走一個半月,距離遠的往往在行軍上就要耗費幾個月。等到了地方,安營紮寨,也不是立刻就開戰,需要養精蓄銳,等待戰機,而這個戰機的準備時間就可長可短了。

    舉個栗子,戰爭是一個相當大的開銷,軍隊從行軍開始,基本上要日費千金,拖得時間越久,對國家和人民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可以說糧草在古代戰爭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偷襲敵軍糧草的戲碼,這是快速製造戰機的一種方式,糧草一旦被敵軍燒燬或者截獲,切斷了供應,那麼這一戰他們就已經敗了。

  • 5 # 管司銘

    古往今來,打仗的目的是為了利益和資源的爭奪。而每一場戰爭都是資源的大量消耗,可以說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大部分時間消耗在資源的調配和徵集上。

    題主說的打仗幾個月其實已經算短的了,主要消耗在以下幾點:

    1.徵兵耗時。

    2.練兵耗時。

    3.徵集糧草耗時。國庫常備糧草有限,多數是靠民間徵集糧草或增加賦稅。

    4.兵馬行進耗時。大部隊行進大多為補兵,每天能走多少路呢。

    5.糧草運送耗時。道路不平整,地勢起伏多變,運輸工具消耗人力。

    6.城池易守難攻。攻城工具有限,城高。

    7.進攻不順利駐軍修整耗時。

    8.駐軍後等待天時地利的耗時。比如火攻,遠端射火箭需要等待順風時機。

    9.特殊計謀耗時。比如圍困、斷糧。

    我舉個例子說一下:

    公元757年,安史之亂中,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帶領13萬精銳南下攻打淮陽。因為守將張巡的勇猛,久攻不下,駐軍等待時機。駐軍的目的除了修整軍隊,提高士氣,主要是等待後方的糧草運送。而後多次發動進攻,均無法攻破只有數千守軍的淮陽,最終無奈選擇斷糧圍困。而城中將士頑強守城,吃盡城中麻雀老鼠,樹皮草革,甚至守軍張巡殺死自己的愛妻為將士充飢,扔不肯開城投降。最終糧食斷絕,無力再戰,終被攻破。耗時3年。

  • 6 # 細談歷史

    古代和現代最大的不同就是科技的發展,這樣的不同會導致很多事物的變化,就像打仗時間的問題。

    首先是資訊通訊太過緩慢,並不是所有時間大軍或是將領都是在邊境或者戰亂的地區常駐的,恰恰相反,很多時候帝王害怕他們的兵權過重,會讓他們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活動,有了戰事再放出去,這樣,戰亂的訊息來了,才開始準備,徵集軍馬,整頓隊伍,出發,到達,時間就花去很多。

    再者是交通太緩慢,交通問題太嚴重,將軍還有馬,普通士兵可能就是11路了,別說連續跑了,連續走也受不了啊,一路上走走停停,自然快不起來。要不霍去病帶領小波部隊敢去打匈奴呢,勝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啊。還有一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糧草先行,這樣輜重在前就更加緩慢了。

    還有是武器問題。戰術不說,我們大華夏戰術文化還是可以拿得出手的,就說以前的冷兵器,大家殺人打仗不會是像現在一樣,美國一個導彈打得日本就拜拜了,他們得慢慢打,最後堅持不住的那個,才是輸家。然而誰都不想輸,再拖再等,就自然慢了。

  • 7 # 雲卷飛山

    再說行軍,一般步兵大部隊行軍,日行不過五六十里,騎兵擔負偵察和掩護,而且還必須多路進發,聯絡通訊更加困難。千里行軍少說也得十五到二十天。可不是演電影電視劇,眨眼就到了。

    最耗時的還是戰爭準備。較大型十萬以上兵馬戰爭,從戰爭動員,到物資準備,調集調運,車船打造,沒有一年半載,怎麼都辦不到啊!當年隋煬帝三徵高麗,海陸並進,匠人打造戰船,日夜趕工,腰以下都被水泡爛了。盲目催工趕工的後果,就是國力耗盡,官逼民反。

    關羽被殺,劉備發誓報仇,可比劉備更急的是張飛!整天埋怨大哥只聽嘴上喊,遲遲不出動,結果天天拿士兵出氣,最終死在手下手上。他哪裡知道,六十萬大軍(號稱)水陸並進,需要那麼多物資豈是三五個月能辦到的?好幾年後才最終發動。三國時,好象有條規律,誰最先發動大戰,誰就必敗!袁紹發動大戰,以大欺小,結果在官渡被曹操幹掉了;曹操腦袋熱了,發動八十萬最終統一之戰,結果被在赤壁被弱小的孫劉打敗了,三足鼎立形成;劉備的報仇之戰,名為報仇,實想一舉拿下江東,結果在夷陵被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蜀國從此走下坡路,再也恢復不了元氣。

    中國歷史上,倉促之間發動的大戰,大多以失敗告終。要想贏得戰爭,就得慢慢積累準備,時間就耗在這上面了!

  • 8 # 少俠看歷史

    相比於古代戰爭,大家對於現代戰爭比較瞭解。但是一戰和二戰打了多少年呢?即使在工業革命後,運輸以及兵器取得長足進步的現代戰爭都如此耗費時間,那麼對於古代嚴酷環境下一打就是幾個月,幾年就好理解了。

    首先,古代戰爭在兵馬糧秣等運輸上就耗時耗力。我們以漢武帝北征匈奴為例:每一個騎兵都需要三匹馬保障,同時沿路還需要不斷供應補給,等到與匈奴面對面生死相搏已經是第二年。因此由於地域與運輸能力的限制耗費了大量時間。

    其次,戰爭就意味著攻城略地,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攻佔城池。古代戰爭想要攻破城池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不是特殊情況想以武力取勝,基本上就意味著需要長時間的圍城或是強攻。由於強攻會帶來大量的傷亡,所以圍城相對來說是個上策,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

    還有重要一點,在沒有機械的輔助下,即使人的體魄再好也是需要休息的。殊不知古代戰爭都將就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可以看出充足的休息對於戰鬥力的直接影響,因此古代戰爭的強度也會不斷改變。

    綜上,古代戰爭對於勝利的影響因素很多,其中時間更是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短則幾月長則幾年都是很正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到處都在拆‘’空心房’’,拆完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