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這是唐朝詩人劉叉寫的一首詩中的兩句,其完整的詩是這樣的: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唐.劉叉《偶書》

    要想很好理解劉叉詩中這兩句的意境,有必要了解一下劉叉這個人。

    劉叉奇人奇事

    《唐才子傳》記載,劉叉從小羈驁不訓,成年後因酒傷人而亡命天涯,在逃亡過程中,行俠仗義但生活屢屢不順。後後幡然悔悟,潛心學習,終於從一個酒徒華麗麗轉身成了一個詩人,當時他的詩別具一格,很受當時著名詩人韓愈的欣賞。

    聞韓愈接天下士,步歸之,作《冰柱》、《雪車》二詩。後以爭語不能下賓客,因持愈金數斤去,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遂行,歸齊魯,不知所終。

    上面這段話描寫得是:韓愈招攬天下有名的詩人,相當於收徒。劉叉於是投奔了韓愈名下。寫了兩篇相當不錯的詩作《冰柱》和《雪車》,由此名聲大噪。

    但劉叉過不慣寄人籬下的生活,“不能俯仰貴人鼻息而活,”他對老師的做法有些並不盲從,比如韓愈講究復古的寫法,劉叉就曾寫詩奉勸,“請君勿執古,執古徒自隳”送給可老師,勸老師小心復古把自己給毀了。難怪史載劉叉“能面道人短長”,可見劉叉的做法像他的名字一樣的牛叉。

    這其實不算牛叉,接下來對老師韓愈做了一件事。

    一天,劉叉不辭而別了,徹底離開了韓老師。據說,劉叉臨走時“持愈金數斤而去”。

    原來劉叉看不慣韓老師給人寫墓誌銘賺死人錢,當時寫墓誌銘很賺錢,請名人寫墓誌銘,更是一種身份象徵,豪門望族都重金禮聘韓愈來寫。

    劉叉對於韓愈這個生財之術頗為不齒,竟理直氣壯地拿走了韓愈的錢。 劉叉留書說:『這些昧良心的錢,不如做我的生活費吧』。

    以上就是劉叉的簡歷,親們是不是覺得他是一個另類的“憤青”呢?敢於衝破各種阻力和束縛。接下來看他寫的兩句詩的意境就容易理解了。

    (回到本題)如何理解“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這句話呢?劉叉胸中的“萬古刀”這是一把什麼樣的刀,又為什麼受到磨損呢?

    有上面介紹可知,劉叉自幼“尚義行俠”且因酒殺人,但並沒有因“從學”而有所改變。這從對老師的看法可窺一斑。

    只是鑑於當年殺人亡命天涯的教訓,那把“行俠仗義”之刀逐漸棄之不用,代替的是犀利的詩文。但正義感仍然珍藏在劉叉的內心,猶如一把萬古留傳的寶刀鋒利無比。

    然而唐末的亂世,註定了劉叉的悲慘生活和壓抑之感,懷才不遇,世事不平,拔刀不能相助,眼看貧窮弱者不能幫助,心中的怒火不能宣洩,就像塊壘磨損著萬古鋼刀。

    這首詩用“磨損的刀”比喻胸中受到壓抑的正義感,把自己心中的複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劉叉的詩標新立異,實在是牛叉。

  • 2 # 詩詞書院

    原句出自唐人劉叉的七絕《偶書》。全詩如下: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詩的作者是劉叉,傳留詩作不多,較有名的是兩首古風《冰柱》和《雪車》,還有兩句較多人引用的”酒腸寬似海,詩膽大於天”。

    有人說劉叉是個俠義之士,多以此詩引證。但在我看來,劉叉就是個無賴小人,俠義之事不見有記錄,無德之事倒記有二三。

    劉叉年輕時因喝多酒,殺了人。後逢大赦出獄,便潛心讀書,學會吟詩。適逢韓愈招門人,便和眾多民間文人一起進入了韓府,寫下《冰柱》和《雪車》兩詩。

    然此公品性難改,不但不感激韓收留之恩,還在某日卷金數斤而去,留字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意思是你這些錢是幫死人寫墓誌銘所得,不如給我這個活人花花。十足的無賴口吻,而更要注意的是其捲款潛逃目的,錢是為了給自己花,而非濟貧,可見其根本無半點俠義之心。

    《石園詩話》點評得比效到位:“劉叉《冰柱》、《雪車》詩,人謂出盧、孟右,才氣甚健。然徑行直遂,毫無含蓄,非溫柔敦厚之旨,少諷喻比興之情。其《自問》詩云:“酒腸寬似海,詩膽大如天。”信乎,詩膽之大也!”

    說回此詩,上段加粗文字也同樣適用,沒什麼好說的。可與“怒見不平一聲吼”相當吧,甚至覺得一聲吼還來得暢快些。

  • 3 # 謝小樓

    “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這句詩,出自唐朝詩人劉叉的《偶書》,這是一首充滿俠氣的詩,此詩詩粗獷,用語質樸,全詩讀來,就像一個俠客在傾吐胸中塊壘。

    偶書

    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

    劉叉不但名字牛叉,人也很牛叉。據《唐才子傳》記載,劉叉在少年時期"尚義行俠,旁觀切齒,因被酒殺人亡命,會赦乃出,更改志從學。"雖然改志從學了,但劉叉並沒有像傳統文人那樣出仕求官,而是依然過著浪蕩天涯的生活。

    劉叉曾是韓愈的食客,但呆了一陣後,不慣寄人籬下的生活,於是拿了韓愈的錢走人了,還說,這是韓愈吹捧死人得來的錢,還不如給他作生活費。當時,韓愈常給人寫墓誌銘,這樣的文章,死者為大,不免有吹捧的地方,不想,這位牛叉的食客竟然看不顧,還理直氣壯地拿走了他的錢。

    拿走別人辛苦賺來的錢,還能說得理直氣壯,你說牛叉不牛叉。

    尚義任俠,還揹負命案,這就註定劉叉的詩跟文人士大夫的詩是不一樣。

    通釋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扶桑: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長在日出的東方。《山海經·海外東經》:"(黑齒國)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

    每當太陽昇起,一天依始,人世間紛繁複雜的事情便一一發生。

    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

    野夫:草野之人,指詩人自己。處:一作"事"。磨損:一作"磨盡"。

    我一個草野之人,看到這世間有那麼多不平之事,多得把胸中那把與不平之事相抗爭的"刀"都漸漸地磨損了。

    賞析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這一聯裡,扶桑用典,但也是一個詩中常見的典故,下聯將人間萬事比喻成毛,這個比喻也不新鮮,兩句脫口而出,不做修飾,不求新奇,就像一個心直口快的俠客口吐肺腑之言。

    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歷來最為人稱道就是這最後一句,這一句,詩人將自己內心無形的正義感比喻成有形的刀,讓難以言說的內在情緒變成真實可感的視覺形象,把詩人心中的複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藝術手法十分高妙。

    然而,這樣新奇的比喻,卻絲毫沒有刻意求新之感,刀是俠客身邊的尋常之物,也是俠客身份的象徵,用刀來比喻正義感,是再自然貼切不過的。

    磨損胸中萬古刀。有兩層含義。

    一是見不平之事,奮起相抗,不平之事太多,故而胸中萬古的正義之刀受到磨損。

    二是世間不平之事實在太多,一劍難平天下事,大俠也有無能為力的地時候。眼看著不正義的事情發生,卻無能為力,所以內心的正義感還斷受到世事的消磨。對於俠客來說,正義感不會就此消失,但卻因此鬱結不平之心。

    總之,這是一首俠客之詩,最打動人的就是一個詩中俠客對於正義的追求。讀這首詩,當叩劍擊節,縱酒高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客觀談談青少年與遊戲,現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