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拾稽影視

    在朱棣當皇帝期間,明朝十分強大,國力強盛,能夠控制邊遠地區,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國力受到影響,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控制邊遠地區!

  • 2 # 我沒忘記home

    明朝攻佔雲南後,在雲南外圍地區沿襲元朝的土司制度進行羈縻統治(即在明英宗年間形成的“三宣六慰”),這些土司具有很強的獨立性。明英宗四徵麓川(應當是四次)的物件是朱元璋在1384年所設立的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戰爭以明朝的慘勝而告終,這導致明朝在諸土司中威信掃地。明軍徵麓川之後,緬甸各土司仍然嚮明朝納貢,真正導致明朝失去緬甸主導權的是明朝與緬甸東籲王朝的戰爭(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初),緬甸實現統一,明朝在當地的統治秩序完全瓦解。

    附圖,東籲王朝極盛時期的疆域(1580年)

    明朝勢力進入雲南

    麓川王國在元末明興之際崛起,周邊的土司皆依附麓川。

    自南詔在唐朝的支援下統一雲南周邊地區後,此地一直由獨立的政權統治。直到1253年,忽必烈奉蒙古帝國蒙哥大汗之命,“革囊渡江”徵雲南,元朝在這裡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原大理國王段氏為世襲大理總管。14世紀中期,元朝大亂,原雲南行省出現三股割據勢力:滇東、滇中的元梁王,滇西的大理段氏,怒江以西至伊落瓦底江上游的麓川思氏。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多次派使臣到雲南勸降,允許元朝梁王保留封號、段氏世襲大理國王,但遭到拒絕。1381年,傅友德、沐英和藍玉率軍遠征雲南,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兵敗自殺,朱元璋封沐英為黔國公,世代駐守雲南。同時,明朝延續元朝的制度,在雲南“外圍”以土司進行羈縻統治。

    明英宗時期(1446年),雲南外圍的土司最終形成“三宣六慰”,即南甸、幹崖、隴川三宣撫司,車裡(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緬甸(即緬甸阿瓦王朝,以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木邦(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八百(即蘭納王國,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孟養(今緬甸八莫,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寮國(今寮國境內)六宣慰司。

    附圖,明朝初期西南形勢圖

    明軍四徵麓川

    1254年,元朝攻滅大理國,雲南周邊地區出現權力真空,撣族的勐卯(麓川)王國乘機崛起,元朝在其地設定麓川路,將其納於土司制度之下。明朝平定雲南期間擊敗勐卯,其國主思倫發在1384年歸附明朝,朱元璋在其地設定“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後改為“麓川軍民宣慰司”。明英宗在位期間,思倫發次子思任發開始侵佔周邊地區,意圖恢復過去的勐卯(麓川)王國疆域。

    《明史紀事本末》(卷30):“會緬甸危,思任侵有其地,遂欲盡復父所失故地,於是擁眾叛於麓川。先是,侵孟定、灣甸,大殺掠,雲南總兵黔國公沐晟以聞。至是復侵南甸州土官刁貢罕地,命沐晟遣官齎金牌信符,諭還所侵地,思任不奉詔。”

    由於勐卯(麓川)降叛不定,明軍遂於正統四年(1439年)、正統六年(1441年)、正統七年(1442年)、正統十三年(1448年)四次發兵征討。麓川之役中,明朝調動大量人力物力以對抗一個土司小國,在連年征戰後仍不能徹底平定,最終只能以盟約的形式結束戰爭,明朝在西南諸土司中的威信大減。戰後,勐卯退往怒江以西(今緬甸克欽邦一帶),16世紀初分裂為孟養和孟拱,後被緬甸東籲王朝統治。

    《明史紀事本末》(卷30):”驥還兵,部落復擁思任子思祿為亂,攻銀起莽,敗之,復據孟養地。驥等慮師老,度賊不可滅,乃與思祿約,許以土目得部勒諸夷,居孟養如故。復與立石金沙江為界,誓曰:“石爛江枯,爾乃得渡。”思祿亦懼,聽命。“

    附圖,勐卯(麓川)最大統治疆域

    明緬戰爭(與緬甸東籲王朝)——明朝勢力退出緬甸

    緬甸東籲王朝脫胎於阿瓦王朝,它在孟養土司征服阿瓦王朝後崛起。1550年,東籲王朝基本統一緬甸中部和南部;1551年,東籲王朝莽應龍即位,開始進攻上緬甸;1555年,緬軍佔領阿瓦,隨後開始攻擊臣服於明朝的土司。至1566年時,東籲王朝已經吞併八百、寮國和車裡,又在萬曆初年攻佔木邦、隴川、孟養等地,“三宣六慰”除了在雲南境內的車裡外全部落入東籲之手。

    1581年,莽應龍死,其子南達勃因(莽應裡)繼位,緬甸勢力向雲南境內擴張。1583年,緬軍進攻施甸(今雲南施甸)、盞達(今雲南盈江)等地,明廷派劉、鄧子龍率軍反擊。明軍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擊潰緬甸軍隊,收復隴川、蠻莫(今八莫)、孟養和孟璉,隨後長驅直入至阿瓦。1584年,緬軍待明軍撤退後再次入侵,明軍再次擊退緬軍,邊境地區的土司重新歸順明朝。在這以後,緬甸改以蠶食的方式侵佔明朝土地,而明朝由於日益腐敗而無所作為。

    1606年,緬軍攻佔木邦,明朝在緬甸的統治就此結束。

  • 3 # HuiNanHistory

    緬甸並不是明朝的屬地。

    元朝年間,曾設緬中行省、雲南等處行中書省管理過緬甸東北部的地區。元朝滅亡後,明朝接替管理雲南“外圍”的幾個土司。

    說到緬甸全境,無論是元朝還是明朝,都沒有將其納為屬地。明朝並沒有這種強勁的實力。

    至於“明英宗三徵麓川”,這話也不對。明英宗曾4次征討麓川,分別發生於正統四年(1439)、正統六年(1441)、正統七年(1442)和正統十三年(1448)。

    所謂的麓川,其實並不是什麼龐大的國家,只是緬甸北部、靠近雲南的一個土司。元朝以其地置麓川路,後於1355年改為平緬宣慰司。

    元朝末年,麓川趁機侵佔雲南西部,漸成一大勢力。朱元璋討伐雲南時,麓川的國君思倫發歸順明朝,被授予麓川宣慰使之職,其地改名為“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

    因此,所謂“明徵麓川之役”,其實就是雲南麓川宣慰司發動叛亂,明朝去雲南邊境平叛而已。這四次征討,導致明朝軍隊疲憊、國庫虧空,對北面瓦剌的防禦空虛。

    由此可見,談不上緬甸如何脫離明朝。

    緬甸本來就是脫離明朝的,只是緬甸和中國的邊境,在當時都是一些無主的土司在統治,這些土司可以屬於緬甸,也可以屬於中國罷了。

    等到1555年,緬甸的東籲王朝國王莽應龍統一緬甸全境,結束了蒲甘王朝崩潰以來的分裂局面後,這時候明朝才算是真正跟緬甸對峙上了。

    後來的東籲王朝持續對木邦、孟養、孟密等地區土司展開進攻,明朝的招架著實無力。

  • 4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實在可笑。

    緬甸從來不是明朝的屬地,相反緬甸還和明朝爭奪過西南土司的宗主權,結局也很簡單,明朝雖然打退了緬甸的進攻,但是喪失了不少西南土司的宗主權。

    題目裡的麓川不過是個土司而已,充其量不過是個政治聯盟,只不過明徵麓川也非常費勁。

    麓川土司強盛以後,大量兼併雲南的其他少數民族土司,擴大勢力範圍,這引起了明朝的警覺。明朝對少數民族的策略,都是以分化瓦解的手段,必要時候可以親自上陣。

    所以就有了明四徵麓川,只不過仗打的很難看,明軍得表現已經不是差強人意了。而且由於徵麓川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導致西北方向防禦空虛,在此基礎上,土木堡之變並非不可思議。

    與此同時,明朝在之後南方的戰事中也越來越依賴少數民族的土司武裝,因為這些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深山密林當中,是不可多得的步兵兵源。

    而且,明軍沒有完全征服麓川,雙方達成了聯盟性質。而且麓川向西進入孟養,曾經滅亡了緬甸的阿瓦王朝,只不過東籲王朝興起之後,孟養為東籲王朝佔領,麓川作為一個政治實體退出歷史舞臺。

    與此同時,明朝在西南方向的多個土司也被東籲王朝征服。

    其實也沒什麼了不得,明朝和土司之間本身就是封貢關係,明朝並沒有在這些土司得地區建立統治,關係比鬆散還鬆散。

    對於明朝來說,只要緬甸不打雲南就可以了。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何為飛防英雄?為何進入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