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平安昌五

    理髮是很緊要的一件事,從周朝便有理髮工具。各個朝代都有理髮協會頒佈的行業須知,即《淨髮須知》,指導理髮師如何招攬生意,如何吆喝,如何應承,如何理出一個令人滿意的髮型。當然了,有的同學老來多禿頂,理髮師就很為難。在許多壁畫作品中,就有根本梳不起髮髻的清涼男士。

    從頭說起話理髮

    髮型對於古代華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是一種習慣和禮節。

    剃頭

    剃頭一事是從清朝入關後興起來的。傳說,有一年雍正皇帝頭上長瘡,梳辮子時不好受,他懷疑是梳頭太監搞的鬼,一連殺了好幾個太監。

    當時有位姓羅的道士住在北京白雲觀中,他同情那些無辜的被殺者,便想辦法制做了剃頭刀、刮臉刀和梳辮子用的攏子、篦子之類的理髮工具,並研究出按、捶、拿等一套理髮的操作方法,教給梳頭太監學用。

    太監用這些工具和方法給雍正皇帝剃頭、梳辮子,雍正皇帝感到很舒服。問來由,太監們上奏是羅道士傳授的。

    雍正便賜羅道士以"半朝鑾駕、小執事"稱號。

    羅道士於是成了理髮匠的祖師爺。他死後,被葬在白雲觀裡,即如今的"羅公塔"。

    雍正封他為"淡守一真人"。早年理髮店裡供奉的祖師爺,便是這位羅道士。

    對羅祖,每到舊曆七月十三,羅祖誕辰日,理髮業舉行盛會。四十年代,北京舉行盛會時,因與會人多,精忠廟容不下,便改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足見其盛況了。

    清朝雍正皇帝敕封理髮師為:

    "半副鑾駕,小執事"

    並贈對聯:

    做天下頭等事業,用世間頂上功夫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這說明古時貴族有專人為其梳理頭髮。

    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

    古時的理髮就是沐發與梳櫛。男女梳櫛,都得用梳子和篦子。

    理髮的工匠稱為理髮師,古時候稱作待詔、鑷工,俗呼為理髮匠、剃頭匠等。

    由於各朝代不同的稱呼,

    明代叫"篦頭",

    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

    漢朝時期

    出現了以修理頭髮為職業的工匠。

    南北朝時期

    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理髮剃面,出現了專職的理髮師。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說南朝梁的貴遊子弟"無不薰衣剃面"。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髮,"櫛工"朝廷有櫛工外,為平民的私家"櫛工"也產生了。

    宋朝時期

    "理髮"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裡說明:"櫛,理髮器也。

    此時理髮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製造理髮工具的作坊。那時,對理髮師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

    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宋洪邁《夷堅志乙》卷十二《成都鑷工》:"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髻道人來求摘鬚毛,先與錢二百。

    宋代的民間,經濟十分發達。理髮店老闆們成立了自己的社團,名喚"淨髮社"。

    這記載在周密在元朝初年,寫的關於南宋臨安城的回憶筆記《武林舊事》裡:"繪革社(影戲)、淨髮社(梳剃)、律華社(吟叫)、雲機社(撮弄)"。

    足以證明,宋代不僅有皮影戲協會繪革社(相當於現在的電影電視劇老藝術家協會),還有理髮店老闆的社團。

    宋代時,私家理髮業已形成了規模。當時的理髮匠不但有店鋪,而且也有了行會,理髮行會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

    明朝時期

    由於社會活動增多,人們便注重自己的形象。理髮業空前發達。

    紀昀在《烏魯木齊雜記》中說:"剃工所奉神曰羅祖,每賽會,剃工皆赴祠前。"舊時記載理髮業行規行語與隱語的《淨髮須知》,今存於《永樂大典》中。

    清朝時期

    滿清入關時。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需要,曾下"剃髮令",將漢族束髮為髻改為金錢鼠尾,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當時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舉。

    那時起,專門有朝廷的人挑著一幅剃頭擔子,後來掛鐵褡褳的地方,原先是掛刀的地方,不肯剃髮就立即砍頭。人們無奈去剃掉前額頂上的頭髮。當時,到處都有理髮挑子,理髮工手執剃刀沿街叫賣,給人理髮。

    清順治年間,第一個理髮店在奉天府(今瀋陽)建立。

    民國時期

    民國的理髮店,在店內東西兩面安上靠背椅,對面牆壁上掛起一面方形的大鏡子,原來理髮師穿的圍裙是青布或藍布,民國時期改成了漂白洋布。理髮用的洗臉盆是蘇白銅的或白瓷盆,天熱的時候,理髮店的天花板上還掛了幾排木框架,中間夾著一排類似今天電扇的扇子,拴上麻繩,由小徒弟來回拉動繩子,扇風納涼,一般人叫它"土電扇"。

    頭髮的重要性

    頭髮從古至今都是很重要的存在

    古代華人重視頭髮是一種習慣和禮節。

    之所以清代釋出剃髮令會遭遇強烈的抵抗,其實是因為那是一種侮辱。

    中國古代有一種叫做"髡刑"的刑罰,與清政府所謂的剃髮很相似。

    現代人的疑惑,也源自於辮子戲的誤導。

    其實,在清代初期,華人的辮子是要理成金錢鼠尾一般的,即頭髮幾乎全光,只留下一條細細的鞭子從後腦勺垂下去。和後期只剃額頭之上那塊兒幾乎全完不同,這也是三百年來,漢人的另一種反抗模式,在頭髮上得寸進尺。

    除了這種百年的反抗,還有一種反抗,便是正月的時候不理髮,寓意"思舊"。

    即思念大明江山,象徵著故國遠去,人心不死。但到後來就沒人曉得正月不理髮的真正目的了,很多人認為是會"死舅"。

    看完理髮的歷史是不是很震撼啊,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理髮居然經歷過如此漫長的歲月啊。

    看來以後理髮要鄭重一些了,要認真對待自己的"頭等大事"噢!

  • 2 # 夏晴說情感

    在中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髮”這個詞彙的,古書也有記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隨意剔除。所以,那個時候,男女都要留著長頭髮,每個人都是長髮,不同的是,每個人的盤發方式,在當時,理髮的人,被稱為理髮師,也有通俗一點的稱呼,便是理髮匠以及剃頭匠等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候的理髮,是不同於現在的,那個時候只是簡單的洗髮以及梳理,並沒有修剪。

    在漢朝之前,就有記載,當時的貴族,都是有專人伺候,併為其梳理頭髮。

    在漢朝的時代,隨著時代的發展,街頭就出現了,以修理頭髮為本質職業的工匠,這些工匠專業的修理頭髮。

    隨後到了南北朝時期,史料記載,南朝梁的貴族中,其子弟都是理髮剃面,也因此,出現了真正專職的理髮師。當時除了貴族,平民百姓,也是需要理髮的。

    宋朝時期,理髮第一次出現在了宋朝的文獻當中,內容是:“櫛,理髮器也”,也就是這個時期,當時的理髮行業,還是比較發達的。並且有了專門的製造理髮工具的作坊,隨著工具的不斷改進升級,理髮師這個行業,漸漸的變成了一門技藝,演變成了一個行業。理髮師也是,不單單有自己的店鋪,還有了屬於這個行業的行會,也就是理髮行會,據記載,理髮行會,一直持續到了上個世紀四十年代。

    在民國時期,辛亥革命之後,當時臨時政府釋出政令,命令剪辮,也因為這個原因,漢族的頭髮以及漢族的髮式,也曾經經歷過一場很嚴厲的腥風血雨的考驗。

    好多的傳說,都有記載理髮的相關事宜,理髮由來已久。現在也是,理髮店也是很多,很便利,理髮、美容、美體行業,為更多的人塑造了更好的形象,迎合了當今社會的審美,所以說,理髮是一門生意,更是一門技術,並且,更是一種藝術,在經濟中,也是一個非常不可或缺的大產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超-針對昨晚被判手球犯規,蒿俊閔九宮格連發七個“算了”。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