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孕媽晴晴

    孩子對父母過於“言聽計從”就失去了獨立,但是孩子過於有個性又失去了孩子應有的乖巧。作為父母應該怎樣拿捏這個尺度呢?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要怎樣培養孩子的乖巧和主見呢?

    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到底要做怎樣的父母?

    這是兩個相連相似但有本質不同的兩個角度。按照前者的邏輯,“我們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彷彿“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我們能“要”出來的,這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孩子有他先天的氣質,有他自己的選擇。“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其實是我們無法把握的,而“做什麼樣的父母”是我們能夠把握的,這就是兩者的最大區別。當我們把著眼點放在我們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我們將體會到“能夠把握”的美妙感覺。

    比如想讓孩子“聽話”,我們的著力點就是做一個“我的話孩子願意聽”的父母。那麼,接下來就是怎樣才能達成“孩子願意聽我們的話”。其實,這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孩子自然就願意聽我們的話:

    1.言出必踐

    不輕易許諾(如禮物或出遊),許諾了就放在心裡一定兌現,萬一因特殊情況兌現不了,要真誠的道歉,就像對我們的朋友一樣懷有歉意。 規則明確,允許就是允許,不許就是不許,比如和孩子商定逛商場只能買一個玩具,但是孩子決定買什麼。那麼,孩子買完一個還要再買,就要鮮明而堅定的拒絕(不必生氣,只拒絕就好了)。同時,無論孩子想買的那個玩具價效比多麼低、多麼不適合孩子,我們都不能否決,要讓他來決定(其實,孩子一定能從錯誤的選擇中學習)。

    2.確切地讓感到我們為他著想

    這個要點是孩子“感受到”才算數。很多父母用心良苦為孩子不惜代價,可是孩子卻跟父母不親,這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是“父母想給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而且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麼也不願去了解。孩子就想跟媽媽一起玩,媽媽認為花高價報班或者請家教是“愛”,卻不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玩,認為這個不重要,這種情況孩子就是感受不到,感受不到“愛”又被強給,孩子內心壓抑,就會反叛或者疏離。

    教導孩子做或不做一些事,也可以讓孩子感到是“為他著想”。比如不能玩電器插座,要讓他感到是為他的安全,怎樣感到呢,就是把危險展現給他看;比如 "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才有出路”,這種話孩子就是不能感受到的,因為他太小對“將來”沒有概念,所以能做的就是,讓他感受到“成績的成就感”和“學習本身的快樂”。

    3.讓孩子信服

    我們自己說的自己相信而且能做到,我們的建議是必要的而且是有價值又可行的,孩子不能做到的、不知道的、不懂的,我們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教給他、幫到他,他就信服我們。反之,孩子就不信不服我們。比如我們教導孩子“要誠實”,其實“誠實≠實話實說”,別人請我們吃飯,我們不願意去,會客氣地說“今天沒空,以後再約”,這就不是“實話實說”,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誠實。我們或許以為孩子太小不需要這麼多,可是孩子很敏感很認真,這些都看在眼裡,內心就衝突就懷疑。再比如我們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努力進取,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處於得過且過的狀態,我們這句話就沒有力量,因孩子相信他看到的遠遠多於相信他聽到的。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感到我們說的話算數、有用,又為他著想,又不強加,孩子有什麼理由不聽我們的話呢?孩子其實很依賴、很看重父母的,他不聽話,往往是我們的話不那麼讓人家愛聽。如果父母的話人家孩子不愛聽,父母又非要人家聽,會是什麼結果呢?看看身邊那些親子關係惡劣的家庭就知道了。

  • 2 # 沫子奶奶的生活日記

    因為自己是做老師的,這一塊家庭教育是最關鍵的,講解的話,感覺好久好久的,家長可以建議性的聽聽,或者多和學習好自主能力等方面優秀的家長相互交流

  • 3 # Daisy2019小燕

    顏寧毋庸置疑是中國女性的驕傲,年紀輕輕就成為教授,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就是有主見的代言人,不為外界“女性結婚生子才是圓滿幸福”的輿論所束縛,把生命投身在科學研究中,譜寫了有主見人生的凱歌。

    我對她的父母教育知之甚少,但毋庸置疑她父母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

    一個有主見的孩子,是多麼幸福。

    不因為外界的評價而失去自己的興趣,失去自己的追求,而我們多少人是活在別人的評價中,失去了自我。

    1)

    表面上看讓孩子既聽話又有主見是矛盾的,可是孩子聽話你是如何定義的呢?

    在我看來,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是聽話的。

    只是有時候,我們的霸道讓孩子不聽話,但卻被我們給孩子披上了“不聽話”的外衣。

    我們自以為是的權威和大道理,本想讓孩子仰視我們,讓孩子聽話,卻在孩子心中種下了反抗的種子。

    每個人都有內心一杆秤,當這桿秤的一段被強制放入太多的權威時,天平就失衡了,不聽話就出現了。

    02)

    那麼作為父母如何培養孩子呢?

    我們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孩子。

    我是一個三歲女兒的媽媽,在孩子進入"terrible two”,我也如同萬千媽媽一樣擔心招架不住她。

    但是我很幸運地,聽到更多的鄰居家對女兒的評價是“孩子很聽話”。

    我是如何做到呢?

    第一,家庭和諧

    什麼樣的環境塑造什麼樣的孩子。言傳身教在孩子的成長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而在我們的心平氣和中,孩子也自然習得了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少耍脾氣。

    父母在遇到事情時候,積極解決問題,而非推諉責任,這也是言傳身教的魔力。

    給孩子最大的恩惠,就是一個幸福的家庭。

    第二,尊重孩子

    孩子自從脫離母體後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步成長,從不諳人事到“Terrible two”,再到青春期……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從萌芽到蓬勃的發展過程。

    阿德勒說:“我們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別人也非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活著。”

    孩子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卻並不是屬於我們。他們有自己的使命和未來,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降生在這個世界。

    當我們學會傾聽 孩子的想法,孩子也會傾聽我們的要求。

    父母會傾聽,孩子才會說。

    不是孩子不聽說,而是孩子缺乏表達的通道。

    當孩子表達的通道開啟後,親子的溝通之道就暢通了,孩子就聽話了。

    第三,讓孩子學會表達

    語言是一門藝術,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架起親子之間的橋樑,走進孩子的內心。

    在孩子犯錯時,孩子的表達可以讓我們知曉前因後果,開啟溝通的大門,而沉默則會讓孩子身陷囹圄。

    在我們和孩子親子閱讀時候,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一起重新改編結尾;

    在我們和孩子有分歧時候,讓孩子陳述自己的理由。大畫家劉墉老師就是這樣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辯論牛人,屢次斬獲辯論獎盃。

    而今年的《主持人大賽》中一眾選手如鄒韻的即興表達能力,一開口就瞬間秒殺全場,讓人不禁感慨:“會表達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等不及我們去精心準備。但是我們的鼓勵、支援和尊重,會是孩子的養分,幫助孩子茁壯成長。

    一個有主見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用心的託舉。

    願我們父母都能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看待,鼓勵孩子,讓孩子在幸福的家庭環境中汲取充足的養分實現自我的飛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七個月需要怎麼準備生孩子帶去醫院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