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17376507636
-
2 # 使用者3017387951926
川江號子,是川渝地區川江流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傳統民間歌唱形式。四川東部和重慶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3 # wangyou1314
應該起源於長江上游(宜昌段以上)和嘉陵江邊沿,域地的川渝人民之中。
這一帶的江面水急,險灘多,(又集中體現在巫山,奉節,豐都,雲陽,忠縣,涪陵等地的長江段)上,下水的船都要靠人拉。船工們往往用“號子“統一步調,發洩勞累,激發餘力。一點可肯定:沒有沿長江,還不在急水流的灘區,也不可把氣壯山河的《川江號子》產生出來。
產生《川江號子》的地方,只能在一個區域,劃定一個基本方位和概念。沒必要劃分的那麼清楚。當然也要看誰把《川江號子》精神發揚,發揮,繼承的好。
-
4 # WuLei2160071906
川江號子的歷史極為悠久,在四川勞動號子中獨具特色,它不僅形式多樣,內容也極為豐富。古代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四川境內,江河縱橫,有大小河流九十多條,故四川境內交通和與省外往來主要是“籍舟楫之利”,歷代史籍對此多有記載。考古發現,沿江兩岸陸續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錨”、東漢時期的“拉縴俑”等文物,左證了產生川江號子的川江水路木船運輸行業的久遠歷史。而反映川江兩岸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自然風光以及木船運輸中的“以歌輔工”之俗,無論在民間歌謠還是歷代文人的詩歌中比比皆是,不勝列舉。清代四川籍詩人張向安在其《橈歌行》中寫道:“……大船之橈三十六,小船之橈二十四……上峽歌起豐都旁,下峽聲激窮荊湘。推舵聲悠磧聲力,千聲如咽三聲長,上灘牽船紛聚蟻,萬聲噪殺鳥噪水”。這不僅極為形象生動的記錄了當時(清代)川江流域水路運輸的繁榮景象,同時還清楚地記述了大、小木船船工的人數,並用“上峽歌起”、“下峽聲激”、“推舵聲悠”描述了船工們平水行船、闖灘、上水拉縴等勞作時歌唱的豐富多彩的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主要流傳於金沙江、長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烏江、涪江、岷江、沱江、大寧河等地,四川省和重慶市是川江號子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承地。2005年初,以四川省音樂舞蹈研究為主成立了“川江號子專案組”(以下簡稱“專案組”),經過近幾年的調查研究確認,川江號子分佈在長江、金沙江、嘉陵江、涪江、岷江、南廣河、沱江、永寧河、烏江等地,專案組對“嘉陵江號子”、“金沙江號子”、“沱江號子”、 “永寧河號子”、“銅河號子”、“府河號子(黃龍溪號子)”“涪江號子”“岷江號子”作了重點調查。
回覆列表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重慶市和四川東部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
川江號子主要流傳於金沙江、長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和大寧河等流域。這一帶航道曲折,山勢險峻,水急灘多,全程水位落差較大,特別是經險要的三峽出川,船工們舉步維艱。川江號子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下應運而生的。川江號子包括上水號子和下水號子。上水號子又包括撐篙號子、扳橈號子、豎桅號子、起帆號子、拉縴號子等,下水號子又包括拖扛號子、開船號子、平水號子、二流櫓號子、快二流櫓號子、么二三交接號子、見灘號子、闖灘號子、下灘號子等,因此形成數十種類別和數以千計曲目的川江水系音樂文化。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營》、《桂姐修書》、《魁星樓》等。《拉縴號子》、《捉纜號子》、《櫓號子》、《招架號子》、《大斑鳩》、《小斑鳩》等。
川江號子的歷史極為悠久,在四川勞動號子中最具特色。重慶、四川自古有舟楫之利,歷代史籍對此多有記載。近年來,在沿江兩岸陸續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錨”、東漢時期的“拉縴俑”等文物都印證了川江水路運輸行業的久遠歷史。而川江兩岸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自然風光以及船運中的以歌輔工之俗,無論在民間歌謠還是在杜甫、李白等文人的詩歌中都是久用不衰的題材。學術界普遍認為川江號子是長江水路運輸史上的文化瑰寶,是船工們與險灘惡水搏鬥時用熱血和汗水凝鑄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傳承歷史悠久、品類曲目豐富、曲調高亢激越、一領眾和和徒歌等特徵。它的存在從本質上體現了自古以來川江各流域勞動人民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粗獷豪邁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徵。同時,在音樂形式和內容上,其發展也較為完善,具有很高的文化歷史價值。
隨著機動鐵船的普及,以人工為動力的船隻在一些幹流河灣和支流小河中執行,川江號子生存發展的基礎開始動搖,加之傳承斷裂等因素,川江號子面臨瀕危困境。搶救、保護川江號子,讓它在民眾中代代相承,對於豐富、發展中國水系音樂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樂文化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