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復旦大學教授

    <胰腺的中醫歸屬>

    [摘 要] 對於胰腺,古代論述很少,現代醫家從各自角度提出“胰脾一體說”等觀點以求對傳統理論有所補充。本文在參考文獻的基礎上,提出胰腺在功能上當歸屬古之脾腎二髒的觀點。

    [關鍵詞] 胰腺;中醫;歸屬;脾;腎

    在現代醫學中胰腺是非常重要的器官,而祖國醫學卻言之甚少,這涉及到中醫學科學體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因此值得進行深入探討。

    1 現代醫學中的胰腺

    胰腺是位於腹後壁的一個狹長腺體,質地柔軟,呈灰紅色,長17-20cm,寬3-5cm,厚1.5-2.5cm,重82-117g。它橫置於腹上區和左季肋區,平對第一二腰椎體,其前面隔網膜囊與胃相鄰,後方有下腔靜脈、膽總管、肝門靜脈、和腹主動脈等重要結構。其右端被十二指腸環抱,左端抵達脾門。胰可分頭、頸、體、尾4部分,各部分之間無明顯界線,頭頸部在腹中線右側,體尾部在腹中線左側[1]。

    胰腺是人體的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內分泌部組成。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含水分、無機物和有機物。其中無機成分主要為碳酸氫鹽和多種離子,主要作用是中和由胃進入小腸的胃酸,使腸粘膜免受強酸的侵蝕,併為小腸內多種消化酶提供適宜的pH環境;有機成分主要是胰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麥芽糖酶和乳糖酶等,其作用是消化飲食物中的澱粉、蛋白質和脂肪等。胰的內分泌部即胰島散在於胰實質內,胰尾部較多,主要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濃度[2]。

    與胰相關的疾病有糖尿病、急、慢性胰腺炎、重症胰腺炎和胰腺癌等。

    2 古籍中的相關描述

    最早見於《難經-四十二難》:“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3],此“散膏”,實乃現代醫學之“胰腺”。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談到:胰“生兩腎中間,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門,三焦發源處也,……蓋頤養賴之,故稱之頤。……亦作胰”,可見李時珍把胰認定為人的命門[4]。

    中說“生於胃下,橫貼胃底,與第一腰椎相齊,頭大向右,至小腸頭尾尖向左,連脾肉邊,中有一管,斜入小腸,名曰瓏管。”這樣描述胰,似乎將認定的“散膏”更具體了[4]。

    清·王清任講:“脾中有一管,體象玲瓏,易於出水,故名瓏管” [5]。可見他在人體解剖中已發現了胰,但仍歸於脾,稱之謂脾中“瓏管”。

    清·葉霖說:“胰,附脾之物,形長方,重約三四兩,橫貼胃後,頭大向右,尾尖在左,右之大頭,與小腸頭為界,左之小尾,與脾相接,中有液管一條,由左橫右,穿過胰之體,斜入小腸上口之旁,與膽汁入小腸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質味甜,或名之甜肉雲”[6]。

    張山雷在中說:“胃後有甜肉一條……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則古所謂散膏半斤,蓋即指此,古之所稱脾者。固並此甜肉而言……。”可見經張山雷考注,“散膏者為胰”。張山雷不僅考證了“散膏”即今之胰臟,又名“甜肉”,而且提出甜肉能分泌,其“汁”的功能為“……甜肉之汁,運入小腸,即以化食物中之脂肪質者”[7]。

    由以上可見,古人對於胰腺的記載甚少,且僅就其位置、名稱考究,而少論及功能,只有葉霖和張山雷提出“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和“甜肉之汁,運入小腸,即以化食物中之脂肪質者。”

    3 當代中醫工作者對

    胰的多種闡發

    在胰腺的位置、形態、功能都已經被瞭解得清清楚楚的當今時代,中醫人也從各自的角度給胰以充分的發揮。

    多數人[5,8-12]認為胰脾實應為一個臟器,對應於傳統五臟中的脾臟。主要依據有四:其一、古人對胰的位置的描述,從的“散膏”到後來的“瓏管”、“甜肉”,都是作為脾的附屬物來記載的,今日仍歸於脾亦很自然。其二、古人對胰腺功能的描述“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甜肉之汁,運入小腸,即以化食物中之脂肪質者”與今日胰腺的外分泌功能相符。其三、古之脾臟主運化升清的功能與今日之脾僅屬於免疫器官的事實不符。其四、胰腺疾病時所表現出的消化不良、食慾差、腹瀉等症狀與古代之脾虛相符。另有人[13-14]同樣根據以上四點,認為今日之胰當為古之脾,兩者實近名異應為一種概念的錯位。還有人[4]根據李時珍關於胰乃“人物之命門”的觀點,結合胰腺的解剖位置及其調節血糖的作用對人體的重要性,認為胰就是古之命門。也有胰與大腸相表裡[15]、奇恆之腑中膽應為胰[6]、以及從針灸角度出發討論胰俞的命名和歸經[16]等方面的論述。

    上述觀點,都是對中醫理論中胰的概念的補充,是對傳統醫學的繼承和創新,雖各有理據,但細究起來,不難發現其偏頗之處:前兩者僅論及了胰腺的外分泌功能,而命門之說似只涉及了胰腺的內分泌功能,用之概括整個臟器,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4 觀點的提出

    結合現代醫學中胰的結構、功能特點,筆者認為胰腺在功能上應有二重歸屬,即:胰腺的外分泌功能歸屬於傳統脾臟的主運化,而其調節血糖的內分泌功能則可以歸屬於腎。這也與現代醫學中把胰腺的外分泌部劃入消化系統,而其內分泌部劃入相吻合。

    在生理上,中醫理論認為,,人的生長髮育衰老等均與其有關,腎的功能主要包括“藏精、主生長髮育與繁殖,主骨、生髓,主水,主納氣,……”[17],這些顯然與現代醫學的神經有關:一、其藏精、主生長髮育與繁殖的功能與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功能相一致;二、其主骨、生髓則與甲狀腺的功能相關;三、其主水、主納氣均與腎上腺功能分不開;四、而貫穿於以上的這些生命活動始終的就是在能量代謝,而胰腺的內分泌功能正是能量代謝的關鍵調節因素。因此有人概括出中醫的兩大系統:陽系統:交感神經——腎上腺素——甲狀腺激素。陰系統:副交感神經——胰島素——腎上腺皮質激素[18]。腎為人體陰陽之根本,所以兩大系統均歸腎,故屬於陰系統的胰島素亦應屬於腎,從而以產生胰島素為主要功能的胰腺內分泌部也應歸屬於腎。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胰在解剖位置上位於兩腎之間,被李時珍稱為“命門”。而張介賓則稱“兩腎皆命門”[17],現代有人[19]認為命門在生理功能上相當於整個內分泌系統,而在臟腑功能上屬於腎,自然,胰腺的內分泌功能也應屬於腎。

    在病理上,與胰島相關的常見病為糖尿病,現代病理為各種原因引起的胰島B細胞的脫顆粒、變性、壞死、消失,導致胰島素量的減少、結構的改變或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抵抗,從而使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20];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認為陰虛燥熱是發病關鍵,青少年發病由稟賦不足,腎精虧虛所致;老年人則為年老體衰腎氣已半引起,因此雖其病位可在肺、脾、腎,但當以腎為核心,故其治療多顧護真陰為本[21]。全國名老中醫張珍玉也認為“腎為水髒,若真水不竭,則無渴飲之患。五臟之津液皆本於腎,腎陰虛則陽旺,故渴飲不止而消谷善飢,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力,故渴飲而小便多也”[22]。

    在糖尿病的治療上,現代醫學的根本治療方法是補充適量的胰島素;而中醫歷代醫家都主張從腎論治。從趙獻可[23](《醫貫》)“消渴之治,毋分上、中、下,先治腎為急”、李[23](《醫學入門》):“治消渴……蓋本在腎,標在肺,腎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焦,故腎氣丸為消渴之良方也。腎陰不足,六味地黃丸或六味合生脈散;……”,到現代醫家時振聲主張的“三消同治,以腎為本”[22]、周仲瑛說的“治本需補腎,滋陰兼助陽”[22],無不本此。

    由上可見,無論從生理病理及治療方面,現代胰島功能在古今中醫觀念中均屬於腎臟範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芹菜的食用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