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白處
-
2 # 真誠地看著你
士、大夫春秋時期就有了,士族階層在魏晉時興盛,宋朝興起程朱理學,社會倫理(特別是對女人的定位)佔了學問的相當一部分。
-
3 # 風正輕搖雨自飄
士大夫階級在宋朝的群體確立,是經過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武人專權等亂象之後,北宋王朝建立。為了扭轉前期戰亂造成的社會世風敗壞,道德淪喪,開始以“行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思想教育為主,大興儒家學說並重整倫理綱常。士大夫階層逐漸取代以建功立業的武人為主的社會階層,成為當時的主流群體,對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這個群體的確立,順應了“行文教抑武事”的大勢,從漢唐以來的建功立業,功勳卓越等以“武”為主,過渡到北宋的“文”為主,這時計程車大夫階層觀念重新整理繼承儒家思想“立言””立德“,對道德主體精神的弘揚,“立德”已超越一切,成為人生價值觀的首位。
在士大夫這個階層中無論學習還是從政,十分注重思想道德的培養,追求氣節強調義理。對事情以及人物的評判標準,從道德修養方面作為評判的依據,而不以成敗論對錯。
士大夫階級在宋朝的群體確立與觀念轉變具體情況,就是自我道德規範約束,重操守,崇道義,尚廉直,講忠信,嚴格的道德自律和道德實踐的自覺性。
-
4 # 四川達州人
士大夫的形成與基本定型就在北宋。
原因比較暴力,也比較簡單。
唐末黃巢與五代軍閥混戰,徹底摧毀了世家門閥,失去引以為傲的譜碟,世家豪門也就淪落為普通的地主豪強。
最重要的是,北宋廢黜部曲制,這是幽雲十六州的漢族豪強拒絕北宋的原因,從經濟上剝奪了世家對人口的控制權。
最後,北宋大力推動文治,擴大科舉面,導致耕讀家族逐步佔據官僚主體,代表士大夫集團最終取代了世家階層。
沒有了千年豪門,皇權逐步擴張,官僚士大夫沒有世襲可能,只能依附於皇權,不能再似世家那樣輪流掌握天下。
作為統治階級的中堅,士大夫群體大致產生於殷商時期,在殷代,有位居高層的卿士,也有位於底層的多士,從士的始末可以總結出來,士分別經歷了低階貴族、武士、文士三個發展時期。
群體形成士大夫群體以階級的形式形成於什麼時間?宋朝!
我們知道,宋之前的五代十國、唐、南北朝、魏晉幾個朝代,社會的主導力量是什麼?是門閥世族!正所謂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到了唐朝,由於藩鎮勢力的坐大,門閥世族喪失了在藩鎮的經濟、身份、政治特權,尤其是五代十國,頻起的戰爭致使門閥世族徹底的衰落。
到了宋代,產生於隋的科舉制度大盛,世族壟斷地教育被下放到民間,加之確立了崇文抑武的國策,取仕不問門第,寒門出身計程車大夫群體一躍取代世族成為國家的階級新貴。 正所謂“晚唐社會少士,五代十國繼之,而宋代則為中國古代社會“多士之時代” 終宋一代,士大夫的數量,影響力皆冠絕古今
觀念的確立士大夫觀念的確立,有兩個明顯的標誌,一為群體意識的確立,二為對國家產生了主人翁意識。
群體意識的確立
群體意識的自我覺醒是在崇文抑武的國策確立之後,士大夫的群體身份得到了確認,社會地位得到提高,宋太祖為子孫定下了三條戒律,之一就是與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第一次以群體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眼中,這一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
主人翁意識
在宋之前,宋大夫群體並不成勢,領域劃分也比較細碎,群體意識並未覺醒,所以這一群體對國家並沒有產生群體責任感,到了宋,士大夫群體第一次產生了以天下為己任,達則兼濟天下,憂天下之憂而憂的集體觀念,對這個國家,第一次產生了主人翁意識。
士大夫的世俗意識談到宋代計程車大夫群體,很多人都有一個直接的印象那就是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 有關這一方面的論述很多,像什麼顧炎武、龔自珍、王夫之、黃震都直接或間接地對士大夫群體性格的這一斷面作出過評價,尤以王夫之的評價最為犀利、全面。 王夫之說,士大夫的群體性格中有幾個斷面
表面正氣浩蕩,實則滿肚子男盜女娼 表面上為國為民,實際上心志早己沉緬於吃喝玩樂之中。表面上志向遠大,精神追求高遠,但實際追求的是世俗享樂。 律人不律己,嚴格要求別人,對自己卻是另一套標準。舉幾個例子: 一次,宋真宗宴請眾大臣,宴上,真宋對大臣們說:“五代之際,生靈塗炭,周太祖自河北南歸的時候,士大夫與百姓皆遭到劫掠,於是天災人禍一齊降到人間警告天子的做法,看到此情此景的人都很恐懼,害怕無法恢復往昔和平的日子,到了現在,多虧我(朕)乾的好,再加上上天的饋贈,致使今天國家如此的繁盛”呂蒙正聽完之後馬上跳出來反駁道:“您看到的繁盛景象只是因為您乘坐的交通工具視野有限,我常常見到城外因飢寒而死的百姓,人數特別多,希望陛下多看看這些東西,這才是天下的幸事啊。”
標準的勸諫體,呂蒙正滿身正氣,宋真宗卻滿臉尷尬 其中形成的強烈反差是什麼?呂蒙正在勸諫完真宗之後,過了不久,多引親舊歡宴,正所謂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合著呂蒙正只是對皇帝有所要求,自己則是該幹嘛幹嘛,該享受享受,一定程度上說這種人不舞之鶴也不為過。
士與商觀念的轉折長期以來,士與商,一個高高在上,一個卑微到塵埃裡,兩個群體或者說階級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對立與隔閡情緒,由於“重農主義”的盛行,士鄙視商,也抑商,打壓商人,商人階級在方方面面都屬於弱勢群體
但自宋以後,官(士)與商不再分隔
第一個鬆動的,就是雙方對立的情緒,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終宋一朝,商品經濟得到大舉繁榮,所以宋朝計程車人群體對於商人的職業,不再視其為賤業,更有士大夫為商人鳴不平,王稱的《東都事略·鄧綰傳》中更是第一次將商業置於農業的同等位置“行商坐賈,通貨殖財,四民之益也”以士大夫群體為代表的統治階級第一次認識到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這種觀念,並不是以孤例出現的,可以說這種觀念是宋朝士大夫群體的共同認識,比如司馬光、歐陽修、蘇軾都對商業做出過正確的認識。
觀念緩和之後,雙方的身份便開始互相滲透,取仕的途徑開放之後,商人便開始透過科舉做官,士人也學著經商。
宋人袁採在《世範》中說,士大夫的子弟,如果不能為儒的話,擇業的方向可以是醫生,占卜師,園藝師,商人、工匠,時人的觀念認為,這些職業都不算辱沒先人,從這一側面來看的話,商人的地位可謂是大大提高。
總結:宋代即是一個轉型的時期,也是一個定型的時期,這一時期內,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進行著“破而後立”的轉變,士大夫群體的自我意識、身份屬性、社會地位也隨著社會變革一同在這一時期進行著嬗變和重新確立。這幾點可以算作題主所提問題的一個答案,望斧正!參考文獻:《宋代士大夫群體意識研究》、《明良論二》、《世範》、《東都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