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鳶都榮哥

    用什麼年號,對大國來說,是面子、吉祥、改運等一類的作用。

    受什麼年號,對藩國,是表示臣服於誰,遵守哪一套的秩序,以及使用哪國曆法。

    孫權在217年名義歸附曹操,當時曹魏尚未篡漢,所以沿用建安年號。

    220年曹丕繼位,改年號延康,其實就是暗示準備篡漢了,孫權為了避免被漢魏兩頭捶,當然乖乖地改建安為延康。這就跟前幾年世界各國改漢城為首爾一樣,文字遊戲罷了,雖然多花錢,但也不冤枉。

    同年曹丕篡漢,改年號黃初,孫權自然還是要乖乖地改,不然怎麼證明自己是曹家的萌乖孫呢,總比獻土出兵之類的乾貨要捨得吧?

    221年,孫權面臨劉備復仇,及時送還於禁等人,得封吳王,黃初年號當然要沿用。

    222年,孫權擊敗劉備,同時曹丕南下,孫權當然要恢復建安年號,不然怎能證明自己對大漢的無上忠誠?

    再往後,孫權雖保持王爵七年,但為了給稱帝作準備,所以用了獨立年號“黃武”,而實際操作中,因為心虛等原因,“建安”的年號還是沿用了不少年。

  • 2 # 綠野風塵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改元黃初;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延續漢朝國祚改元章武;在公元222年,孫權雖未稱帝卻也使用獨立的新年號 黃武。

    這裡大家應該發現了,孫權的黃武年號特別有意思,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取了曹魏的黃初的黃字和蜀漢章武的武字拼湊而來的。至於孫權的黃武年號是不是就是這樣來的,我們是不得而知了。

    在漢武帝發明年號以前,秦漢時代的幾位帝王都是採用干支紀年的方法,具體的就是某王某年,例如始皇帝元年正月辛亥,漢高祖劉邦在世時紀年則用:帝二年三月甲子。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策略後,逐漸將皇權神化,為宣揚天子受天承命統治萬民,君權神授開始使用年號紀年,史書記載漢武帝使用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元,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而清末的宣統則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

    建立年號,意味著前一個紀年廢止,一切走向新紀元。通常情況下,皇帝開國,改朝換代為建元,內部需要改變年號(如新皇即位)為改元。

    回到本題,孫權在公元222年改年號為黃武,據《建康實錄》記載:冬十一月,權就吳王位於武昌,大赦,改年號為黃武元年。

    在使用黃武年號以前,江東內部先後使用建安,延康,黃初等年號紀年。

    孫權改年號為黃武,並且在第二年改四分曆為乾象力,改元使用新曆,是古代改朝換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這時候的孫權雖然沒有稱帝但事實上已經成為獨立的政權了,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時。

    孫權在未稱帝的情況下,為什麼要改元使用新曆呢?我們翻看史書會發現,在黃武元年前後的時間裡,江東政權可謂是腳踢曹魏,拳打蜀漢,夷陵之戰將劉備集團打的元氣大傷劉備因此病逝於白帝城,隨後又挫敗了曹丕三路伐吳大軍,可謂是一時風頭無兩。

    孫權當吳王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曹丕篡漢建魏之初冊封孫權為吳王,此時的江東是魏國的藩屬國,孫權的吳王至少名義上是曹魏的地方藩王,這時候他對曹魏交往過程中使用的是黃初年號,江東內部有些地方則繼續使用建安年號。

    不久之後,陸遜在夷陵之戰大敗劉備,曹丕三路大軍伐吳,孫權正式與曹魏、蜀漢兩大集團決裂,遂在武昌登壇受爵,自稱吳王並改元為黃武。此時天下三分魏蜀吳,魏國有黃初天子,蜀漢有章武天子,江東則是吳王-黃武。

    隨著對曹魏和蜀漢軍事鬥爭的接連不斷的勝利,江東內部對孫權稱帝建國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孫權本人卻異常清醒,曹魏稱帝名義上是漢獻帝的禪讓,劉備稱帝則是延續漢祚,兩家稱帝的大義名分都很足,而孫權卻並不具備這種條件。

    孫權雖然沒有稱帝,但卻用改元和使用新曆來向江東的臣子們來表明自己的決心,同時對臣下大肆封賞安撫人心。

    直到諸葛亮掌權與孫吳重新結盟,放棄了蜀漢的大義名分預設孫權稱帝的事實,同時孫權透過石亭之戰打的曹魏大敗,此時離漢朝覆滅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人心思漢已經成為了過去時,孫權通過幾年的吳王生涯也讓江東逐漸認可了吳國這個獨立政權,萬事俱備的情況下孫權才正式稱帝。

  • 3 # 汀藝

    孫權稱王年號222一229年,年號為黃武,當時漢朝己經滅亡!而曹操,劉備封王時在220年前漢朝還沒有正式滅亡!因此,曹操,劉備還是漢朝時代的王,所以不可能有年號!

  • 4 # 青橙有你

    有一種說法是孫權為表明自己作為吳王的合法性,從曹丕年號黃初和劉備年號章武中各取一字,用黃武二字表明自己才是順應天意,最終一統華夏之主。這個可以參見韓裔日本學者金文京的《三國志的世界》一書。

  • 5 # 沬選蘀哋蕗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當孫權接手哥哥孫策的江東基業時,曹操還在與袁紹苦苦作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劉備也仍顛沛流離,未來一片茫然。 然而20年後,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建立了魏,隔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 而孫權,卻始終沒有稱帝。

    整整29年,孫全都都沒有如曹丕、劉備那樣做皇帝,雖然他短暫的做過曹魏封的吳王,直到西元229年,孫權終於自立吳國皇帝,與曹魏、蜀漢分庭抗禮,而那時候,曹操已經死了9年,劉備已經死了6年。

    孫權為何在握著好牌的情況下遲遲不敢稱帝呢? 前期還好解釋,曹操尚且沒有稱帝,他孫權自然不敢造次。 但後期,曹魏、蜀漢都稱帝,孫權還沒有任何表示,就有些令人不解了? 孫權之所以遲遲不稱帝,大致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實力不夠。 孫吳政權鼎盛時轄揚州、南荊州和交州,從地圖上看,幾乎佔據了中國東南全境,其實力應該不小。 但是,漢末的江南與現在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那時候的江東和荊州南部都是蠻荒之地,開發極低,人口更是稀疏。所以,看似龐大的孫吳政權,其實力並不強。

    第二,形勢使然。

    前期孫權不敢稱王稱帝,是因為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後期他堅持不稱帝,則是一種政治韜略。

    在曹魏和蜀漢分別稱帝以後,兩家關係視同水火,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皇帝。

    孫權這時候不稱帝,正是希望曹魏與蜀漢兩敗俱傷,他好坐收漁翁之利。

    孫權襲取荊州殺關羽後,與劉備之仇不共戴天,劉備曾暗中與曹丕結盟,希望聯手伐吳,但恰逢曹丕廢漢稱帝,這才使得蜀漢與曹魏的關係徹底決裂。

    而劉備隨後不久便也稱帝,與曹魏抗衡,這樣,劉氏與曹氏的關係就沒有任何緩和的餘地了。

    這種局面下,最靈活,最得利的無疑是沒有稱帝的孫權。

    不稱帝,就意味著弱勢,不願與人爭天下,別人也就不會與你為難。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孫權得以與曹丕聯手,擊敗劉備。

    而倘若此時孫權立刻跟著稱帝,那麼天下形勢就未可知了。 後來,劉備病死,曹丕也跟著駕鶴西歸,大患已除,孫權這才稱帝。

    孫權稱帝之後,諸葛亮作為卓越的政治家,承認了孫權的皇帝權威,並派使者道喜。 諸葛亮明智的舉動,令蜀漢與東吳得以聯合。

    第三,名不正言不順。

    曹家稱帝是因為曹操功蓋寰宇,有著無與倫比的功勳和實力,劉家稱帝是因為名正言順,人家是劉氏子嗣,繼承自己祖宗基業天經地義。

    但是孫權就不一樣了,首先,孫策是從偽皇帝袁術一系出來的,天下人本就對孫氏不待見。

    其次,孫家出身基層武人,不被士大夫階層接納,為人輕視,出身和資格遠不足稱帝。

    第四、江東之地無法與北方相提並論,北方士人看不起南方士人,江東之地以吳越為主, 而吳越之地被中原視為化外之地,蠻荒之地,那裡的人可以做霸主,卻又如何做皇帝呢?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孫權始終沒有稱帝,他用了足足29年累積實力,擺平江東豪強,整軍經武,終於在取得了江東、南荊州全境之後,建立東吳國稱皇帝,他建立的也是國家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後滅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分百聚酯纖維百分之五十九腈綸的衣服怎麼清洗,怎麼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