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點點心吧

    最簡單的比方,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個小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喊,但如果上學了,工作了,同學同事喊就不合適,你一定也不喜歡,所以我們還有個“學名”不是。

    同理。

    簡單就這麼個意思。

  • 2 # 學行知

    當然有必要!

    在古時候,“名”和“字”是不一樣的。

    古代講究多啊,孩子呱呱落地,三月後父母會為孩子取名,這裡的名就是大號。

    字則是成人禮的時候,自己取的。

    也就是說,名是父母給的,字是自己取的。

    有句話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古代很講究這個,父母取的名也不是隨隨便便的事,這個名平時是不允許別人隨便叫的,一般只有父母長輩才有資格直呼一個人的名。

    字是自己取的,朋友交往什麼的,都是直呼對方的表字,不允許叫名的。

    另外名和字一般都有一定的關聯,有些人的表字對名字是一種解釋,有相輔相成的意思,比如諸葛亮,名亮,字孔明。再比如岳飛,名飛,字鵬舉。

    也有人取的字,跟名的意思正好相反,有點熊孩子的味道了,比如徐退,名退,字進之。

    還有像關羽這樣的,充滿詩情雅趣,名羽,字雲長,是不是很有意思?

    當然了,也有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名和字,比如曹操,字孟德。“操”跟“孟德”我就看不出有啥關聯。還有那個字玄德的劉備,也沒多大關係。

    至於“號”就更是自己說了算,你喜歡蓮花,又想跟別人不一樣,那就叫“青蓮居士”好了。

    再比如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一生顛沛流離,無所依靠,嚐遍人生疾苦,方憶平平淡淡才是真,自號“易安居士”,也不知是調侃自己逆來順受的無奈,還是對人生的期待。

    總之,名和字還有號,在古時是不一樣的,名裡面有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字是自己對自己的期望,或者說興趣喜好都行,可自由發揮,號則更是隨自己的心願,只不過一般人取個號也叫不出去。

    現在看來,這都是些繁文縟節,不必太過遵守,朋友之間一樣直呼其名,但也有不少人覺得特別喜歡某個字或者典故故事什麼的,就從裡面提煉出東西來做自己的字,這樣也挺不錯的。

  • 3 # 剛剛心語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在古時候,“名”和“字”是不一樣的。

    古代講究多啊,孩子呱呱落地,三月後父母會為孩子取名,這裡的名就是大號。

    字則是成人禮的時候,自己取的。

    也就是說,名是父母給的,字是自己取的。

    有句話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古代很講究這個,父母取的名也不是隨隨便便的事,這個名平時是不允許別人隨便叫的,一般只有父母長輩才有資格直呼一個人的名。

    字是自己取的,朋友交往什麼的,都是直呼對方的表字,不允許叫名的。

    另外名和字一般都有一定的關聯,有些人的表字對名字是一種解釋,有相輔相成的意思,比如諸葛亮,名亮,字孔明。再比如岳飛,名飛,字鵬舉。

    也有人取的字,跟名的意思正好相反,有點熊孩子的味道了,比如徐退,名退,字進之。

    還有像關羽這樣的,充滿詩情雅趣,名羽,字雲長,是不是很有意思?

    當然了,也有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名和字,比如曹操,字孟德。“操”跟“孟德”我就看不出有啥關聯。還有那個字玄德的劉備,也沒多大關係。

    至於“號”就更是自己說了算,你喜歡蓮花,又想跟別人不一樣,那就叫“青蓮居士”好了。

    再比如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一生顛沛流離,無所依靠,嚐遍人生疾苦,方憶平平淡淡才是真,自號“易安居士”,也不知是調侃自己逆來順受的無奈,還是對人生的期待。

    總之,名和字還有號,在古時是不一樣的,名裡面有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字是自己對自己的期望,或者說興趣喜好都行,可自由發揮,號則更是隨自己的心願,只不過一般人取個號也叫不出去。

    現在看來,這都是些繁文縟節,不必太過遵守,朋友之間一樣直呼其名,但也有不少人覺得特別喜歡某個字或者典故故事什麼的,就從裡面提煉出東西來做自己的字,這樣也挺不錯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我是軒轅君

    文言文在民國才算正式廢除。

    在古代文言文大行其道,古代文人墨客是非常雅的。為人處世有規範,仁義禮智信都要遵守。

    名和字是人的第二張臉,當然要重視。

    當然了,這是古代上層社會的講究,普通勞苦大眾字都不識得,哪裡來的名和字呢?

  • 5 # 五煜

    關於取名取字,是慢慢發展而來的,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女子是沒有名字的,孃家姓就是名,嫁人後跟夫君之姓或諡號。比如武姜,本為申國的公主,嫁給鄭莊公,申國據說是伯夷之後,姓姜;鄭國則是厲王之後,姓姬;武,是丈夫的諡號;所以叫武姜。

    “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一個人出生三個月後,長輩會為孩子起第一個名字,名,供長輩們呼喚。那長輩是怎麼取名的呢,一般會遵循幾個原則,《左傳·桓公六年》寫得明確:“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並且,取名還要避開某些禁忌: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從宋朝開始,取名的講究就更多,輩分,生辰,生肖等都會納入考量的範圍,總而言之,古人取名,寄託著長輩們的殷殷期望。所以,對一個人的名,是必須尊重的,若對名不尊重,便是對這個人父母的不尊重。

    而長大的時候,有朋友之類,直呼其名總是不太妥當,所以有字,供親朋好友稱呼,“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從周代開始,取名的同時,另取字,《禮記·檀弓》稱:“幼名,冠字。”

    字,男子 20 歲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供朋友稱呼。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說一個未嫁女子待字閨中呢?因為女子的字是等許嫁時才取的,意思就是等待一個夫君為其取字,字還沒有,那便是待字閨中了。

    通常,取字和名字會有一些聯絡,比如張飛,字翼德,翼即翅膀,有翅膀便能飛翔。比如陸機,字士衡,機、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輔相成。

  • 6 # 希希陌上行

    現代社會所謂姓氏、名字在中國古代實際上指的是四個方面的內容。

    姓是所從出的標誌,主要用來“厚親親”、“別恩愛”、區別婚姻,意即同姓的應該利益一致,相互親愛,相互扶持。古代律法規定:同姓之內不能通婚(白虎通義)。上古及中古人們習慣依土而居,同姓多居住在一起,同姓之內不得通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於避免近親繁殖,有利於優生優育。這個規定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為中華民族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優質人口保障。隨著人口的不斷遷移和中國古代陪嫁制的負面影響(親上加親),到了中國近現代,同姓之內不得通婚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義,成了約束婚姻自由的桎梏。

    氏是姓的分支,古人姓內也稱氏,比如現代社會所謂的劉姓,實際上應該是劉氏,主要來源於兩個姓:姬姓和祁姓。姓不能變,氏可變。漢代以後,姓氏合一,人們多稱氏而不稱姓,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姓氏實際上是一個偏義複詞,偏指氏。

    中國古人有姓、氏,也有名、字,出生取名,成年取字,先名後字,字和名之間往往有聯絡,比如劉過,字改之;孔子名丘,字仲尼(名字源於尼丘山);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到了中國近現代,名字開始合一,或者說華人在取名之後不再注重取字。所以現在的華人所謂“名字”實際上也是一個偏義複詞,偏指名。

    時移世易,古代文化到了現代社會發生了改變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必惆悵,也不必懷念。立足當前,好好生活才是第一要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下賽季湖人主帥會是泰倫盧嗎?