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了不叻

    主要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再加上每個皇子各有千秋,不好取捨。選擇太子,得看他的才能人品 老婆家媽媽家實力 大臣們態度 皇子對其他兄弟態度。最重要的是透過搖擺來敲打他們,不能對父皇不尊敬,要聽話。維護君主專制,怕太子大臣架空自己。介於以上原因,所以會搖擺不定

  • 2 # 詮釋與事實

    首先立太子最先要考慮的是中央的安定,皇子如果不止一個就要考慮每個皇子的派系一旦太子立下派系之間的動亂從而導致國家各地的動亂,對國家政治經濟外交都是一個巨大的負擔,而太子往往決定國家的下一個未來所以又不能無能之輩擔任,最後則是其他國家的看法。太過無能軟弱的太子會讓敵對國家趁虛而入。

  • 3 # 歷史江湖

    古代皇帝立太子,之所以會搖擺不定,無關帝王心術。

    一.首先這是由古代“一人治天下”的皇權體制所決定的。太子就是下一任天下之主,這一點註定了太子之位會成為其他皇子覬覦的目標、並不惜一切代價去取而代之,也註定了太子之位會成為處於權力利益漩渦中心的一個極度不穩定的位置。

    二.由誰來當太子?由誰來當下一任皇帝?不僅是帝王家事,而且會引發後戚集團、權臣集團的一次權力利益再分配,有人會從此一步昇天,也有人會從此跌落雲端。因此即使皇子們樂天知命,隨遇而安,他們背後的權力利益集團也絕不會善罷甘休、聽天由命,而會透過各種渠道和手段,對皇帝施加影響,千方百計把自己一方的皇子扶持上太子之位。從而使得太子人選問題變得波折橫生、變數層出。

    三.古代皇帝和皇子之間的父子關係,與現代家庭截然不同。皇帝和皇子們囿於身份和繁文縟節的禮儀制度所限,絕非現代人這種親密無間的狀態,而是“情猶父子,義則君臣”。諸多皇子們在皇帝面前,都是一副誠惶誠恐、畢恭畢敬的模樣,皇子出生到成年整個過程中,皇帝父子之間很少有推心置腹、無話不談的深入交流,使得皇帝對皇子品行、才能很容易產生認識偏差,從而導致在太子人選問題上出現反覆變化。

    上述幾個因素,使得從古到今的太子人選問題,都成為一個千古難題,即使英明如唐太宗李世民、康熙皇帝,都曾在太子人選問題上游移不定,朝令夕改,左右為難。直到雍正皇帝首創秘密立儲制度,才使得這一難題有了根本性改觀。

  • 4 # 走著聊著

    古代的皇帝立儲是一件大事,而且是一件讓皇帝頭痛的大事情,就象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這些雄才大略、知名度很高的皇帝對此也搖擺不定,何況別的皇帝,而造成這種局面也有多種原因。至於帝王之術,也是因人而異。

    1.漢高祖愛烏及烏

    漢高祖劉邦登基,立他和呂后嫡長子劉盈為太子。後來呂后年老色衰,戚夫人經常陪伴在劉邦身邊。時間久了,戚夫人就跟劉邦吹枕邊風,要求立自己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太子。於是劉邦召集大臣廷議,遭到以御史大夫周昌為代表的大臣們強烈反對。

    劉邦晚年,易儲的想法愈加強烈。呂后感覺大事不妙,去找謀臣張良問計。張良說以前陛下聽我的話是因為戰事吃緊,現在太平了他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也無能為力了。不過張良建議呂后備上重禮去找“商山四皓”,說劉邦曾因為得不到四位高人的輔佐很是掃興呢。果然,“商山四皓”出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勸得劉邦回心轉意。

    2.隋文帝考察失實

    隋文帝楊堅在位先立長子楊勇為太子,後廢楊勇改立次子楊廣。

    楊勇身為太子,公然接受百官朝賀,引為楊堅不滿,這讓楊廣得到了機會。有一次獨狐皇后生病,楊廣故意偽裝的很有孝心,用自己的鮮血為皇后做藥引,深得皇后的歡心。楊廣又暗中在朝中拉攏越國公楊素,讓楊素在文帝面前說太子壞話,替自己出頭。這樣的話內有獨孤皇后,外有楊素替楊廣說好話,為了取得楊堅的好感,楊廣還故意深居簡出,穿著樸素的衣服,一副不近女色的樣子,這些生活作風和太子的奢侈作風形成鮮明對比,太子楊勇漸漸受到冷落。

    楊堅暗中觀察比較楊勇和楊廣,還派楊素監控二子,楊素藉故去太子府探望,楊勇把自己的不滿向楊素傾訴,楊素到文帝面前告發楊勇。獨孤皇后藉機勸楊堅廢了楊勇太子之位,改立楊廣。楊堅終於下定了決心,讓楊廣如願以償做了太子。

    後來楊堅臨終之時,才清醒的發現楊廣並非帝王之選,捶胸頓足的大呼:“獨孤誤我矣。”

    3.唐太宗難言之隱

    唐太宗李世民的立儲可謂一波三折。

    李世民以玄武門政變奪得皇位,按照立長原則先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李承乾年幼時刻苦用功,深得李世民喜愛。少年時的李承乾性格變得叛逆,過起聲色犬馬的生活。李承乾不檢點不說,總害怕明爭暗鬥的弟弟李泰奪了太子之位,所以在別人的挑唆下幹起弒君謀反的勾當。李世民傷心之餘廢了李承乾太子之位,貶其為庶民發配黔州。

    這時的李世民想到嫡二子魏王李泰,李泰處事幹練,文采出眾(《括地誌》一書主編),此時的李泰是他最中意的太子人選。李世民給予李泰比其它王子高的多的待遇,還讓朝中三品以上大員接受李泰訓戒。魏徵、李績等大臣認為李泰不是太子卻享有類似太子的待遇都認為不妥,李世民不以為然。李世民還親口許諾要封李泰為太子,李泰對李世民發誓說如果自己當上太子,百年之後會殺了自已的兒子讓位於弟弟李治,此想法很得李世民的心。李世民把這件事告訴大臣褚遂良,褚遂良說世上很難有皇帝不傳兒子傳弟弟的事,李泰當上皇帝一定會殺了哥哥李承乾和弟弟李治。李世民想起當年玄武門骨肉相殘的事,想起以前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的不和,他相信李泰的能力但又不敢保證骨肉相殘的事不會重演。

    考慮再三,李世民決定立性格仁厚的嫡三子李治為太子。

    4.明太祖立儲長孫

    明太祖朱元璋在嫡長子朱標十三歲時候,立為太子。誰料想二十五年後,朱標撒手歸西。這可難壞了朱元璋,不知道改立誰為太子合適。

    朱元璋兒子幾十個,大都不成器。朱標死後,最厲害最有希望的就是燕王朱棣。可是朱元璋轉念一想,這可使不得,朱棣不能坐皇帝。朱棣當了皇帝別的王子肯定有意見,到時候會天下大亂。如果諸王中不能選出一個皇帝,只能從孫子輩找了,朱標長子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皇長孫,知書懂禮,深得朱元璋滿意。經過和幾個大臣一商量,都決定讓朱允炆繼承皇位,於情於理都合適。至於燕王朱棣,朱允炆的叔叔只能委屈一下,而且有他鎮守邊關也再合適不過。

    朱允炆被立為了皇太孫,但是朱允炆唯一讓朱元璋放不下心的是太仁慈了,所以為了朱允炆能夠順利繼承帝國的江山,朱元璋大肆殺戮權臣,他想在臨死前為皇太孫掃除一切威脅和障礙。豈知世事難料,奪取朱允炆江山的恰巧是燕王朱棣。

    5.清聖祖兩立兩廢

    康熙(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大帝在位六十年,作為他的兒子太不容易,等的鬍子都白了。偏偏長子夭折,作為次子的胤礽被立為太子。太子監國,為康熙分憂本是好事,可是康熙太強勢了,又看不慣太子手裡握有權柄。終於,父子矛盾爆發了。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以僭越等罪名為藉口親自下詔廢了胤礽太子之位。雖然太子之位廢了,康熙的十幾個兒子卻不消停,一直明爭暗鬥的較勁,都想爭取當太子。康熙一看不行啊,第二年又恢復了胤礽的太子身份。他的意思很明確,太子還是原來的太子,誰也別想的太多。可是聰明一世的康熙還是想錯了,生在帝王之家凡是有點出息的,誰不想登上九五之尊,何況康熙的兒子們幾乎都不是省油的燈。於是乎父子之間,太子和王爺兄弟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予盾到了幾乎不可調和的地步。有一次康熙在得到太子想逼他退位的訊息時怒不可遏,康熙對太子再次失去了耐心和信任,公元1712年9月胤礽又一次被廢。太子沒當成,終身被軟禁在鹹安宮。

    自此,康熙和以後的清朝再也沒有正式冊立過太子,胤礽也成為清朝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正式報價灰熊,3換1得到伊戈達拉,湖人會無動於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