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農業搏擊人

    太多了,中華民族文學寶庫有吸收不完的營養。高興時兩岸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還可以一日看盡長安花,失意時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也可以是細雨騎驢過劍門,此生合是詩人未?。送別時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思念時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總之不同的境況都可以讀出不同的詩句來表達……謝謝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瑰寶!

  • 2 # 我的世界2275

    出自唐代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註譯:在長安回頭遠望驪山宛如一道道錦繡一樣,華麗無比。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開啟,彷彿有什麼重大的事情發生一樣。官道上,一匹汗血寶馬疾馳而來,馬上使者行色匆匆。馬背後塵土飛揚,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緊急事故,讓送信的使者如此匆忙,如此緊張。使者快馬加鞭穿過一道道宮門,快速的進入內宮。遠遠只聽見後宮中傳來陣陣女人的歡笑,可是誰又能料到只是南方把荔枝送來,這麼緊急,只是想讓荔枝更加新鮮,博妃子一笑罷了。

    詩人用最簡單的文字,寫盡了當權者的貪婪嘴臉,奢靡腐華的墮落。他們身處高層,不知民間疾苦,極盡奢侈。杜甫寫出了: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與此詩遙遙呼應。

    人世間,愛恨糾,幾多喜歡幾多憂。

  • 3 # 使用者70326058423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連地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 4 # 每天讀宋詞

    春天裡找一些春日的詩詞,與君共賞。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愈寫春天的一首名篇,蘊含人生哲理,讀完受益良多,耐人尋味。

    一起來欣賞"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中唐詩人——韓愈的名篇《晚春》,看看一代文豪,一位出色的政治家筆下的暮春景象及惜春感悟。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暮春時分,花草樹木都想法設法留住春天,一時間萬紫千紅,爭奇鬥豔。可憐的楊花和榆錢兒雖然沒有姿色,卻也只顧像雪花一樣漫天飛舞。

    這是一首描繪晚春景色的小詩。但是卻一反傳統的落紅滿地,水流花謝的遲暮傷感情調,而以萬物積極參加"留春"的行動,變被動感受為主動參與,告訴人們"無才思"並不可怕,但是一定要珍惜光陰,抓住時機,不負春光不負自己。精神達觀,手法新穎,構思精巧。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詩人是惜春的,但是,詩人卻不說自己惜春,而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知"、"鬥"和"解"把無情的花草樹木賦予了人性,賦予了情感。說它們不忍春的離去,想辦法並且採取行動來挽留春光。

    春是美好的,春也是短暫的。正如辛棄疾所說的"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春早,何況落紅無數。"於是,花花木木們都使出了渾身解數,用爭奇鬥豔、各呈芳菲,爭鳴爭放欲把春留住。這兩句只是為下文埋下伏筆,引出本詩的核心句:楊花柳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楊花就是柳絮,蘇軾有"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意思是"楊花像花,又還不像花,惜花的人也不會愛惜它,自然也就沒人去掃它、葬它,都是由任它隨風飄落",這就是楊花。

    榆莢就是榆錢兒,雖也能食用。但是,沒聽說誰欣賞榆錢兒。萬紫千紅的春天,"似花非花"的楊花和榆錢是有些尷尬的。人們欣賞大好春光時,看"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牡丹;看"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桃花,沒聽說誰去欣賞榆錢兒楊花,甚至粘了滿身滿臉的楊花榆莢,還挺令人討厭的。

    在梨花如雪、桃花如火的春季,在色彩繽紛的春季,毫無姿色的楊花和榆莢是根本沒有資本來爭相鬥豔。但是,它們卻也積極加入"留春"的隊伍,沒有妄自菲薄,沒有自輕自賤。而是漫天飛舞,像茫茫白雪一片,瀰漫著空間。

    "惟解":只顧,只知道。這是勇氣。漫天是氣勢。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花,但是,卻以極大的勇氣和氣勢漫天化雪,為春增色,不負春光。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這就是它們可歌可頌的勇氣。由此可見,這首詩的主角不是奼紫嫣紅的花草,而是"無才思"——沒有美麗容顏,沒有傲人姿態,卻憑藉生命力量而綻放自身魅力的楊花、榆莢。

    這不由讓人想起袁枚那首一夜爆紅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陰暗的角落裡,毫不起眼的苔蘚開著米粒大的小花,卻毫不自慚形穢,而是充滿執著、充滿自信、充滿勇氣地綻放給這個世界。儘管無人喝彩,儘管無人注目。

    楊花、榆莢不也一樣嗎?儘管生於曠野,貌不出眾,但是也會在屬於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發出應有的光彩、光輝。

    《晚春》和《苔》一樣,情景融於一體,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但是《晚春》擬人手法更為靈動,想象更為奇妙,更有一些幽默的情趣,所以,很是引人入勝。

    這首詩和韓愈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

    韓愈三歲喪父,靠寡母和兄嫂養大成人。參加科考三次落第,吏部的博學宏詞考更是四次不中。"遑遑乎四海無所歸,恤恤乎飢不得食"他這樣描述這段歲月。入仕後,又因為性格耿直而數次遭貶。但是韓愈是屢敗屢戰,愈挫愈勇。

    學術上:他推動詩歌創新,凝聚新生力量,弘揚古文運動,譽為"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實至名歸的文壇領袖。

    政治上:積極參與平定藩鎮,倡導儒學,反對佛教。因為勸誡唐憲宗遠離佛教,寫下了著名的《諫迎佛骨表》,惹怒皇帝,差點送命,後被貶為潮州刺史。在謫貶途中寫下了我們熟悉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受此沉重打擊,韓愈沒有動搖原則,仍然不改初衷。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當時就有"韓柳"文章(韓愈、柳宗元)和"韓孟"詩派(韓愈、孟郊)之說。韓愈團結了賈島、孟郊等很多出身不高,仕途不順卻又才華橫溢的一群人,為他們鳴不平,關注他們,同情他們,鼓勵他們。年輕的李賀因為特殊原因不能參加科考,韓愈上書皇帝,呼籲各方,為其身份做辯解。

    賈島、孟郊、李賀,甚至韓愈本人,不也像苔花、像楊花、像柳莢一樣,雖然出身低微,卻從未放棄努力,渴望找到自己應該有的位置,為國家、為時代展示自己的才華,奉獻自己的能力。

    如歐陽修評價一樣: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一寓於詩,而曲盡其妙。……餘嘗與聖俞(梅堯臣)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於水曲蟻封,疾徐中節,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這首詩寫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那年,韓愈四十九歲,官場上處於極不得志時期,這也是他自勵自勉的詩作。時至今天,仍然需要這樣的詩,仍然需要這樣的精神。

    很多時候,我們常抱怨命運不公或自己生不逢時,常常牢騷工作環境差,牢騷得不到領導的賞識和認可,牢騷事事不如己意。其實,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不可以選擇的,如出身,容貌,智力,但是又有很多東西是可以選擇的,如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的選擇使生命呈現出不同的精神風貌。

    天地間綻放著尊貴的生命,也綻放著平凡的生命。比如偉人和芸芸眾生,比如牡丹和苔花、楊花、榆莢。但是,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風采,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一顆堅強的心,把自己最美的一面,毫無保留地綻放給這個世界。

    難怪蘇軾這樣評價韓愈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獨立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